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天人合一观 〈一〉前言

《黄帝内经》研究体会
治平


【正见网2008年08月28日】

我做为一个中国人,在中国大陆这块辽阔的土地上出生、成长,受过教育,却对我们的祖先传下来的丰富的知识,所知极少,直到出国后,才有机会看到象《黄帝内经》这样的古典之作。

十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手里有一本《黄帝内经》,心里一直想好好的去读,去研究,去认识它。十几年来,真正去认真的读还是到了现在开始写研究文章时。此刻却不知从哪儿下手才好,虽然在十几年的临床实践中也没有少读或少看它,但对其中的奥秘、学问之深,经常也有茫然和不知其背后的真正的内涵的时候。

在国外被翻译成英语的中医教课书中,有关《黄帝内经》的内容不多,虽然这应该是一本做为从事中医工作的人最基础的必读书,事实上被释出的部分也只是全豹之一斑而已。

所以做为一个以中文为本语的人,即能够阅读现代中文,又能理解古文,在原字原义上细细咀嚼,又可以在其精神领域中体会,从字面到字后的因素都可以去揣摩,会悟于心,实在是一个做为炎黄子孙极大的荣幸。

中医里最重要、最核心的东西其实就是阴阳五行。而这深刻的内涵其实是被忽视了,被认为太简单,太明了而忽视了,忽视了它的真正的博大精深的内容。

宇宙中,天地间万事万物一切皆离不开阴阳,而内经从头到尾谈的是这个阴阳平衡的问题,它是天地之道、之本。是万物的纲纪。一切都在它的孕育之中,变化之中,含括与宽容之中。

关于《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黄帝与岐伯深入研究天文、地理等各种知识,运用取象类比的方法,从天上、地下、阴阳、五行到人体,相互问答。将上古时期的防病治病的理论与技术流传给后世,于是雷公等人,接受了这一精辟的理论知识与经验,记载下来并传于至今。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精典著作,由《素问》和《灵枢》两部书组成。《素问》又称《黄帝内经素问》,由唐代人王冰注,复经宋林亿等人校正而流传至今。《灵枢》又称《黄帝内经灵枢》,由南宋人沈崧整理而传世。[1]

这两部书每部包含81篇文章,共有162篇文章组成,著在春秋战国时期。关于《内经》的成书年代及作者,千余年来争讼不已,迄今仍无定论,在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中,《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内经》是第一部著作,也是成书最早的一部,它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古老也是最宏伟的典籍。[1]

《内经》的“内”,并不具有多大的含义,而“经”却是非常重要的字,“经”的本义是纺织中的那个纵线,横的叫“纬”,竖的叫“经”,是主干的意思,在这里引喻叫“经”,也是最基础、最原始、最重要的理论原则。

《素问》的含义,引《乾凿度》云:“ 文王因阴阳定消息,立乾坤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太初者气之始,太始者形之始,太素者质之始,…… ”[1]

这里指的是从无形到有形,直到物质的开始。“问”就是问人的气质,人的形体,人的一切学问,气形质体。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

《素问》就是说是研究人体,生命之规律,生理、病理以及治疗等方面的规律,用黄帝与岐伯的问答的形式。

《灵枢》这部书一开始并没有名称,只是叫《九卷》,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原序中,撰用《素问》、《九卷》,指的是《灵枢》,《灵枢》是后人起的名。九是中国的数中之极,九是最大的,《素问》九卷,《灵枢》九卷,共九九八十一篇。从数字来看,也表示这里的知识──天地人无所不包。

《内经》将天文、历法、地理、气象、数学、社会学囊括结合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与阴阳五形相对应,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治疗、防病、养生的理论。故古人曰:“《内经》发明至理,以遗教后世。其文义高古渊微,上及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脏腑经络之曲折,靡不缕指而胪列焉。大哉!大哉!垂不朽之仁慈,开生民之寿域。其为德之,与天地同,与日月并, 直规矩治疾方术乙哉!”[2]


注释:

[1].《内经》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王洪图
[2].《类经・疾病类一》张介宾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