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0年08月09日】
【原文】
遇春(1)沉鸷(2)果敢,善抚士卒,摧锋陷阵,未尝败北。虽不习书史,用兵辄与古合。长于大将军达二岁,数(3)从征伐,听约束(4)惟谨,一时名将称徐、常。遇春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又称“常十万”云。
(出自《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十三》)
【注释】
(1)遇春: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南直隶怀远(今属安徽)人,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明朝开国军事大将。本封鄂国公,追封开平王,谥忠武。
(2)沉鸷(音至):深沉决断。鸷,凶猛。
(3)数(音硕):屡次。
(4)约束:拘束,限制。
【语译参考】
常遇春性情深沉决断,善于抚慰士卒,作战能摧毁敌军的锋锐部队和攻破敌军阵地,不曾失败过。虽然不熟悉兵书、历史,但用兵却与古代兵法相符合。比大将军徐达大二岁,屡次随大将军征伐,谨慎地听从指挥,人称当时名将为徐、常。常遇春曾自称能统帅十万大军,打遍天下,所以军中人又称他“常十万”。
【研析】
常遇春与徐达是朱元璋的两大开国功臣,他英勇善战,统军有方,史载他“爱抚士卒”,“每与敌战,出则当先,退则殿后,未尝败北,士卒乐为之用”。一生可说战功彪炳,如至正十五年(1355年)加入起义军,同年六月,随朱元璋渡江南下,参加采石战役,一战成名,升等为元帅。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歼灭陈友谅军队。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经过十个月的攻坚战,突破平江城,俘虏张士诚及其部下25万人。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随徐达北伐。洪武元年(1368年)与徐达攻破大都,元顺帝北逃。1369年攻占元上都,胜利而归。但途中行至柳河川,却暴毙。朱元璋闻讯写诗痛悼:“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陪葬孝陵,葬于金陵太平门外。
其一生从年轻加入起义军,至壮年暴毙,均奉献给明朝,最难能可贵的是战无不胜,关键在于他以身作则,感动士卒,使得全军具有高昂的战斗力,而且谦虚能谨慎听从比他年纪小的徐达的指挥,故能缔造不败功绩。
【延伸思考】
1.常遇春善于抚慰士卒,此举有何功效?
2.为什么常遇春能未尝败北?请你分析其原因。
3.为什么常遇春愿意屈就徐达,听其命令?
【参考资料】
1.《二十六史精粹金译下》门归 主编 建宏出版社 1994年8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