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鞭影》四支(38):堕甑叔达 发瓮锺离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10年04月03日】

【原文】

duò zèng shū dá ,fā wèng zhōng lí 。
堕甑叔达,发瓮锺离。

ㄉㄨㄛˋㄗㄥˋㄕㄨˊㄉㄚˊ,ㄈㄚ ㄨㄥˋㄓㄨㄥ ㄌㄧˊ。
堕甑叔达,发瓮锺离。

【注释】

(1)堕:落、掉。
(2)甑:蒸饭的瓦器,底部有很多小孔,放在鬲(音“立”),上蒸煮。
(3)叔达:杨孟敏,字叔达,东汉巨鹿(今属河北)人。虽为知名人士,但不愿做官。
(4)瓮:口小腹大的盛物陶器。
(5)锺离:锺离意,字子阿,东汉会稽山阴(今属浙江)人。东汉明帝时,征为尚书,又出任鲁相。以仁爱治民,百姓多受其感化。

【语译】

杨孟敏不慎摔破了做饭的瓦甑,毫不回顾就走了;锺离意揭开孔子留下的悬瓮,见到预言的红字谶书。

【人物故事】

《后汉书》记载,杨孟敏客居太原(今属山西)时,挑着煮饭的瓦甑,掉到地上,他不予理会就走了。郭林宗见了,问他的想法,孟敏回答:“瓦甑已经破了,再看它有什么用呢?”林宗因此对他另眼看待,劝他到外地求学。十年后,孟敏远近知名,朝廷三公(太尉、司徒、司空)都来征聘他担任高官(东汉时三公可自选佐治的官吏),但他并不愿屈身前往。

《锺离意别传》记载,锺离意担任鲁国宰相,到职后拿出自己的一万三千文钱,交付户曹(管理民户、祠祀、农桑等事的官吏)孔欣(xīn,ㄒㄧㄣ,同“欣”),修理孔子乘坐的车,且亲身進入孔庙,擦拭桌子、坐席、佩剑、鞋子。有名男子张伯在庙堂下除草,从土中挖得七枚玉璧,张伯在怀里藏了一枚,以六枚禀报锺离意,锺离意命主簿(掌管文书簿籍、印鉴的职官)将玉璧放置桌前。孔子教授学生的讲堂下,在坐榻的上端有个悬挂的瓮,锺离意召唤孔欣来问:“这是什么瓮?”孔欣回答:“这是孔夫子的瓮,内有丹书(红笔写的文书),人们不敢揭开它。”锺离意说:“孔夫子是位圣人,所以留下此瓮,是为了垂示后世贤人。”因而打开它,从中拿出书信,文中说:“后世编修我的著作的,是董仲舒。守护我的车、擦拭我的鞋、打开我的瓮的,是会稽的锺离意。玉璧有七枚,张伯藏了其中一枚。”锺离意即刻召张伯来问,张伯果然招认了。

【说明】

杨孟敏生性豁达,堕甑不顾,不为既成的事实做无益的懊悔,继续前進。对一般人而言,这是很难做到的,所以能得到郭林宗的赏识。其实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谁都有遭遇挫折的时候,关键是能否记取教训,跌倒了赶快爬起来重新开始,前途仍无可限量。倘若还不断追悔,这放不下的执着,又成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董仲舒特别推崇孔子,大力提倡孔子的德治、仁政、伦理教育的儒家思想,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两千多年,儒学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祭孔活动也逐渐受到重视。孔子所作的儒家经典《春秋》,经董仲舒加以阐释而编成《春秋繁露》,应验了孔子当初的预言:“后世修吾书,董仲舒。”

孔子能精准的预言他死后几百年发生的事,确实神了。可见“子不语,怪力乱神”并非孔子强调无神论的说法,查阅《论语‧述而》这句话的前后文(叶公问孔子于子路……是丘也),应是孔子对子路说明自己(孔丘)是个怎样的人,过程中停下来凝神思考,想用最好的答案以教导学生,也就是“孔子静默不语,怕力气分散扰乱了心神。”推测“怪”有责怪、恐怕之意,“神”是心神,而非神明。

锺离意发现了夫子瓮内的丹书,丹书常指红笔书写的道书,若孔子也是修道中人,能预测未来也就不足为奇了。孔子曾问礼于道家始祖的老子,并尊崇老子犹如龙一般,“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史记‧老子列传》)。比较孔子的《论语》和老子的《道德经》,可发现儒道本是一家,同源于上古大道思想,都提倡伦理道德,都把《易经》的阴阳奉为基础理论。老子说的“无为”也不是消极出世,而是顺其自然,与儒家并无冲突。反倒是庄子曲解了老子的思想,演变成“逍遥游”的颓废逃避、消极厌世了。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