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以信退敌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9年11月12日】

【原文】

熙宁中,同提点河北刑狱,改沿边安抚都监,進副使。界河巡检赵用扰北边,契丹以兵数万压境,造浮桥,如欲度者。光祖(1)在舟中,对其众尽彻户牖(2)。或谓:“契丹方阵,而以单舟临之,如不测何?”光祖曰:“彼所顾者,信誓也;其来,欲得赵用耳。避之则势张,吾死不足塞责。”

已而契丹欲相与言,光祖即命子襄往。兵刃四合,然语唯在用,襄随机折塞之。其将萧禧遽(3)挥兵去,且邀襄食,付所戴青罗泥金笠(4)以为信,即上之。时已有诏罢光祖矣。吴充曰:“向非光祖以身对垒,又使子冒白刃取从约,则事未可知。宜赏而黜(5),何以示惩劝?”乃除真定(6)钤辖。

(出自《宋史.卷三百五十.列传第一百0九》)

【注释】

(1)光祖:王光祖,字君俞,开封人。父?,为泾原勇将,号“王铁鞭”,战死好水川。录光祖为供奉官、合门祗候。
(2)尽彻户牖(音有):门窗全部打开。牖,窗户。
(3)遽(音句):急促。
(4)笠:做为遮挡阳光和雨水的帽子。
(5)黜(音处):罢免职位或使职称降低。
(6)真定:今河北正定。

【语译参考】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光祖任河北同提点刑狱,改任沿边安抚都监,升副使。界河巡检赵用骚扰与契丹接境的边界,契丹以数万军队压境,建造浮桥,像要渡河的样子。当时王光祖在船上,面对对方的军队把船上的门窗全部打开。有人劝说:“契丹正在列阵,而我们只以一艘小船靠近他们,如果发生不测怎么办?”王光祖说:“他们所求的是诚信誓约;他们来也只是为得到赵用罢了。如果避开他们,形势会更紧张,我死了也不能搪塞此责。”

不久契丹人要跟宋人交谈,王光祖命令儿子王襄前往。契丹军队马上把他围起来,但所谈内容只围绕在赵用,于是王襄随机驳斥他们。契丹部将萧禧马上命令军队离开,而且邀王襄吃饭,把所戴的青罗涂金的帽子交给王襄作为信物,王光祖将它献给皇上。当时已经下诏要罢免王光祖。吴充说:“前边如果不是王光祖自身与之对垒,又派儿子冒着生命危险取来信约,那么事情还不知会怎样。应该奖赏反而被罢免,如此怎能昭示赏罚呢?”于是任命王光祖为真定钤辖。

【研析】

契丹与宋朝一向是依约定和平相处,虽然其中也打过战争,最终仍是彼此吃力不讨好,因而让百姓休养生息。如今赵用骚扰边界,当然契丹人会产生疑虑做军事准备,一旦发现危急能及时因应。王光祖身为将门之后,当然明白两军对峙,若无绝对胜算,以止戈为上策,免得扩大事端。所以立即将船上门窗打开,一副坦荡荡,无所隐藏的样子,先释出自己的善意,然后再命令儿子王襄前往说明,取得契丹部将萧禧的帽子作为信物,终以诚信取得契丹的信任。

在古代讲究仁义礼智信的社会,如果你是个重视传统道德的人,奉行它,其产生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如文中王光祖以国家安危优先考量,用智慧去执行诚信,萧禧回报以义,化干戈为玉帛落幕。可见以武力解决问题,乃下下之策,如果大家道德回归,碰到事情本着良知,秉着传统道德而行,世界大同之日,为期不远矣。

【延伸思考】

1.王光祖认为职责重于个人安危,所以留下此段佳话。如果换作一个贪生怕死之辈,你想可能会产生怎样不同的后果?
2.古代一言九鼎,只要一句话,彼此信守承诺;如今订立许多契约,依然违约不断,请你分析其原因。
3.王光祖因退敌有功,因而免除被罢免的窘境,冥冥之中,告诉人们做好人是可以得福报的。从中让你体悟到何种不同思维?

【参考资料】

1.《二十六史精粹金译下》门归 主编 建宏出版社 1994年8月出版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