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苏轼与民奋战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9年11月04日】

【原文】

徙(1)知徐州(2)。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3),溢(4)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5),富民争出避水。轼(6)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7)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8),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9)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10)。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出自《宋史・卷三百一十二・列传第七十一》)

【注释】

(1)徙(音喜):迁移。
(2)徐州:今江苏徐州。
(3)梁山泊:今山东梁山。
(4)溢:水超过一定容量而满出来。
(5)败:毁坏。
(6)轼: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7)诣(音译):到。
(8)涂潦(音老):路上积水。涂,路。潦,雨后路上积水。
(9)畚锸(音本查):畚箕和铁锹。畚,用木、竹、铁片做成的收垃圾、粮食等的器具。锸,铁锹,掘土的工具。
(10)三版:古代筑墙用的夹板,每块两尺高,三板六尺高。

【语译参考】

苏轼迁官徐州作知州。不久黄河从曹村决堤,泛滥于梁山泊,水满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城下,水大涨来不及排泄,城将被毁坏,有钱的财主争相出城避水患。苏轼说:“财主出去避灾,民心都动摇了,我与谁守城?有我在这里,决不让大水淹城。”使他们重新回到城里。

苏轼到武卫营,招呼卒长说:“河水将要淹没全城,事态紧急,你们虽是禁军,暂且为我出一把力吧。”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顾道路上积水,我辈小人,应当听命效力。”于是率领众人拿着畚箕、铁锹出发,修筑东南长堤,从戏马台筑起,一直到城为止。

大雨日夜下个不停,河水上涨离城只有三板。苏轼日夜在城墙上巡守,经过家门也不進去,派官吏分别守城,终于保全了徐州城。

【研析】

从灾难与重大变故中,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应变能力与操守。当苏轼在徐州为官时,正好碰到黄河决堤,泛滥成灾,有钱人较贪生怕死,想要出城避水患,若如此一来,想必人心惶惶,无人守城将加速灾害蔓延。此时苏轼当机立断,信心喊话,要求大家回到城里,共守家园,同时请求军队协助,修筑长堤。而自己更是日夜巡守,随时了解状况,不敢疏忽,终于保住了徐州城。

每一次的灾难呈现的状态都不同,救助的方式也因事件而异,但领导者的作为是决定灾难损失多寡的另一关键因素。单从此一事件就可看出苏轼此一北宋名人,是个有为有守、负责、以民为主的父母官。

【延伸思考】

1.身为一个领导者,应具备哪些特质,才能得到人民的认同?请简述之。
2.为什么富民愿意听苏轼的话,回到城里,共同守城?
3.当世界变成一个生命共同体时,就凸显出敦亲睦邻的重要,故平时应如何与别人保持良好关系?

【参考资料】

1.《二十六史精粹金译下》门归 主编 建宏出版社 1994年8月出版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