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8年12月02日】
清明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中第五 气候转暖草木青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五个节气,在每年的太阳到达黄经十五度时即为清明。清明前后,气候会逐渐转暖,冰雪消融,草木青青,清洁明净的春季风光将代替了草木枯黄、满目萧条的寒冬景象。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
古人根据天道运行制定了二十四节气,以顺天地之变、与天地合德。古时候的农民们将所有的农事活动,都按照历法节气来安排行事,所谓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都不失其时,则五谷不绝,道理就在于此。节,是用竹节作比喻,分茎长叶的地方,也是关键转折的时刻,节与节之间自成体系又彼此连为一个整体;人体有十二节,天亦有十二节、十二辰,这是天道。气,乃天地之气。气是根据时间在运转的,不同的时间的气的运行是按照时间给定的规律在运行的,那么,专门人士就根据星象变化来定时节。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一是不会观星象,二是气象万千却是无形的,一般人不能够看到气的运行,那么据此对应太阳的位置在一年中定出二十四个点,每一个点对应一个节气,现在用这个点所在的那一天来代指。中国传统社会是农业社会,人们从种庄稼到一切作息都遵照天地之道。
清明是一个美好的季节。天地清明,此时,清洁明净的春季风光会代替了草木枯黄、满目萧条的寒冬景象。形声字”清”从水青声,青是东方的代指,代表东方的天神。照临四方曰“明”。太阳到达黄经十五度时,是清明节气的开始。《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演变成民间节日的节气。
割肉奉君尽丹心 但愿主公常清明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大公子重耳受奸臣陷害,在大臣介子推的保护下流亡国外。 有一天,他们在山里迷了路几天日夜没吃,重耳饿得再也无力走动了。介子推只好割下自己腿上一块肉,用火烤熟送给重耳。重耳吃完后问肉是哪来的,介子推告诉说是自己腿上的肉。重耳感动地说:“你这样待我,日后我怎样报答你呢?”介子推说:“我不求报答,但愿你不要忘记我割肉的痛苦,要多想些治理国家的方法,希望你以后做一个清明的国君。”
重耳流亡后的第十九年,终于回国做了晋国的国君,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他把流亡时期跟他同甘共苦的臣子都封赏了,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已经背着老母躲進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于是,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去搜索,但是没有找到。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就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要安葬遗体时,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寒食禁烟火 清明插柳条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令全国百姓禁火三天,将这一天定做“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群臣先在绵山山下寒食一日,第二天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象看见了介子推一样,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寒食节,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吃事先做好的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饭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传统清明节的民俗活动
寒食节在唐代是重要的节日之一。依官方规定,寒食节可以放假七天。由于清明节在寒食节之后,也包含在寒食假期中,许多的节令、游乐活动也就没有明显的区分。除了继承历来的寒食习俗外,唐人并在清明节清晨点燃新火,以示去旧迎新。清明赐火的仪式由宫中尚食内园官小儿于宫殿前钻木取火,先钻得火的赐给绢三疋,金碗一口。然后再由皇帝以榆柳赐火给近臣戚里。能得到皇帝赐火的大臣,往往引以炫耀。旁人看了,也争相仿效。踏青也是起源于唐代,又叫行青、探春、寻春、郊游,适逢早春三月,正是出游和秋千、拔河等活动的好时节。
宋朝保留了传统的寒食习俗,在寒食节到清明节前后会放好几天的假,寒食节当天,家家都在门上插上柳条,称为“明眼”。
传世的“清明上河图”
受到历代和中外喜爱、有许多仿本的“清明上河图”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描绘汴梁(今河南开封)承平时期汴河两岸的繁荣景象,对世俗生活细致描写受到当时和之后历代的喜爱,尤其南宋人追忆故京之盛,在南宋时就有许多复制本,每卷要价“一金”。明仇英仿作的“清明上河图”也影响苏州一带仿间大都以“仇本”为底本大量仿制。
存世的“清明上河图”本不少,国立故宫博物院就收藏有七件题名为“清明上河图”的作品:“(传)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清明易简图”、 “明 仇英 清明上河图”三卷、“清 沈源 清明上河图”、 “清 院本 清明上河图”。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纽约大都会博术馆有“清 佚名 清明上河图”,总数到底有几件无法确知。今日存世的“清明上河图”以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画作年代最早。
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北宋 张择端作 清明上河图 ,卷,绢本,淡设色,纵24.8公分,横528公分,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局部)
“清明上河图”运用鸟瞰全景法构图,真实而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个典型区域。描绘的是清明时节,东角子城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风貌。首先是市郊景色,阡陌纵横,人物往来;接着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两岸风光,水陆交通汇合,商贩密集、行人熙攘、车马来往。虹桥是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桥底下没有桥柱,用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巧造型优美,人称“虹桥”。桥下有一艘商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穿过桥下,船工们的施力、紧张和许多群众围观呼应十分生动。之后描写城内商店行号、公廨寺观,门首结着彩楼欢门的大店、张挂敞棚的小店等。街道行人摩肩接踵、车马轿骆驼络绎不绝,街上贩夫、走卒、车轿夫、工人、妇女、僧人、儿童、还有乞丐等身份不同,衣冠各异,活动热闹,形形色色聚散有序,表现出汴京城街市的繁荣景象和生活面貌。
运载木炭的牲口队、回城的轿子队伍、店铺、船只、汴河边的柳树、建筑……根据记载画中有八百一十四人,牲畜六十多匹,船只二十八艘,房屋楼宇三十多栋,车二十辆,轿八顶,树木一百七十多棵的画面中,各种情节组织得有条不紊又有趣。后幅有金张着、明吴宽等13家题记,钤96方印。
张着在题跋中说“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界画是用界尺作画,画楼台殿阁、舟车等的直线不同于画人物和树木等的画线。张择端两种画法都是能手,兼工带写能别成家数。
清 院本 “清明上河图”
清 院本 清明上河图,卷,绢本,设色画,纵:35.6公分,横:1152.8公分,国立故宫博物院就收藏(局部)
清高宗乾隆皇帝常常命宫廷画家以宫廷所藏古画仿作,承旨作画的画家往往须先呈览画样,经皇帝审稿,决定依原稿或需增删,奉核后方能完成。作精密的人物群像画,更是须要起草稿,甚或历经涂涂改改,再转换成正式的画面,对画家来说,这是相当重要的一种必备功夫,尤其是写实、多人合作的画,更需要画稿协同作画。完成的画稿,古人谓之“画样”。清院本“清明上河图”由清宫画院的五位画家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合作画成,写稿画家沈源必定对宫中的藏本和有关的著录有过周详参考。
“清 院本 清明上河图”就是由五位宫廷画家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合作画成,在高宗登基(一七三五年八月)的第二年(乾隆元年)十二月十五日奉敕绘图,于一七四○年告成,是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最著名的仿本。而一般以为较可能是原作的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本是在嘉庆四年(一七九九年)籍没毕沅家后方入清廷内府,因此,清院本理应不是摹自北京故宫本。
结构、立意,汴京的木桥与苏州的石桥
从仇英临摹的“清明上河图”来看,他是模仿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长卷的形式描绘河流两岸的繁华市井和从市郊到城区的人文自然风光的立意,而内容已经不是北宋的汴京,而是仇英熟悉的明朝时繁华的苏州。所以河上的木桥,画成了石桥。仇英的版本在雕版印刷业发达的明代苏州,又被广为仿制,这个版本称为“苏州片”“清明上河图”。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可以说是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作品之所长,再加上明清时代民情风俗,如放风筝、戏剧表演、猴戏、特技等等活动,增加许多情节,画的事物很丰富,是研究明清之际社会风俗不可缺的材料。此卷用色鲜明,用笔细腻,人物、屋宇、界画桥梁皆精细严谨,又因为西洋画风的影响,街道房舍、空间构图以透视法作画,也有西式建筑列置在建筑群中,是院画中极具特色和时代风格的精品。
国立故宫博物院和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科技艺术研究中心,执行国家科学委员会之数字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内容之一,是运用三部投影机把清明上河图的等比例复制图像作融接投射在长型桌面,透过交互式影像侦测,当观众触摸到桌面主题内容,系统将会把所对应的Hot Spot点之交互式数字影像呈现出来,并辅以深入浅出的文字与声音作说明。如此展示作品不仅克服过去传统展览不能如古代文人慢慢卷开滚动条观赏的兴致,并且可透过交互式数字呈现。有虹桥、拉纤、汴河漕运、金兰居、凤仪亭、射柳、走索、布袋傀儡、迎亲、纸鸢、猴戏、秋千、摔跤、斗草、驮轿、…等规划了相对的“交互式主题(Hot Spot)”,设计成2D、3D动画或影片等数字影像式呈现,也是一种特别亲切的展示和观赏方式。
画卷开始主要描述河流广阔的乡间一列迎亲花轿正欢欣喜庆通过有小屋舍的村落,农人、牧羊者、养猪人的优闲步调,景色从乡间小径逐渐拓宽、并连接到市镇中的马路,接着描绘城市生活。河岸上许多人们正在将货物上载到船上、商家、及税捐办公室,在石桥上的小贩更是忙碌。桥下河川中有一艘船放低桅杆正要从桥孔靠边穿过,两岸观众向他们呼喊着。河边则有一些苦力工人在拉着大船使其靠岸固定。船夫、商贩、演员、乞丐、僧侣、算命仙、医生、客栈老板、老师、铁工、木匠、石匠、读书人等,各行各业、各式各样的人形形色色。進入城门后,各种不同型式的运输交通工具,独轮车、平头车、串车、太平车、马车、驴子拉车、轿子等,各种商品店、布庄、字画、药店、餐厅等应有尽有。还有旅店、官邸雕梁画栋、亭台秋迁,与各种房舍、绿杨杂树。接着为”金明池”层层宫苑、殿堂、仙桥、梅鹿、翔鹤……,富丽堂皇。池中临水殿前停着一艘御舟,两旁宫娥迎候,彷佛圣驾欲出。
“清明上河图”中清明的寓意
各种说法:
• 清明时节
• 清明坊地区
• 清明盛世
• 政治清明
“清明上河图”中上河的含意
• 河的上游
• 逆水行舟
• 赶集、上街之意
• “上河”是指御河
• 当时汴河俗称”上河”
“清明上河图”绘画的真意
历史在一朝一代的承传着。张择端笔墨精熟、呈给宋徽宗的作品“清明上河图”,真实的呈现出来当时社会的人物百态、经济活络的景象,繁华、复杂的场面,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与贩夫走卒们忙忙碌碌紧张的日常生活着,虽然不知道未来如何,总要诚恳踏实与本分。有一种恢宏、真挚的精神非常感人。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而清院本“清明上河图”的画幅自郊区到宫廷,五位宫廷画家画的也是繁华景象,却似一步步从人间前進到仙境,在其严谨自律的笔墨中,体会人间舞台再多彩,总有一种回归的等待。
参考网页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8%85%E6%98%8E%E4%B8%8A%E6%B2%B3%E5%9B%BE
http://www.npm.gov.tw/exh96/orientation/index4_1_c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