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9年11月19日】
【原文】
颐(1)于书无所不读,其学本于诚,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标指,而达于《六经》。动止语默(2),一以圣人为师。尝言:“吾无功泽及人,唯缀缉(3)圣人遗书,庶几(4)有补耳。”平生诲人不倦,故学者出其门,渊源所渐(5),皆为名士,谢良佐、游酢、吕大临、尹焞、杨时(6)尤着。世称颐为伊川先生。
(出自《续资治通鉴.第九十卷》)
【注释】
(1)颐:程颐(1033年-1107年),字正叔,北宋洛阳伊川(今属河南省)人,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教育家,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
(2)动止语默:举止言行。默,不说话,不出声。
(3)缀缉:连缀集辑。
(4)庶几:也许可以。
(5)渊源所渐:高深的学问根基所影响。渊,精妙高深。渐,浸渍。
(6)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见程颐于洛,时盖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语译参考】
程颐对于书籍没有不读的,他的学说立足于一个“诚”字,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指南,而贯通《六经》。平时举止言行,全都模仿古代圣人。曾经说:“我没有什么功业恩惠给人家,只是编集了一些圣人传世遗作,或许能对人有所补益。”他平生诲人不倦,所以做学问的人到他门下学习,受他深厚的学问根基影响,都成为一代著名学者,谢良佐、游酢、吕大临、尹焞、杨时这几个名声尤其特别显著。世人称程颐为伊川先生。
【研析】
宋朝是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在不同时期发展出不同风格的文风,除了以“宋词”闻名于后世之外,“理学”亦与其并驾齐驱,而程氏兄弟则为此派著名人物。
程颐在十四五岁时与其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对于书籍无所不读,自我要求又甚高,言行举止均模仿古代圣人,可谓知识渊博,贯彻义理,因而具有深厚的哲理素养,融会贯通之余,自能悟出天地之规律,他认为道即理,以“理”为最高范畴,以“理”为创造万事万物的根源,因而创立理学。可见其治学态度严谨,储备了深厚的知识素养,才能领悟出如此高深哲理。同样的,他的门生亦受其影响,多数成为一代著名学者,如杨时、游酢还留下后来有名的“程门立雪”的故事。只是他在官场上不太顺遂,在司马光执政时,被荐为崇政殿说书,与修国子监条规。在为哲宗侍讲期间,敢以天下为己任,议论褒贬,无所顾忌,声名日高,从游者日众。后来因反对司马光的新党执政而被贬,不久又削职,被遣送至四川涪州,交地方管制。徽宗即位,得以赦免,但不久又受排斥,遂隐居龙门,遣散门徒,不久病死于家中。
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周易程氏传》及《遗书》、《文集》、《经说》等。
【延伸思考】
1.程颐的理学,认为“形而上者,谓之道”。换言之,即修炼,可见古人是将修炼融入生活中的;相对的现代人,却麻木于物质的追求,早已忘记为人的真谛,你认为如何做才能唤醒迷在世中的人呢?
2.程颐治学如此之严谨,相较今日学子之功利,让你产生什么想法?
3.圣人典范长存,为何江河日下,仿效者少?
【参考资料】
1.《二十六史精粹金译下》门归 主编 建宏出版社 1994年8月出版
2.《白话续资治通鉴》(第五册)沈志华 主编 建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