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许衡善与人处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10年03月23日】

【原文】

衡(1)善教,其言煦煦(2),虽与童子语,如恐伤之。故所至,无贵贱贤不肖皆乐从之,随其才昏明大小皆有所得,可以为世用。所去,人皆哭泣,不忍舍,服念其教如金科玉条,终身不敢忘。或未尝及门,传其绪余(3),而折节力行为名世者,往往有之。听其言,虽武人俗士异端之徒,无不感悟者。丞相安童(4)一见衡,语同列曰:“若辈自谓不相上下,盖十百与千万也。”翰林承旨王磐气概一世,少所与可,独见衡曰:“先生,神明也。”

(出自《元史.卷一百五十八.列传第四十五》)

【注释】

(1)衡:许衡(1209年-1281年)字仲平,号鲁斋,祖籍为怀州河内(今沁阳)人。宋元之际学者,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他一生以从事教育为乐,在其27年仕途生涯中,刚直不阿,不附权势,八次被诏入朝作官,又八次辞归故里。至元十八年(1281年)三月,在家乡病故,享年73岁。
(2)煦煦(音许):和悦的样子。
(3)绪余:残余的。
(4)安童:(1248年-1293年),元朝大臣,蒙古札剌儿氏,木华黎四世孙。十三岁时,元世祖就召他進宫掌管宿卫军,十八岁,被封为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

【语译参考】

许衡很懂得教育方法,说话和颜悦色,即使与小孩说话,也唯恐伤了他们。所以他所到的地方,无论贵贱贤与不肖都乐意跟随他,他也能按照才智的高低,使他们都有所得,可以被社会所用。只要他离开一个地方,人们都流泪,舍不得,思考着、念诵着他的教诲如同法律条文一般,一辈子不敢忘记。有的未曾登门拜师,只是零散地继承了他的一些学问,便顿改其旧,力行所学,这样的人也往往不少。听他说的话,纵使是武人俗士异端之类的人,也没有不感动彻悟的。丞相安童一遇见许衡,就对身边的人说:“你们都认为与许衡不相上下,实际上是十百与千万之别呀!”翰林承旨王磐以有气概著称于世,很少有他赞许的人,唯独一见到许衡就说:“许先生,真是神人呀!”

【研析】

许衡自幼就勤好读书,因为家庭贫困,没钱买书,常常走百里路借书来抄,学问得之不易,故特别珍惜。而他天资聪颖,常向老师提出一些难以解答的问题,先后有三位老师以“吾非其师”而辞教。其求学态度,从小就与一般人不同,对学问的汲取,深思钻研,因而后来讲学,恭谨执教,能因材施教。他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勤思考,并特别强调对学生進行道德教育,教育学生通晓礼义,懂得荣耻。不论各阶层或才智高低,均能给以适当教诲,让其切合社会需要,可谓广泛获得大众的爱戴。所以只要他要离开一地方,大家一定舍不得,也将他所教的,谨记在心。纵使不是直接受教于他的人,也从中获益不少。再说他言语和悦,连异端之人都能被他感动,难怪上至王公,下至庶民,都对他赞不绝口。他堪称是古代杰出的教育家。

其成就不只是教育闻名于后世,亦是著名学者,和郭守敬一起修订完成了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授时历》。他通过对历代和当代社会状况的分析,先后给忽必烈上疏五道奏章,主张实行汉法,亦多次表达其与其他大臣不同看法,忿然不屈,辞职表示抗议,有“元代魏征”之称。

【延伸思考】

1.许衡的教学,为何广受大众的认同?
2.许衡说的话能感动人心,其原因何在?
3.读了许衡的故事,对你的学习有何启发?

【参考资料】

1.《二十六史精粹金译下》门归  主编  建宏出版社  1994年8月出版
2.《白话续资治通鉴》(第十一册)沈志华  主编  建宏出版社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