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0年04月06日】
*特别通讯(需要尽快通知作者的事项):
很快又是“法轮大法日”了,这是我们的圣诞节日。我们过去几年没有发征稿邀请,但很多弟子也都自发的写了一些颂师颂法的诗词。今年我们要郑重其事,邀请全体诗歌作者们,尽自己之心、尽自己之力,在自己真正理解和感受的高度上,写出自己对师尊、对大法的感恩和颂扬。
神州五千年文化都是神传的。可是神传给人文化,传给人文化中各种美好的东西,目地不是要人过得舒服,好呆在这里不走,而是要人悟到自己真正的家不在这里,因此产生返归的愿望。诗歌、音乐和绘画是这些美好事物中经久不衰者。这些事物产生之初,都是用于颂神的。只是由于人类的败坏,这些东西才逐渐变成了一些人获取个人享受和声名的工具,甚至成为亵渎神圣、诽谤神佛的罪恶武器。
神让人类用这些美好的形式来歌颂神,并非神要享受人的歌颂,而是通过这种形式,时时提醒、鼓励人们在返本归真的路上走到底,因为返本归真才是人活着的真正目地。当人们都出自真心的赞颂神,就会形成一个强大的正念之场,这个场会增强其中每一个人的决心和意志,使他们具有战胜困难和冲破魔难的精神力量。神看到人有这种愿望,也会加强这样的场,并呵护和指引人们不懈的走下去。这个场也会影响其他人,唤醒他们心中的佛性和善念,加入返归的行列。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产生过许多颂扬神或者传播神的事迹的诗歌、音乐和绘画,其中一些成为人类文化的精品而被保留下来。人们在赞颂过去的神时都能创造出这样好的作品,身为大法弟子,我们应该做得更好,因为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远远超出了以前任何时代所能赋予那个时代作者的责任。师尊是谁,师尊在做什么,我们在做什么,每一个真修弟子都知道。因此相信每一个真修弟子都知道我们该不该做、该做到什么成度。
作为大法弟子,我们首先要恢复诗歌颂神的功能,时刻不忘用诗歌颂师颂法。因此我们打算在诗歌园地里面开辟一块专门的园地,只登载颂师颂法的诗歌作品。分开登载,固然是为了郑重其事,同时也能时时提醒作者们,不忘颂师颂法这件大事,并且还能形成一个强大的正念之场,对同修能起到鼓励、促進的作用,对世人能起到感染其思想、唤醒其佛性、矫正其心态的作用。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过各种经历或经验,感受到师尊无时无刻不在身边,看护着我们、点悟着我们,在危险的时刻保护了我们。这些感受都曾经出现在一些作者的诗篇里面。如果将他们提炼出来,在颂师颂法的题目下重新积聚、组织成篇,以最纯洁、虔诚的心态写出来,一定会是颂师颂法的好作品。
我们期待着每一位作者都能写出这样的好作品来。我们应该深感荣幸:在这样的时代,有这样的机会,让我们来写这样的作品!这样的机会过去没有过,将来也不会再有!
*正见网2010年3月16日下载、审阅,3月18日登载(或没有登载)的诗歌:
原稿:忆秦娥・贺七千万中华儿女三退
除邪恶,
中华天佑慈悲度。
慈悲度,
五年风雨,
喜迎收获。
中南海里悲嚎弱,
长城内外国民乐。
国民乐,
法光普照,
九州明烁。
用韵:第十六部 入声:三觉十药通用
评注:此词第二行韵脚“度”字,作者所用的意思和读音都应该是“渡”,救度之度。这个字是在词林正韵的第四部,其后有一括号注明“(制度)”,就是说那里的“度”,其读音和“制度”的“度”相同,即音“杜”;作者所用“第十六部入声”里的“度”,其后的括号注明“(测度)”,也就是读音和“测度”中的“度”相同,即音“惰”。可能是因为现在很多人都把“测度”的“度”读成“杜”了,因此就把它当“度人”的“度”来用了。其实,这个“杜”的音和此词中所有其它韵脚都押不上,只有读为“惰”才能相押。作者如果愿意,可以修改此字后再寄来投稿。
*正见网2010年3月27日和28日下载、审阅,3月29日登载(或没有登载)的诗歌:
原稿:梅花三叠唱
梅之缘
灵胎仙韵自天来 金枝玉叶圣手栽
自从洪愿与师约 至有人间瑞蕊开
梅之品
飘逸奇绝意悠远 品格千古诵高坚
风雨如晦摧城日 唯有暗香伴春天
梅之志
笑意盈盈溶冰雪 慈悲浩气润河山
真相送暖千万户 春风处处奏管弦
修改与评注:这三首诗标题中的“之”字都删去了,不必用而用就成累赘了。第二首末句中“伴春天”改为“迎春天”,因为梅花一般只开到早春,就不能再“伴”下去了,而且梅花“迎春”也是约定俗成的认识。作者在来稿附言中问道:“请教编辑,是否属于拟人写法,故诗中不应有梅字?”大概是作者用了拟人写法(或者不肯定是否用了拟人手法),觉得诗中就不应该有“梅”字,所以作者避免了使用“梅”字,但不确定自己的理解和做法是否对头。 我们在谈到“咏物诗”时是讲过,诗中一般不能再写出所咏对象。不过不完全是因为用了“拟人”手法的原因。有的咏物诗中也不用拟人,但也不宜再提到所咏对象。实际上,只要诗题里有了物的名称,诗中就不宜重复其名。为甚么我们要向读者重复的说我们在写这个东西呢?难道我们在诗题中说的话是不算数的吗?我们以为读者记忆力那样差,一读诗就忘了题目吗?如果非要再提到所咏之物不可,往往就用人称代词“他、她”(拟人)或者“它”(非拟人)。
但咏物诗大多数是要用拟人手法的,因此在写诗中间,图画思维好的读者可能看到人物形象,你突然间又来一个“梅花”或者别的东西的名字,那个梅花的形象就打乱了读者看到的形象了。总的原则仍然是:可以不用的字就不用。诗歌用字要省净、凝练,这一点和写散文大不相同,所以许多初学者总是把写散文的口水话放到诗里来。我们提倡大家先写几句的小诗,原因之一也是用这种办法来磨掉作者用字浪费的习惯。就这四句话,你要写出自己想说的东西,就必须动脑筋压缩字句,养成练字、练句的好习惯。
作者这三首小诗,虽然是把梅花当人来写,但不是咏物诗,也不是拟人。第一首中的“自从洪愿与师约”显然和梅花无关系,已经完全离物了。第三首中的“真相送暖千万户”也是一样的。作者这样写,实际上还是用的比喻手法:站在写人的角度上,用梅花的某些特点来比喻人,因此上面提到的两句只能用于写人的句子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如果是咏物或者拟人,那两句话就根本不能用了,就必须要改。
顺便说,这三首诗是2月22日就收到了。当天没能登载(可能是来得晚,已经登载了当天的诗词了),只能下载到当天的文档中,没有登的就要转录到另一文档去,但没有转录而漏掉了。发现后虽然补登了,毕竟可能导致作者不解,在此顺致歉意,并请作者原谅。
原稿:劝退歌
(一)
真情真意送心愿,善言善语来相劝:
远离邪党快三退,免灾免祸保平安。
(二)
真心真意送真言,善言善语来善劝:
邪党就是灾祸源,赶快三退保平安。
(三)
真情真意送良言,善心善语来忠劝:
天灾人祸天象显,天灭中共在眼前!
(四)
真情真意送福安,善心善语苦相劝:
藏字石话是真言,听信三退免灾患!
(五)
真心真意是真愿,善言善语结善缘。
忍辱负重劝三退,好让众生逃劫难!
(六)
真心真意实真愿,善言善语多善念。
忍苦送福走神路,好劝世人三退办!
评注:这六首小诗开头的两句内涵重复很多,后面两句的重复也比较大,比如“快三退”“赶快三退”“听信三退”“劝三退”“三退办”等。这种把同一个意思重复多次的方法,一般用于群众性的说唱文艺中,所用的曲调也多半是现成的传统故事中的小曲,比如“梅花落”之类。但在正规的诗歌中这样写就不是很好,因为内涵太稀薄,同样的意思读上六次,就难免让读者生厌。演唱不一样,如果表演者声音、动作、表情都好,哪怕是同一句话反复唱多次,观众还很喜欢,甚至跟着唱起来。由于这个原因,我们登载于诗歌园地的作品,还是希望能字句省净、内涵丰富,以诗歌的简练和声韵美给读者留下好的印象。当然,如果作者有通俗文艺演唱方面的经验或者能记下类似的演唱谱,可以把谱和演唱词同时寄来投稿,我们可以考虑登载,因为有了谱,那就是给人唱,而不是让人读了,情况就变了。
原稿:钗头凤・庚寅清明 (原词从略)
评注:此词上阕末句中“度”字的问题,与本篇第一则中“忆秦娥・贺七千万中华儿女三退”中的“度”字的情形一模一样。此词的内涵,比较个人化,许多读者可能会不明白作者在讲甚么。比如“流言恶,人情薄”,“几年寻索”,“知卿乐,身同跃”,有些类似于个人书信,对一般读者,没有普遍的意义。诗词是可以写个人交往的,但必须是广大读者能懂,而且对读者有正面的帮助和启示,否则就用不着登出来给读者看了。另外,如“救人难怠”,这个“难”字显然不妥,说得多勉强啊,可能是因为该处要用平声而造成的。我们认为,遇到这种情况时,如果作者没法同时满足平仄合谱和内涵正确的要求,那就宁肯破了谱、取消词牌,也不要扭曲了内涵去将就词谱的平仄。填词用谱,是为了增加音乐感、以更美的形式去表达内涵,如果伤了内涵,那就不值了。
原稿:玉珠泪 (原稿略)
评注:写长诗的问题,我们过去说过,不要轻易写很长的诗。凡是能够分成几次和多次写的内容,最好分开来写成几首或多首短诗,那样容易处理:作者自己容易处理,我们也容易处理。一写两百多句,须要改的地方就太多,就没时间处理了,只好放到一边去。每次写少些,自己认真、仔细一些,不要把甚么都推到审稿人这里来。别的不说,就说标点符号吧,前面第一节28句有标点,后面近两百句没有标点,我们怎么办?恐怕只能把前面28句标点去掉,总比去添加近两百个标点容易得多了。过去作者就有这种情况,只是句数不多,我们就给作者加上。偶然发生,可说是疏忽,但不能老这样。我们也得对自己的投稿负责啊。建议作者自己认真重写,每次只投现在的一节就够了,也不一定要写成一首诗的样子。看那架势,作者是要写正法史诗的样子。用不着。如果自己心性、对正法全过程的理解、文字水平都还很不够的时候,写也不会写成功的。心别太大,根据自己的情况,每次能够写出通顺可读的二、三十句就满不错了。作者投稿附言中说,因为给同修弄电脑,时间紧,所以没有时间修改未被登载的诗。帮助同修是好事,但自己时间不够,为甚么不就写那种能够登载的短诗、还要去写两百多句的长诗呢?修炼人每做一件事情都得想一想为何而作,可行不可行,否则不容易做好。
顺便对所有作者说一说写长诗的问题。我们过去劝过一些作者别写长诗,但也劝过有的作者坚持下去写长诗。可见写长诗或者短诗,本身并无任何禁忌,而是看人而定。有的人适宜写长诗,有的人适宜写短诗,两种诗的要求有所不同,不能说谁高谁低。但基本的情况是:短诗成功的篇章较多,长诗成功的篇章少。一般说来,写长诗要求叙述、铺排、组织材料的能力,而且特别要有形象思维。有情节、有生动的形象是长诗可读的主要因素。如果你要写没有情节、没有生动形象、大篇幅说理的长诗,那是几乎不可能成功的。写短诗则要求作者有推敲字句的能力和习惯,有新颖的念头和出奇的描写角度和表达方式,思想活跃或者思维精细是成功的重要条件。当然,炼字炼句是任何作者都应该有的功夫,都应该不断学习和改進。历史上长诗写得好的,可能得首推白居易,他的“长恨歌”“琵琶行”堪称千古杰作和叙事诗的典范。当然,他的短诗也写得很好。以短诗而著名的,大家都知道,那就要算杜牧了,他是以四句的小诗(绝句)而成名的。我们是希望所有作者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写出高水平的诗歌作品来。如果我们通过作者的作品,发现某作者有希望写好长诗或者短诗,我们当然会鼓励和帮助,使其特长得到发挥。如果我们看不出任何倾向,我们不会随便去给谁提建议的。但我们总是强调每一位作者都要首先学会写几句的小诗。我们也非常高兴的看到,好几位作者都曾经写出过很好的小诗。如果我们没有给你建议写长诗,你最好是不要轻易去写,费了时间,没有结果。我们不会埋没任何一位作者的能力和天赋的,我们都巴不得每一个作者都越写越好,好到我们都除了赞扬、欣赏,就没事可干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