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扇”结缘

贝玉


【正见网2009年01月16日】

扇子在中华文化上,源远流长,自上古时期出现后,随着朝代的发展,其功能由最初的障面、遮阳挡风、纳凉,逐渐形成了以在扇面上题诗作画为核心的扇子文化。在扇子上作画始于三国时期。唐人张彦元《历代名画记》中记载,主簿杨修为曹操画扇,不小心滴上一个墨点, 他就顺势画成了一只苍蝇,虽不美观可也藏拙。魏晋时期在扇子上题诗作画开始流行,并且在以后诸多朝代盛行不衰。

相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是在扇子上题字而见于记载的第一人。《晋书・王羲之传》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王羲之来到绍兴,见一老妇拿着十多把六角竹扇在市场上卖。王羲之心生怜悯,问道:“一把扇子多少钱?”老妇回答道:“二十文。”王羲之取出笔来,在每把扇子上题写了五个字,并告诉老妇说:“你卖时就说是王右军所书,可以卖一百文。”将信将疑的老妇将带有题字的扇子拿到市集上,众人争相抢购,一扫而空。今浙江绍兴蕺山南边有座“题扇桥”,相传便是王羲之题扇之处。

隋唐两代,扇制品已相当精美,而且花色品种很多,扇子更加为人们所喜爱。当时流行于世的主要 是纨扇和羽扇,以及少量的纸扇。唐朝太宗皇帝书法很有名,他曾在端午节时,亲笔书扇赐予近臣。根据《唐书》记载,在端午节期间,扇子不仅用来赐予活着的人,而且还被用来追荐死者。在唐朝之后的宋、明、清朝也都如此,在扇面上题字作画也十分流行。

由此看来,扇子,就如长袍、山水画……,或像“孝、“义”、“信”……等等这些德行一样,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中的一个重要角色。除了是人们夏日纳凉的日常生活用品,和文人雅士、妇女手中的装饰品之外,还是评弹、戏曲、舞蹈、曲艺等表演的道具呢!想想:“羽扇纶巾,笑谈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与自信;“揖让月在手,摇动风满怀”的贴切与韵致,在在刻画出扇子在五千年悠久的岁月中,所积淀的实用与优雅闲适的文艺风貌。

近日神韵全球巡演所造成的轰动与震撼,从诸多的反馈中可以得知,这台超高水准的艺术呈现,为所有有缘的观众开启了观天之门;为所有有幸的生命展现了天工造化。

许多人特别喜欢《喜迎春》这个节目里,舞蹈演员手中的扇子,摇曳生姿,变幻莫测的成了朵朵鲜花。也有很多人心头马上领悟到一切从“善”开始;“善”是一个要不断送出去的礼物;要会反思自己,怎么样对别人有一颗善心,你不能期待别人对你好而你对别人不好……等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

看着这些激动而真情流露的表白,让我联想到神传汉字,字音相同的深层妙用也在于此吧。“扇”是中国人的日用品、装饰品,几乎是随身携带而成为一种文化特色。“善”是人先天的本源真性,充塞于人的心灵深处直抵每个细胞的微观,只是经过红尘浊世的污染,早被掩埋殆尽,如今的人们已被私欲蒙蔽了良知与善念。

而这历史悠久的扇子,今天,在神韵舞蹈演员的手中挥动、摆弄得洒脱自在、掌控如意。跳着跳着,霎时清风徐来,你感到善化了周遭的污浊;舞着舞着,倏乎万花齐开,你觉得善解了心头的不快。我想,神韵的舞蹈演员,是在藉着轻盈似羽的舞步和似花非花的奇扇,在舒张缓摺中,在收放自如里,轻轻的把你身上万载堆积的尘垢拂除,千年沾染的不洁掸掉,显露你的真纯本性。并悄悄的将善心、善念、善意不断的散发、挥洒与输送。

在行云流水的酣畅节奏中,在飘逸出尘的摺扇开合里,使这些有缘的众生,结下善缘、种下善果、重拾善性!就这样,在“扇”、“善”交映的祥和中,让这些有缘的观众,不知不觉的“喜迎”生命之“春”哪!藉着编舞,神韵巧妙的将上天宽广的胸襟,慈悲的召唤溶入一舞一剧、一歌一词深厚的内蕴里,敲醒沉迷的心灵,清除变异的观念,导正败坏的言行于无形之中!

由此又想到本省婚嫁习俗中,有这么个规矩,新娘拜别双亲上了礼车,车子起动那一刻,必有一个动作:将手中所持的扇子,悄悄的丢弃在家门前。因为闽南语的“扇”和“姓”发音相同,从此在本姓前冠上夫姓,表示从一而终是也!而其本意,取的也是两字同音的“音”缘,而成就一段美满的“姻缘”啊。有道理吧。


(English Translation: http://www.pureinsight.org/node/5708)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