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9年11月03日】
1。“ 天”
在《黄帝内经》中“天”字出现了3199次,并有着许多不同的含义与意义。这里的“天”不仅指的是自然界的天,又有神,主宰万物之神灵的天。
在《内经》的《天元纪大论篇》中指出:“天”是这个宇宙,“天”是天气,天具有很大的含义,“纪”是纲纪。
古人认识到天有意志,天是神灵,天是主宰,是一切一切的至高无上的神,人的一切全部由天的意志所转移。如: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素问・天元纪大论》
太虚廖廓,是指天空无穷而广大。广阔无际的天空,是宇宙造化的原始基础。万物资生的开始。天有五运、九星、七曜,而五运是布施天地真元之气,总领大地万物生长的基础九星悬朗,七曜旋转是产生阴阳、柔刚、昼夜、寒暑的本原因。使万物呈现生化不息之机。而“天”则是宇宙造化,万物资生的根源。
这里的天指的是自然界的天,这广阔无际的天空是宇宙造化的根本原因,和基础,是万物资生的开始,生化之本源。
五运指的是五运六气的运动变化,天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统御四方,从而产生了寒、暑、燥、湿、风、火,六种气候的变化。
九星悬耀天空。九星是指:天蓬、天内、天冲、天辅、天禽、天心、天任、天柱、天英等天象中的星名。
七曜是指,日、月,加木、火、金、土、水五星为七曜。七曜按周天的变数旋转,于是万物就有了阴阳的不断的变化,有了刚柔的不同性质。
这里的天是指充满着宇宙的物质基础,万物生长的根源。天是可以产生阴阳、柔刚、昼夜、寒暑的根本原因,万物生生不息的机制,这是大自然的天。
天的另外一个含义:神。
“天”能赏善罚恶,是主宰一切的至高无上的神,人间的一切都在“天”的掌握之中。人其实受天的制约。“内经”的主要思想观点是人要遵循天地运动之规律,把握天道。“天”自然会“列星随转,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这是神的恩惠。控制阴阳不测,微妙变化的,能够掌握天地之规律,明了阴阳变化的道理,对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通晓认识的,无所不通的是神灵。神可以在天的无形之气与地的有形之气之间,相互召感,神有无穷的智慧与创造一切的能力。
2。“ 人”
人字在《内经》中总共出现了3655次,《内经》认为人的起源,是在宇宙中等定的环境下生成的,这个特定的环境是(1)神,上帝。(2)天地合气,天地两气结合而生成的。“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
人生活在地上,却由上“天”―神灵主宰着生命。天地交汇阴阳之气形成有灵性的生命,就叫做人。人是神造的,《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之生,四时之法成。”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由于上天的庇护,大地的承载,万物皆备,但是在万物之间,没有比人更高贵的了,因为人是有灵性的,有智慧的,是神灵“天”造的。人是天地造合的,又于天地的变化密切相关联,所以人要遵循四时之法成,随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而成长。
人的五官、五脏与五行相应,前面谈到过,再来看看人的九窍,于人中的位置。人的九窍即二耳、二目、二鼻孔、一口、一前阴、一后阴,人的鼻子呼吸天上的气,肺主呼于天。人的口与脾胃与地相关系,脾胃主呼于地。在鼻与口之间,即是人中,即为沟通天与地的渠道,正好把天地相连接,"人中"处于口鼻之中,即天在上,地在下,人在中矣。
人体的功能活动随着自然界的运动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内经》中的脉度、脏度、骨度、筋度、俞度、肠、胃长度容易,营卫气血多少与运行速度的及呼吸脉搏速律按身体、肥瘦、四时寒暑为标准,制定针刺深度,及留针时间等, 将季节,气候,天地万物的形态及如何调养,养生之道都包括在内。
人与自然,《内经》认为人的生命来源于自然,人不仅依赖天地之气而生,而且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因此,正确的认识和掌握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对人体有益。
3、“天人合一观”人与天地相对应
人的生命结构应于自然:
《内经》认为,人的生命活动是与天地自然息息相通的,生命的根本,来源于天地间的阴阳之气。
凡是在宇宙的广大的空间之中,春夏秋冬四季之内的一切事物,无论是地上的九洲,或者是人身体中的九窍、五脏、十二关节,皆与天地阴阳五行相互贯通。
人与天地相对应表现为:
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
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声音;
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
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
天有十曰,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
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
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奈;
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
地有草神,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
天有列星, 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
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
地有聚邑,人有奈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
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人的肋骨共有二十四根,左边十二左边十二,正好与一年的二十四节气相对应。
人的四肢大节关一共有十二个,每一个关节由两个关节面组成,合起来是二十四个面。每一个面与一个节气相应和。每一个肢节有六个六节面,正如对应“六气为一时”四肢应四时。
关节与节气相关,与天气变化相关,临床上我们会看到,遇过许多有关节痛的人,与天气的变化有关,有时他们的关节反应往往比气象预报还要准确,天气预报没有雨,他们说有,结果真的下了,为什么敢下这一断言呢?因为他们的关节有反应,这种反应与天气相对应,一点也不会错。
4. 天人相应
天人合一主要表现为天与人的相互作用,天与人的规律相通和天与人的结构类似。再看海与人体的关系:“海有东南西北,命曰四海,人有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这四海是应大地之海。
a.人体与自然相应和。
井荥腧经合这五腧穴是五脏六腑经脉,脉气的发出与转输的重要经路,这些穴位按水的流势被命名为井荥腧经合。井穴在指趾端,为脉气发出之处,刚发出的脉气有如泉水自地而出,逐渐由微而盛,而至灌注,而至转输,而至流通,最终如山溪到江、河、湖、海。用自然界的江河湖海的含义来引喻人身体的经脉通道,这里又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合一。人体的十二条经脉,这十二经脉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沟通脏腑结构组织的桥梁,故“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经脉又可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
b.人体与天地相应和。
天的轻清之气通于肺,地的水谷之气通于嗌,风木之气通于肝,雷火之气通于心,溪谷之气通于脾,雨水之气通于肾。
《素问・离合真邪论》说:“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它们之间是互相影响的,如天地之气温和,则江河之水安静平和;天寒则地冻,天起风暴雷雨,江河之水也随之波涛汹涌。反应到人体中也一样,天气寒冷,人的气血运行凝涩不通,天气暑热,则使气血运行加速,人易出汗,所以人与天气相通。
5.人体是一个小宇宙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不断的受自然界的影响 。
人体阴阳经脉中气血的运行,如同大地上的江河之水四处奔流;人的肝脏之气上通到眼睛,和九之数相对应。人与季节相应之,天温日明,人的气血平浮气畅行,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月阴,人的气血凝而卫气沉。
a,地理与人体的关系
由于地理的原因,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同,气候与生活条件的不同,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各自有其体质差异。见《素问・异法方宜论》。
如东方之人,鱼类吃多了可以使人产生内热,咸味食多了容易损伤血液。人们的皮肤颜色较黑,肌肉的纹理也比较疏松,而且容易发生痛病一类的疾病。
西方之人,不讲究衣着,穿的是用毛布或粗布做的衣裳,坐卧的也是草编成的褥席。但是,对于饮食却很讲究味道鲜美,吃的是肉类与脂肪较高的食物,因而人们的形体较肥胖,这种体质对外界的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外邪不容易侵入人体,但却容易使体内产生病邪。
北方之人,喜欢居住在野外的帐蓬里,并且经常迁移住所。吃的多是牛、马、羊等动物的乳汁。因此,内脏就容易受寒,发生脘腹胀满一类的疾病。
南方之人,喜欢吃酸味和经过发酵制作的鼓酢曲酱食品,他们的皮肤以及肌肉纹理疏松,而面色较红。由于那里的湿热之气过胜,所以发生的疾病,适宜用针刺的方法。
中央之人,由于人们体力活动较少,因而气血运行不够流畅,所以容易产生四肢运动无力的“痿”病,以及手足或者“冷”,或者热的“厥”病。
《内经》将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下,由于受不同水土性质,气候类型,生活条件,生活习惯的影响,在生理上形成了某些特殊的体质。
一般来说,北方人喜食面,而南方喜食米,北方人怕热,南方人怕冷。北方人身材相对高大,南方身材相对矮小。所以,当人们一旦南北易居,常常不能适应新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由于过冷或过热,会产生水土不服之症状。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医家对因异地而居所发生的“不伏(服)水土”之症已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
《内经》还认为,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对人的寿命也有一定的影响。
古人还谈到地理环境与人的智慧、德行的关系。
“太平之人仁,东方也;丹穴之人智,南方也;太蒙之人信,西方也;崆峒之人武,北方也。此四方地气形之不同也。”这种东人多仁,南人多智,西人多信,北人多武的记载,即是前人实际的观察结果,又是对《内经》“因地异质”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b. 人体与季节的关系
人的五脏与季节的对应:人体的脏腑与四季相通,如心与夏季相应,主阳气旺长;脾与长夏通应,与土盛长万物相应,肺与秋季通应,主阳气肃降;肾与冬季通应,主阴气旺盛。通过与季节的对应来确实五脏的特性。
c、人体与时间的关系
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内经》说:必须观察日月星辰盈亏消长及四时八正之气候,方可运用针刺方法。所以气候温和,日色晴朗时,则人的血液流行滑润,而卫气浮于表,血容易泻,气容易行;气候寒冷,天气阴霾,则人的血行也滞涩不畅,而卫气沉于里。月亮初生的时候,血气开始流利,卫气开始畅行;月正圆的时候,则人体血气充实,肌肉坚实;月黑无光的时候,肌肉减弱,经络空虚,卫气衰减,形体独居。所以要顺着天时而调血气。
d、月亮与人体的关系
月亮与人体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临床诊治疾病或判断预后时,应该结合天时月像。
人体的气血的盛衰可以根据月亮的盈亏消长而变化,这种规律是以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为基础的。
月亮初生的时候,血气开始流利,卫气开始畅行;月正圆的时候,则人体血气充实,肌肉坚实;月黑无光的时候,肌肉减弱,经络空虚,卫气衰减,形体独居。所以要顺着天时而调血气。
所以气候温和,日色晴朗时,则人的血液流行滑润,而卫气浮于表,血容易泻,气容易行;气候寒冷,天气阴霾,则人的血行也滞涩不畅,而卫气沉于里。”
6.天人可知 天人相应
把天地人作为一个整体,把人放到天地、自然、社会之中看谈人的生命健康的观点。
人的身体是由气、气机的运动来维持生命的。人体气机的正常运动是升降出入,气机的正常的运行就是正常的人体。所谓阴平阳秘就是指正常的运行活动。
人体是个机体,与天地之间的阴阳五行相对应,天与人相互作用,天与人的规律相通,天与人的结构相似。
人的脏腑组织生理活动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相应通。或者说人体的构成与生命活动其实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天地阴阳四时的变化是以气相通的,相合相应,息息相关的,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也是人体生命变化的基本法则。这里体现了“天人相应”的基本含义。
结论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主要表现在天与人的规律相通,人与天的结构相似,天地阴阳与人体阴阳的相对应。
天地人是一体,天人合一,人自己就是一个小宇宙,小天体。
古人研究人体的方法,是直接把人体与宇宙结合在一起,人与天地为一体,人是宇宙的一部分。所以,它站在一个极高的基础上,“大道至简至易”。
后记
人生大事,没有比生死更重要的了,在所有的学问中, 医学也是最重要的一门学问之一,由于它是关于人生存的一门学问,所以不可轻视它。
如今疾病的各种病症,病候,病名极多,而治病的方法却不多,尽管已经到了电子时代,科学技术被用在医学上也到了几乎令人惊叹的地步,但事实上还是逝者日益增多。其各种奇症异病,令医者只恨无方可用。再回到中国古代,看古人如何对生命的研究,从内,考察五脏六腑,用天地的变化来检验人的经络、气血、脉候、肤色。根据生命的规则,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则,阴阳五行的奥妙的运行,深入透彻的了解人的生理、病理的变化,从而告诉了后人如何用针药来治疗它。今天研究的目地也在此。
《内经》是这样一门学问,它在揭示人与自然的和谐方面,在利用人与天地的相应方面,做到了尽善的地步,也到了极高的境界。
资料来源
《生气通天论第三》
《灵枢・五涛津夜别》
《素问・灵兰秘典论》
《转法轮》 李洪志
《黄帝内经素问直解》清.高士宗
《黄帝内经素问》 王洪图
《内经》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王洪图
《思考中医》 刘力红
《素问・宝命全形论》
《类经・针刺类九》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针解篇第五十四》
《荀子・天论》荀子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太始天元玉册・运气微旨篇》
《灵枢・五变》
《素问・宝命全形论》
《灵枢・本神》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
《灵枢・本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