【正见网2008年07月22日】
中国古代的优秀作家,他们有一条重要的创作经验,就是“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谁如果在动笔写作之前,未在“谋篇”上殚精竭思,认真下一番苦功夫,就贸然运手,仓促落笔,他便很难写出上乘之作。
这里有一个故事,值得我们借鉴:
据《唐山地方志》记载:清代,唐山地区有一位画家名字叫许碧山,善画山水人物。慈禧太后派人把他接進宫中,要他给自己画像,要求是:“既要画得像,还要画得美。”许碧山见慈禧本人,生得倒很清秀,可是脸上长着一个大黑痣,着实有点难办:如果真实地画出黑痣,把这位女皇画丑了,后果不堪设想!不画黑痣吗?又怕慈禧责备他画得不像她本人。并且,许碧山还曾听说,先前已有几个画家,给慈禧画像,他们都采取正面平视构图法,即画慈禧正襟危坐,两眼作平视之状,黑痣显得十分突出。慈禧很不满意,皆被革除功名,逐出宫去!
许碧山推辞、不接受这个任务也不行。他便闭门精思:如何在谋篇上狠下功夫。在头几天里,并不动笔,聚精会神地思索怎样布局。然后勾出草图,勒出肩架,忽一日灵感顿生,挥笔疾书,很快就画好,呈给翰林院。翰林院里的人,首先过目审画;大家看了,都说这幅画很好,匠心独运,巧夺天工!于是决定呈交给慈禧太后,慈禧看了大喜。原来,许碧山画的是“慈禧据案理事,以手支颊,作沉思之状”,??巧妙地掩去了那个令人讨厌的黑痣!慈禧厚赏了许碧山一笔银两。许碧山用这笔银两,修缮了当地的一座庙宇。
从上述故事中可以看出:谋篇的好坏,对于作品的成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什么叫谋篇?谋篇就是作者在创作开始时,对于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情节、篇章结构的安排与处理。它包括如何选取与处理题材,提炼和升华主题。它是作品的“总体规划”。谋篇既佳,作品便有了一个好的蓝图。
讲得通俗点,谋篇就是打腹稿,未下笔以前,在肚子里先想好怎样写。
谋篇首重新巧,贵在独创。生活的進程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经常深入生活,从生活出发,反映不断发展着的生活新面目,就能出新;从概念出发,主题先行;或者从模仿他人的作品出发,东施效颦,都不能出新。有了新内容,还要有新角度。角度选得好,就是“巧”了。许碧山画慈禧“以手支颊,作沉思之状”,就是角度好,显得新巧。
提倡新巧,并不是要猎奇。同一个描写对象,例如瀑布,李白说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新巧。有一个少年咏瀑布,说瀑布象“爷爷的胡子",也很新巧。有一位诗人却又写出:“呵,这挟雷携风的瀑布,分明是一条条五线谱,这旋律,这节奏,这音符,皆在这风雷之声中依附,谁发觉这奥秘之处,将走上音乐家成功的路!” 这也是新巧。可见作品的新巧,并非猎奇所能获至;而是要靠作者在生活中认真观察,自己去感受、去思索,才能得到。
谋篇又重截取,讲究剪裁。陆游有诗说:“天章云锦用在我,妙手剪裁非刀尺。”说明了文章剪裁的重要作用。初学写作者,每写一事,往往是自始至终、全头足尾、不分巨细地逐一记叙,结果只能成为一本流水帐。之所以犯此种毛病,皆因不知截取与剪裁之故。
生活的长河无穷,文章的篇幅有限,我们应该截取其中最精彩的一个片段来着重描写,而将其余部分或剪裁零用,或割爱弃置。
有个作家在谈他如何写一篇报告文学时说:“自己先是从主人公的三十年代写起,一直写到他的七十年代的情境,把主人公的一生都写下来,当然是不行的。后来在构思上,得到了前辈老作家的指导,我只写了主人公的一个晚上。通过对主人公的一个晚上的叙写,浓缩的反映出他的一生。这样,作品显得精炼,内容充实,从而受到读者的欢迎。”这就是善于截取和剪裁的一个典型例证。
谋篇既成,就该列出一个写作提纲;然后,笔酣墨饱,喷玉溅珠。由于意在笔先,故而胸有成竹。于是乎,文翻银浪,墨逞奇波,而成佳作!
(附注:许碧山事,笔者从唐山地方志中看到,足证中国画家的艺术智慧。为保存并传播这一史料,故在本文中引述。虽有与本人以前引述外国画家画狩猎图故事有雷同之嫌,也不避去。实有保存和传播这一史料的目的。请读者谅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