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0年07月21日】
谏,直言规劝。亦有“止,挽回”之意,见《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历史上有“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在《古今注.问答释义》中记有:“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枯槔,大路交衢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衢路也!’”
汉•班彪《王命论》:“见善如不及,用人如由己,从谏如顺流,趣时如响起。”(《汉书•班氏自序》)是说,见到贤能则自念不如,用人就如同用己,听从善意的规劝,就象水从高处流下一样顺畅,随应时机改变成见如同响之赴声。《周易》曰:变通者,趣时者也。
唐《贞观政要》更是记载了太宗皇帝的从谏之风,“主纳忠谏,臣進直言。”(《贞观政要》卷三《君臣鉴戒篇》)堪称修身修德,力修德政的典范。并从制度上加以完备:第一,宰相议政,必邀言官参加,以广泛听取意见,为了解吏治、社会民生,补缺堵漏。宰相贵为一品,而唐朝的言官、补阙、拾遗,仅仅是七品、八品的小官,与丞相们(中书,门下,侍中令与左右仆射)一块参与讨论军国大事。第二,三令五申于负责诏令起草制定的中书省,负责审核,圈定诏令的门下省,要求对政策、法令的制定慎之又慎, “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勿上下雷同”(《贞观政要》•卷2--<政体>)。甚至批评中书,门下两省:“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自今诏敕疑有不妥,必须执言,不得罔有畏惧,知而缄默不言”(《贞观政要》•卷2 --<政体>)。第三,重奖敢于犯颜直谏的官吏,不以其品位的高低决定取舍。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资治通鉴》卷196,贞观十七年条)的胸怀度己及人,闻过则喜,纳谏从善的君主李世民与敢于犯颜直谏,据理力争,主持正义的贞观第一诤臣魏征终成为一代君臣、千古佳话!
那么,历史上也不乏不善纳谏之人。《左传》记载谏言良多,或可明得失。
《石雌谏宠州吁》篇:卫庄公宠爱宠妾的儿子州吁,他喜欢玩弄兵器,庄公也不加禁止。石雌谏曰:“爱子有义方,弗纳于邪(防止他走上邪路)。骄、奢、淫、>u(安逸),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是否立州吁为太子,应该定下来;如未决定,就要逐步发展为祸患了。宠而不骄,能约束自己、不埋怨、安分守已的人,太少。贱妨贵、少凌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这就是所谓的“六逆”。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这就是“六顺”。抛开“六顺”而效法“六逆”就会加快祸乱的到来。君主,务必避免祸乱的发生,现在却反而促使祸乱的到来,这恐怕不行吧?庄公“弗听”(不听)。待卫桓公即位后,石雌便告老还乡。
《臧僖伯谏观鱼》篇:隐公五年春,鲁隐公打算到堂邑去观鱼。臧僖伯進谏说:大凡物品,如果不能用于讲习祭祀和军事的大事,材质不能用于兵礼器用,那么君主就不必做。“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就是使人民的行为符合法度与礼制。“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所以做事要讲合乎法度和礼制这就是轨,取材要彰显物之功用)“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要出现,这是导致衰败的原因。因此春商、夏苗、秋?、冬狩,都是在农闲的时间安排用以讲习军事的田猎活动。每隔三年,要整治军队。鸟兽之肉不能用于祭祀,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能制造(军用)器物,国君就不必亲自去猎取,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隐公说:“我要去巡查边境。”于是前往堂邑,在那里陈设渔具,观赏捕鱼。臧僖伯托病没有随从前往。
时至今日,中共匪政之时,其体制暴虐逆听也,死谏无用,更有谎言欺世,指鹿为马,大兴迫害。盖华表之上,已附红色恶龙。故三退事,行正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