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治国之道(四):以义为利

浊世清莲


【正见网2008年07月22日】

《大学》曰:“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治国平天下,以义为利,君臣百姓交相履行仁义,国家则安且固;以利为利,上下交相追名逐利,则国危无日矣。历史的教训太多了,当政者不可不慎之。

晋国要攻取虢国,得从虞国路过。而虞国与虢国休戚与共,唇亡齿寒。晋献公攻打虢国,担心虞国救援;攻打虞国,又担心虢国救援。与荀息商议,荀息说:“虞公生性贪婪,爱好宝物,您可以送名马宝玉给虞公,向虞公借路攻打虢国。”

献公担心虞国大夫宫之奇会劝阻虞公。荀息说:“宫之奇是虞公从小养大的,内心明达,但个性柔弱,不能强谏;而且,宝物珍玩就在眼前,祸患则远在虢国灭亡之后,虞公目光短浅,亡国的危机虞公看不到,必不听宫之奇劝谏。”

果然,晋国使者一到虞国,宫之奇就劝谏虞公说:“虢国与虞国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晋国今天灭了虢国,明天虞国也会跟着灭亡。”

虞公不听,答应借路给晋国。晋国过去灭了虢国,回来从虞国路过,顺便就灭了虞国,虞公只好带着名马宝玉投降了晋国。

智伯想攻取仇由国,但苦于仇由国道路难行,于是就铸造了一口大钟,告诉仇由国君说要送给他。仇由国君非常高兴,准备修路来接纳它。大臣赤章曼枝劝道:“不行!送钟,是小国侍奉大国的办法,现在大国送钟给小国,他的军队肯定会随着钟前来攻打我们,不可以接纳!”仇由国君不听,率领国人修筑道路以接大钟。结果智伯送钟在前,军队随后,七个月后,仇由就亡国了。

虞国与仇由国的灭亡,皆在于其国君见利忘义,而把本应持守的道义抛在脑后,甚至把本国的安危置之度外,结果不仅没得到利,连自己立身的国家也一并丧失了。

所以古代圣贤一再告诫人君:治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对我国有什么利吗?”孟子回答说:“君王,何必说利呢?只说仁义就行了。君王说对我国有什么利,大夫说对我家有什么利,百姓说对我本人有什么利,上下交相逐利,国家就危险了。万乘之国,弑君篡权者,必然是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君篡权者,必然是百乘之家。……如果他们都不顾仁义而只求利,不把君王的财产权力夺走是不会满足的。从来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的父母亲人,从来没有讲‘义’的人会怠慢自己的君主的。因此,君王只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讲利呢?”

家国一理。齐家治国平天下者,要在以义为利,切忌以利为利。以利为利,看似有利,然利在眼前,祸在久远;以义为利,看似无利,而利在久远,在千秋万代。历代明君圣主励精图治,都重在用仁义道德来教化百姓。百姓们都自觉的行仁义讲礼让了,君子就可以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国君就可以“垂衣裳而天下治”了。

而今,中国大陆的执政者,把古圣贤“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的告诫抛在九天云外不说,竟然反其道而行之,彻底背仁弃义,带头追利逐利。结果上行下效,成千上万的各级地方官员竞相贪财图利,大官大贪,小官小贪,几乎无官不贪。学生、民众反贪污、反腐败,公然枪炮待之,坦克压之。为了鼓励民众弃义图利,举报奥运期间向外国记者透露被迫害实情的异议人士、修炼真善忍的好人等,悬赏竟高达五十万元,妄图把善良的民众拖向罪恶的深渊。更有甚者,中共邪党还不惜重金收买各国政要、财团等为自己的罪恶保驾护航,欧卫事件就是其典型的一例,公然把这种违天背道的恶行输出到国际社会,拉国际社会为自己垫背。

是可忍,孰不可忍?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