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8年12月22日】
整部《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各八十一卷,共一百六十二卷中,从哪个角度去观察,也只有十几个简单的治病药方;常见的,多半只是原则性的针灸治病方法,为什么呢?
现在,我们来谈一谈《内经》中有关古人吃药的问题。
《黄帝内经》中记载,上古时候的圣人,早就发明了很好的治病药物。可是,上古的人们却不靠吃药治病。到了中古时,人就不得不吃药治病了,但是,他们吃了药,很快的,病就给治愈了。可是到了“内经时代”的“近代人”,吃了药还是治不好病。原因是什么呢?而现代的“现代人”,有更多的医院、有更先進的仪器,可是更多的病都不能治愈,那又是为甚么呢?
《黄帝内经.素问第十四篇》讲“汤液醪醴”,谈到了古人治病不一定使用药物的问题。
“汤液醪醴”是什么呢?用现在的语言讲,就是治病用的汤药、药酒等,意思就是以药物煮出来的药汤,或有时用米酿出的醪糟、清酒泡药酒等。
米,以现代生物化学的眼光看,它本身就含有很高的热量,而用米酿制成的醪糟,带有一些发酵的酒味,也有一点甜味,它也是含有很高热量的;以中医古时的讲法,就是“味甘者补”,有很好的补养效果。
《内经》中谈到,“上古”的“圣人”制作了“汤液醪醴”,却“备而弗服”,自己不吃。到了“中古”时代,人们生病了,就必须服用汤液醪醴。书中谈到为什么上古人们不必服用,而中古人必须使用药物的原因,很能启发现代人们用药治病的思想。
“圣人”就是身体力行所有道德规范的人,多半都属于“修炼、有道”的有德之人,因此身体也不会很差的,可以不吃药而健康的生活着。
圣人为了体恤老百姓,发明了汤药、酒醪等,救治病人。看“汤液醪醴论”第一小段,说上古的圣人做了“汤液醪醴”却“为而不用”,自己不吃。这到底为什么呢?岐伯说是,做准备,万一有人生病可以有治病、起死回生的助力。
可那时的人根本上很少生病,为什么?那时的人都常和圣人生活在一起。圣人会教他们好好养生,不要让身体变坏;教他们该怎样适度运动、该怎样适度睡眠,该怎样适度穿衣,该怎样适度吃东西等等,那时的老百姓很愿听圣人所讲的,照着做了就很少生病。那时的人们不生病就根本不必吃药,汤液醪醴也没有必要,所以说“备而弗服”。
中古的时候,老百姓没有那么相信圣人的话了,思想上也变得复杂些了。就好像圣经故事中的那个亚当、夏娃,不听上帝的话,反而听了蛇的话,吃了苹果以后,更不听上帝所讲的了。同样,不再相信圣人话的中古人们,道德逐渐衰败了,就“邪气时至”,于是容易生病。因为他们的道德只是稍稍的衰败,那邪气也就只是“时至”,因此生病的话,只要吃了一点点“汤液醪醴”,病也就好了,所以就“服之万全”。
可是黄帝又再提问,“今之世,不必已,何也?”意思是,现在的人生了病,就算是喝了汤液醪醴,但是病情怎么不会见好呢?
猜猜岐伯怎么讲的?“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樗石针艾治其外也”。这又什么原因呢?先将这句话中的几个字词解释一下,“齐”就是大剂量;毒药,就是治病的草药;“樗”是小而薄的刀状针灸器材;“石”是砭石,一种以石材摩挲皮肤肌肉表面,达到治病效果的方式。整个意思就是,现在的人要使用大剂量的毒药治内科病,用外科手术刀一样的刀片、砭石、扎针、烧艾灸等,治外科的毛病。
原因是,中古之时的人,道德稍微衰败,现在的人必然道德不是只有稍衰,而是太坏了。才会如黄帝问的“形弊血尽,而功不立”,就算吃了大量的内科药草,也已经扎针,还用砭石等各种内外科手段,竟已搞得不成人形了,仍然不愈。其主要原因就是“神不使”。黄帝又问“何谓神不使?”答案是,岐伯很严肃的说“针啊、石啊,它们不只是“技术”问题,它都讲究那个“道”。是讲求人必须顺应的一种“准则”的。在岐伯的眼中,它是非常高水平的,它是道。
既然扎针和砭石都是“道”,那如果人的“精神不進、志意不治”,病就难愈。而今之人,却是因为无穷无尽的嗜好、欲望,以致忧患不止,以致“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如此就“精气弛坏、荣泣卫除”,神也去了,生了病就根本不愈。这里所说得精气、神、志、意都坏了,荣里之血、卫外之气也坏了,这不就和现代的名词“免疫能力低下”完全符合了吗?不就像“免疫缺乏症候”类似吗?那病痛不找上门也很困难了,不是吗?
荣养体内的血,干涸了;保卫体外的气,缺乏了,免疫能力低落了,生了病怎么会好呢?可想见,古代人因为道德的败坏而发生“精神意志”弛坏,以致病情难治。现在的各种情况,会比“黄帝时代”好吗?这也就怪不得医院建造越来越多,医生养成也越来越多,而且医学理论和知识每天都“爆炸性”的增长着,医学仪器亦复是越来越精准、精良,可是病人不但没有见少,反而越来越多。为什么呀?不好好思考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