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9年06月29日】
舜帝是上古五帝之一,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虞舜。尧命他接替自己的首领职位,并把两个女儿给他作妻室。舜为首领时,开创了上古时期政通人和的局面。正如《史记》所云:“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舜帝一生留下了无数的传说,我今天只向大家简略介绍一下舜帝晚年南巡的传说。
据说与舜帝南巡有关的地名,在湖南、广东、广西都有。比如湖南境内的君山、德山、韶山、?山、舜皇山、九嶷山。与湖南交界的广西桂林的虞山,广东的韶关等。据考证,仅在湖南境内就有上百处。每一个地名,都联系着一个与舜帝南巡有关的故事。
例如舜帝在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山舟教民制茶,小山舟就叫了君山;舜帝在常德一座小山讲修身齐家治天下,小山丘就叫了德山;舜帝在湘江边一个山冲演奏韶乐,山冲就叫了韶山冲;舜帝夸苍梧山里新宁县一风景绝妙的山说“山之良也!”这山就叫了?山;舜帝南巡路经苍梧山中的桂林和东安县,于是就有了桂林的虞山和东安的舜皇山;舜帝崩葬于苍梧之野,二妃寻夫,由于山峰林立,“九峰相似,望而疑之”,难辨帝冢在何处,苍梧山就又叫了九嶷山。
舜帝亲自创制了韶乐。这韶乐是天籁之音,美妙绝伦,萧韶九成,荡气回肠。关于舜帝南巡,曾经在韶山、韶关、九嶷山的萧韶峰演奏过韶乐的故事,广为流传。
《湖南省志•地理志》引《嘉庆一统志》说:“韶山,相传舜南巡时,奏韶乐于此,因名。”上古时期,湘乡一带是三苗居住地。传说舜南巡到湘乡的一个山冲,登上一个山峰时,忽听鼓角齐鸣,作乱中的苗民手执弓矛将舜帝一干人团团围住,形势危急。这时舜帝命人奏起了韶乐,一时间百鸟合鸣,凤凰来仪。苗民被妙不可言的韶乐融化了,他们丢下手里的武器伴着音乐节奏情不自尽的跳起舞来。于是,一场干戈化为玉帛。从此,舜帝演奏韶乐的山峰就叫了“韶山”。 因而唐代韩愈诗云:“暂欲系船韶石下,上宾虞舜整冠裾。”
广东韶关历史上叫韶州,韶州因州北有韶石而得名。当地传说韶石是因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在这里演奏过韶乐而得名。九疑山九疑之一的萧韶峰,传说也是因为舜帝南巡在此峰演奏韶乐吟唱《南风歌》而得名。
而关于舜帝葬于九嶷山的传说,则特别感人。据当地传说很古的时候,在九嶷山下宁远与道县交界的地方,潜伏着横龙等九条恶龙,它们骄横残暴,胡作非为,妄想把这一带变成大湖深渊,在湖中建造“九龙宫”。舜帝南巡,获悉这些隐情以后,立即安排土地神去把九龙的头领请来,九龙的头领变成一老人立即赶来。舜帝与他商谈让九龙归海之事,九龙的头领返回后,把舜帝的意思说了,横龙立即勃然大怒,提出要与舜帝决一死战。九条恶龙汇集,兴云作浪,大雨倾盆,山洪暴发,眼看一场巨大灾难就要危害到民众。舜帝马上祭起兜龙袋,向天抛去,把九条恶龙全装進兜龙袋里去了,即把它们关镇在九龙岩内。顿时,云散天晴,洪水退去,百姓一片欢呼,重新安居乐业。然而,其中的一条恶龙孽性不改,从九龙岩逃窜出来,危害百姓。舜帝闻讯,马上祭起斩龙剑,将其劈作两段。
舜虽然降伏了恶龙,但不幸的是,舜后来又被妖龙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传说九嶷山下一条小河的源头被一条妖龙霸住了,附近村子严重缺水,田头地里的裂缝足有指头宽。有一天,村里杨老头家来了一位客人,问明河水断流,天遭大旱的原因以后,立即从口袋里掏出一条手帕来,并告诉杨老头他就是舜,要到九嶷山找那妖龙算账。如果七天以后手帕不变颜色,他就会平安回来;假如手帕变成黑色,那他就被妖龙害了。到第七天,仍不见客人归来,杨老头拿出手帕来看,看见手帕已经变黑了,知道舜帝已被害(原来是在与妖龙搏斗中,舜一连砍了妖龙36剑,才把妖龙砍死,因用力过猛,杀死妖龙后舜也昏倒在地,妖龙的毒血把舜毒死)。仙鹤们从南海衔来了无数灿烂的珍珠,为舜帝垒成了一座很大很大的墓。接着在墓的周围栽满了翠茵茵的荆竹,那长长的竹尾垂下地来,在风的吹动下将珠丘上的尘土打扫得干干净净,这就是九嶷山里的“荆竹扫墓”。
舜帝的俩位妻子娥皇、女英听到舜帝不幸驾崩的消息后,千里迢迢来到九嶷山寻夫,他们扶着竹子走,沾满泪痕的指纹印在竹子上,变成了斑竹。她们的身躯后来虽留在君山,但她们的精魂却陪伴在舜帝陵寝两旁化作了娥皇、女英两峰。
舜帝去世于九嶷山后,历代帝王祭祀不断。从夏禹起,就开始祭舜于九嶷,其形式有大致两种:望祭、遣祭。望祭是帝王亲自在高处往九嶷方向遥祭,见于正史记载的有三次。第一次望祭的是禹。《史记•夏本记》:“五年一巡狩,禹遵之。”巡狩必祭名山大川。《大清一统志》:禹南巡狩,登衡山巾紫峰上之紫金台望九嶷,作清泠官以祀祭,其址在古圣容寺,后改胜业寺,即今祝圣寺。第二位望祭的是秦始皇。《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嶷。”此为西元前210年,第三位望祭的是汉武帝。《前汉书•武帝纪》:“(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此为西元前106年。盛唐即盛唐山,在今安徽桐城市境内。
遣祭是帝王派遣朝官,以钦差御祭身份到九嶷祭舜,祭文由皇帝亲撰或翰林文人代写。例如唐玄宗派遣张九龄赴九嶷祭舜,祭文由张九龄撰写,祭舜时间大约在718年,明洪武四年(西元1371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派遣翰林院编修雷燧赴九嶷祭舜。据史志记载,明代遣祭15次,清代遣祭45次,保留下来祭碑30通。
除了帝王祭祀舜帝外,九嶷当地的地方官也常到陵庙祭舜。最早见于典籍记载的祭文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命令湘州刺史张邵到九嶷陵庙祭舜,时之文豪颜延之撰写祭文并陪同祭舜,时间是永初三年二月丁丑后。祭文保存在欧阳询等人于武德七年(西元624年)成书的《艺文类聚》中。而自明代起地方官祭舜,则成为惯例。宁远知县祭舜为每年二次,时间为中国历二、八月的上甲日。现今保留下来的地方官员祭舜文共有15篇,其中南北朝时期1篇,唐朝3篇,民国5篇。
九嶷山及永州(今湖南零陵地区)一带民众,为了感谢舜帝的功德,先后多次建造舜帝庙来表示他们的崇敬。舜帝庙因为种种历史原因,后来又多次改迁、重建。据说最后一次舜帝庙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西元1763年),座东朝西,面向九嶷。庙规模不大,总面积不过80余平方米,分上下两殿,上殿供舜帝及娥皇女英像,殿门上书有“舜帝庙”三个大字。庙虽不大,但从门窗、门框及地面条石来看,整个建筑还是很精致的。老辈人说,过去这里香火一直很盛,只是共产邪党来了以后才逐步衰落下来。庙前有一块大石板,石面平整光滑显然常有人坐卧。据说当年舜帝南巡经过这里,天已全黑,又找不到人家留宿只好在这块石板上过了一夜。由于这是帝王睡过的“龙床”,所以一直干干净净,蚊虫不敢侵;普通人坐上去,也没有蚊子敢咬他。
可惜现在由于人民受邪党宣扬的无神论影响,舜庙已毁坏的差不多了,不但部分房舍被村民占用,有的房间还关养牲畜;就连门口那块“神石”也是面目全非,再无半点神气了。听说此事,我真是为舜庙被毁而惋惜不已。舜帝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样的伟人庙宇都因邪党的缘故而被毁坏,细细想一想,共产邪党真的是毁我民族文化的罪魁祸首啊,它对中华民族犯下了滔天大罪!希望所有的中国人民都能认清它的邪恶面目,退出他的一切组织,作一个堂堂正正的炎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