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8年09月16日】
【原文】
晋武帝(1)时,荀勖(2)为中书监,和峤(3)为令。故事(4),监、令由来共车。峤性雅正,常疾(5)勖谄谀。后公车(6)来,峤便登,正向前坐,不复容勖;勖方更觅车,然得去。监、令各给车自此始。(出自《世说新语》.方正第五)
【注释】
(1) 晋武帝:即司马炎。字安世,司马昭之子。司马昭死,嗣为晋王,后篡魏称帝,国号晋,以洛阳为首都,在位二十六年。
(2) 荀勖(音序):字公曾,晋颍川人。博学能文。晋武帝,拜中书监,加侍中,后進位光禄大夫。
(3) 和峤(音较):字长舆,晋汝南西平(今河南省西平县西)人。惠帝时拜太子太傅,加散骑常侍。
(4) 故事:先例。
(5) 疾:痛恨。
(6) 公车:官车。
【语译参考】
晋武帝时,荀勖担任中书监,和峤担任中书令。依据以往的惯例,中书省的监、令是坐同一辆车。但和峤性情耿直,经常不满荀勖谄媚阿谀的作风。
后来,公家的车辆一来,和峤就先上车,端正的坐在前面,没有多余的空间可以让荀勖坐;荀勖只好另外找车坐,然后才能离去。
从此以后,中书监、中书令就各自坐一辆车。
【研析】
本则故事描述个性耿直的和峤,因不满谄媚阿谀的荀勖,所以刻意将坐位占满,不与荀勖同坐一车;使得荀勖只好另外找车坐。中书监与中书令各自乘坐官车,自此开始,破除了以往监、令共车的惯例。
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也就是说,各人的理想、主张如果不同,就无法一起互相谋虑。故事中,和峤不与荀勖共乘的这个举动,充分显露和峤贯彻其“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主张,所表现出真性情的一面。
【延伸思考】
1、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意思是说,与正直、信实及博学多闻的人交友,有益;与惯于逢迎、谄媚不信实、口辩无实的人交友,有害。请分享你选择朋友的标准。
2、对于和峤在本则故事中所采取的方式,你有何看法?如果你是和峤,你会对荀勖采取哪些其它的可能方式,让他知道你对他的感受?
【参考书目】
1、《新译世说新语》 三民书局 1996年
2、《新译四书读本》 三民书局,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