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十年征稿]古琴 ― 一个文化的奇迹

古镜


【正见网2011年01月29日】

引言

在世界文明的历史长河里,曾经涌现过许多灿烂夺目的人类文化。但大多数就象夜空里的流星转瞬即逝,消失在历史无边的虚空里,留下无尽的遗憾,让后人追思、玄想!那辉煌一时的古希腊文明,她们湮灭了。也带走了她们无与伦比的建筑、雕塑、哲学、戏剧,只剩下些断垣残壁,凝聚着亘古的沧桑。在非洲大陆繁荣了数千年的古埃及文明也随着他们的人种一起在这个星球上消失。那大金字塔下孤独的人面狮身像,至今还依然凝望着无尽的苍宇,仿佛在追忆昔日脚下的富丽繁华!

在这些古老的文明之中,唯有中华文明,五千年来薪火相传、延绵不断。经历了史前滔天洪水的洗礼与历史上无数次天灾人祸的荼毒,却依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她就象永不坠落的北斗向世人召示着这片土地的神秘与坚韧、这群生民自强不息的生命精神与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

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演進,凝聚了博大精深的生命内涵与无比深厚的人文精神。如果把中华文化比作一棵参天大树,儒、释、道三家应是这棵大树的主干,那么文学、艺术则是大树上如锦的繁花了。在这些艺术门类之中,最为古老而厚重的当属“文人四雅(琴、棋、书、画)”之首的古琴艺术了。她拥有世上最古老(至今还能演奏)的乐曲,有迥异于所有乐器的记谱方法,有着独特而完善的理论体系,有浩如烟海的学术典籍。三千年的人文积淀,使古琴艺术渗透了传统中国人的哲理思维、审美情趣、生命精神与自然情怀。围绕着古琴曾经有过许许多多优美动人的故事,中国家喻户晓的“知音”一词就是来源于古代琴师吕伯牙弹琴邂逅钟子期的故事,至今读来仍然余味深长,令人神往。

如果说民间音乐代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厚度与广度,那么古代文人音乐则代表了中国音乐的高度与深度。而古琴艺术正是文人音乐的集中体现。从天人合一、净无尘滓的《流水》、《高山》,到寄意深远、志在云天的《平沙落雁》;从神游八极、心无俗虑的《八极游》,到乡关万里、痛贯心肝的《胡笳十八拍》;从天光云影、烟波浩渺的《潇湘水云》,到淡山疏林、声如天籁的《渔樵问答》;从古朴静谧、古风悠远的《古风操》,到龙游四海、惆怅尘烟的《龙翔操》……所有这些乐曲涵概了人类精神的各个方面,达到了崇高的艺术境界,让人回味悠长,思入三昧。她们代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主流与精华,纯朴幽静、经久弥香。就象我们的古老文明一样历经浩劫而运脉犹存。从某个方面说,她已超越了普通音乐的范畴,而旁及哲学、美学、宗教、美术等诸多门类,形成了一个自成一脉的文化体系――琴学。

在西方的音乐课程里,凡讲授中国音乐的部分莫不把中国古琴音乐作为中国音乐的代表作重点讲解。在上个世纪,美国发射的旨在寻找外太空生命的宇宙飞船里,有一张录有世界各个民族音乐的唱片,其中中国音乐的部分就是古琴曲《流水》。2004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在巴黎宣布了第二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古琴与世界其他国家的27个文化艺术表现形式获此殊荣。

没有到过长城的人就算没到过中国,没有听过古琴的人,就算没听过中国音乐。古琴为我们的文化带来了众多的美誉,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她在我们国内却成了最孤独的艺术。在当今社会,垃圾文化的泛滥导致了国人心灵整体的荒漠化。物欲浮华遮蔽了中国人曾经静远而辽阔的心空,心底的灵泉已然枯萎。放眼四周还有几人知道什么是古琴!更不要说听过古琴音乐。连一些专业的音乐工作者很多都分不清古琴与古筝。。。“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谈”,一首小诗道尽了古琴曾历经的孤独、风霜!几度尘劫,古琴能走过如此漫长的历史,能获得传统文人如此的青睐,能如此吸引西方人的注意,她究竟靠什么样的魅力能穿越时空、走到今天、走向世界呢?好,现在我们就燃一柱心香,穿越时空、走進历史,来聆听这古老音乐的幽韵,聆听她深沉的、悠远的、源自荒古的叹息。

一、 琴器

  幽幽静默如高士,道骨仙风若有思。
  体象阴阳通大道,素心聊共雅人知。

这首小诗是对古琴的一个总体描述,前两句是说古琴的外形所展现的神韵,第三句是从琴的构造上体现的象征意义。最后一句是从演奏的角度对古琴的把握。

古琴的创制者现已很难考证,从文献的记载来看大概有“伏羲造琴、神龙作琴、黄帝制琴、虞舜造琴”四种说法。虽然现在尚无定论,但古琴的创制出自于圣人之手确是无疑。在我们祖先的眼里,世间万物都是具有生命的,所以他们在制造一件器物的时候很少象现在的工匠把东西造成简单的几何形状,他们会把每一件器物赋予一种生命的意象,形神兼备,充满生命的脉动。所谓“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就是这个意思。古琴的制作也体现了这种象征性的理念,一把古琴其实就是对人体的一个模仿,更是对一个宇宙的微缩。

古琴的形制是由上下两块不同的木板粘合而成,面板一般用木质比较疏松的桐木或杉木,是为阳木。底板是由梓木或一些木质坚硬的材料做成,是为阴木。面板上置岳山(弦枕),底板左右各开两孔,是为龙池、凤沼。两板相合,阴阳相成。上缠七弦(最初的琴是五弦,象征五行。传说是文王与武王各加了一根弦,从而变成了七弦)一弦外镶十三个徽点(琴徽一般用玉质、象牙、贝壳、黄金等材料制成)。如图所示:

 



琴面


琴底


琴腹


琴侧


琴首


琴尾

历代斫琴师对制琴的选材十分重视,若无良材,即使是一个斫琴大师也很难造出一张好琴。中国的斫琴师选材与国外的制琴选材着眼点不尽相同。中国的斫琴选材一般都从生命的角度来整体衡量琴材的优劣,选材都以能得日月山川之灵气的木材为佳;而国外的制琴都是从木材的表面物理性能来衡量取舍。宋代朱长文说:后之赋琴,言其材者,必取于高山峻谷、深溪绝涧、盘纡隐深、巉岩岖险之地,其气之钟者至高至清矣。雷霆之所摧击,霰雪之所飘压,羁鸾独鹄之所栖息,鹂黄之所翔鸣,其声之感者,至悲至苦矣。泉石之所磅礴,琅玕之所丛集,祥云瑞霭之所护被,灵露惠风之所长育,其物之助者,至深至厚矣。根盘孥以轮菌,枝纷鬱以葳蕤,历千载犹不耀,挺百尺而见枝,其材之成者,至良至大矣。(《琴史.尽美》)

一般琴长三尺六寸五分,象征周天三百六十五度。面板为一个弧形,是为天圆;底板平面方形,是为地方。从古琴各部位的命名上,它体现了两个原则:一是从时空的角度来看,古琴即是一个世界。他具备了天地、山川、阴阳、五行等诸多要素。二是从生命的角度来看,他又像一个人,面、肩、腰、足神态皆具。有的还在琴头饰以老玉,或在轸下挂上琴穗等装饰。所以一张琴就是一个生命,更是一个世界。

古琴的音色也丰富多样,很少有音色相同的两张琴,百张琴百种声音。他在音色的种类上也体现了对宇宙中阴阳法则的领悟。古琴有三种音色,一是泛音,所有的弦乐器都有泛音,但是象古琴这样多而又在音乐中大量运用的绝无仅有。这种音色透明、圆润、空灵、向上是为天音,轻轻一拨如夏夜里的点点繁星。另一种是散音,即是空手拨弦所发出的声音。这种音色坚实、广阔、厚重、下沉,声如洪钟,象征大地。还有一种是按音,即是右手按弦,左手拨弦而得之间。其声变化无穷,就象天地间的万物一样纷繁复杂,其声之优劣除了琴本身的因素外完全取决于演奏者的水平高下了。

古琴的样式有五十多种,这在世界上所有的乐器当中恐怕是绝无仅有的。大部分乐器的样式一般都是固定的,顶多是在本身的装饰上作一些变化。而古琴的样式变化真是丰富多彩、美仑美奂。每一种琴的式样其实也反应了设计者对古琴的理解与审美情趣,很多的样式来源都有久远的历史了。在唐代以前,由于传下来的实物太少,很难作一个清晰的分析。到了唐代,古琴的制作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峰,我们今天见到的古琴式样大部分都是唐琴的仿制品。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并欣赏一下一些传世的常见古琴及其样式。

一、伏羲式

此琴乃镇国之宝,天赐神器,唐琴之典范,雷氏制琴之绝品。气象宏阔,雍雍穆穆,泱泱盛唐风度。琴身通体蛇腹断,背后有“九霄环佩”四个篆字题名,还有宋黄庭坚的题字、苏东坡的题诗,中有“包含”一印。一琴之内而兼具众美,实是造化奇功,人间无匹。

 


二、神龙式

此琴古拙而不失秀气,气韵苍古、题刻精美。神龙式琴也是一种历史很悠久的式样。

 


三、仲尼式

仲尼式唐以前早有此琴式,然至宋代才开始流行起来。此琴秀外慧中,一股清穆之气,灵韵十足。背后题刻美不胜收,琴名意境悠远,若海上明月,清辉无限。

 


四、连珠式

此种琴式因在颈腰处状若串珠故而得名。此琴身材修长,体势飞动,纹饰苍劲,形制秀美。背后草书题名“飞泉”,如长涧飞珠,神韵独具。

 


五、灵机式

此琴幽幽静静、默然独处,如山中道人,神气内敛。背题“独幽”之名,下有“玉振”一印,文字简约,深具道者之风。

 


六、落霞式

此种琴式极不易制,佳品难觅,市上所见者多为俗不可耐。此琴柔宛沉静,若月下微波,聊通远意。背后印章稍大了一点。

 


七、蕉叶式 

此琴式因形如蕉叶故得名。此琴周身线条圆润流畅,琴头别具一格,憨态可掬,生趣昂然。

 


八、师旷式

此琴形制奇古,大腹能容,拙而生趣,不同凡响。背题“太古遗音”四字,意象渺远,堪为琴中古品。

 


九、凤势式

此琴式样与连珠式颇为相似,然体态更为宽博厚重。此琴徽、轸与雁足皆为象牙制成,琴体稍扁,典型宋琴风格。

 


十、伶官式

此琴玲珑秀气,古风隐然。琴名:“混沌材”,下题一诗:羲皇人已杳,留此混沌材。想是初开辟,声音妙化裁。完然一太璞,解愠阜民财。不凿庄生窍,古风尚在哉。

 


传统一张成品的古琴一律都髹以大漆,中国的漆器工艺之精美在这里我不想过多的加以叙述。但传世的古琴一般在经过一、二百年之后,漆层由于受琴声所激会形成很多独特而美丽的断纹,有些断纹观之真如鬼斧神工一般神妙绝伦,叹为观止!那是一种时光的沉淀,记载着一张琴经历的人间风雨、世事沧桑。常见的断纹有蛇腹断、牛毛断、梅花断、冰裂纹等。如图:

 


古代文人一般会给自己的琴取一个名字,然后把它题刻在琴的底板上。古琴的命名原则有多种多样,有的是根据琴声的特色来取名,有的是根据自己的志向,有的是根据一种意境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命名一般都极其古雅而富有诗意,这种命名传统再结合书法、篆刻、题诗等渐渐形成了一种古琴所独具的文墨美。这些题咏再加上古琴独特的断纹使一些传世的古琴浑身散发出一种难以言说的韵味,或古朴、或幽静、或沧桑、或沉宛、或深邃!一张琴就是一幅画、一部历史、一位千年大道、一叶时光里的扁舟。如图:

 


笔者有一张古琴,虽然是一张新琴,但斫琴师告诉我他是用一块明代寺庙的房梁做的。其声苍劲沉古无一丝火气,扣之真如沧海龙吟。夜深人静时常我会看着他,想生命的缘分真是不可思议!霎那间出神时,穿越时光之河仿佛又听见曾经朗朗的诵经之声。余音袅袅,钟磬和鸣……。

妙指

宋朱长文《琴史.尽美》:琴有四美,一曰良质、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曰正心。四美既备,则为天下之善琴。这四美之中前两项是就器的层面而言,第三项则是就术的层面来说,而第四项则完全是道的层面了。这里的妙指并非单单是说弹琴的指法,而是指良好的弹琴技艺。与西方的钢琴或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来比,中国古代的琴人对弹琴技艺的领悟也是很少停留在单纯的生理机能研究上,而是处处贯穿了审美与悟道的因素。

在传统的士大夫眼里,弹古琴不是一个简单的娱乐项目,而是一个修养身心与净化自我的过程。他们看古琴是一件乐器,更是一件参禅悟道的法器。所以对弹琴的时间、地点、场地、环境以及心境都有许多的要求与禁忌。现代人往往把这些要求与禁忌看作仅仅是追求形式上的一种风度,其实这些表面的形式是有它深刻的内涵的,因为弹琴与现代社会的一些乐器表演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些禁忌有:五不弹、八不弹、十四不弹等。如五不弹为:疾风甚雨不弹、尘市不弹、对俗子不弹、不坐不弹、不衣冠不弹。

而一些弹琴的要求都是对环境与心境的选择。士人弹琴的环境一般选择在静、洁、雅、幽的场所。如明代琴人杨表正《弹琴杂说》云:凡鼓琴,必择净室高堂,或升层楼之上、或于林石之间,或登山巅、或游水湄、或观宇中;值二气高明之时、清风明月之夜,焚香静室、坐定,心不外驰、气血和平,方与神合、灵与道合。弹琴除了这些外部环境要求之外,琴人一般还对自身作一番调理与准备。其中主要为淋浴、宽衣、焚香三件。杨表正说“如要鼓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知古人之象表,方可称圣人之器”。就案弹琴前应先澄心净虑,超然物表,然后方可倚弦命操,游心万象。从这些弹琴环境的选择与弹琴前的一些准备来看,古人在弹古琴时已经完全超越了一般音乐表演的范畴,而近于一种参禅的状态,内心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如此方能通前贤之雅意,而合于雅道。

弹古琴的指法相当复杂,表现十分的细微。有的必须有老师的指点,否则很难得其要领。而且很少有象西方音乐那样的固定的节奏节拍,而是一种更符合生命自然状态的一种律动,就象我们的呼吸吟咏、大自然的季节更替一样。所以今天看起来很完善的五线谱一直无法代替已用了千年的古琴减字谱(见图)。古琴除了泛音与散音之外,他的发音一般都是以线条状展开(西方音乐主要是以点状展开的),回环往复、幽微曲折,表现力十分惊人。他虽然属于弹拨乐器,但同时又兼具了拉弦乐器的特点。其状吟哦之声、摹幽人之叹,殊能得其中三味!真是一琴在手,万物俱在掌中,妙指连发,寸心通乎宇宙。

古人对弹琴的指法训练相当严格,而且弹琴运指十分强调一定的手势(见图),这些手势都有一个很美丽的名子。这些手势不仅仅是为取得外表的美观,也是关乎运指的灵动与取音的优劣。现代很多琴人往往把它看成是一种手的姿式,其实它是运指的取势方法,有它内在的动感与神韵。从这些手势的命名上也可以得到运指的启发,如左大、中、名指飞吟为飞燕颉颃势,左指浮泛为粉蝶浮花势,左大指掩为空谷传声势,右指起势称春莺出谷势,右食指抹为鸣鹤在阴势,右大撮为飞龙拏云势等等。在古谱《太古遗音》里每一势还配有一段兴词,多为传神之语,优美如诗!如飞龙拏云势兴词:灵物为龙兮,非池可容;头角峥嵘兮,变化无穷;位正九五兮,时当泰通;攀拏而上兮,滃然云从。空谷传声势兴词:长啸一声兮,振动林麓;随声响答兮,在彼空谷;喻名而按拇掩兮,欲其音之相续。

古琴减字谱:

 


弹琴手势图:

 


以上这些所谈,只是弹古琴進阶初步,历代琴人对技巧的探讨精辟入微,这里不再作过多的阐述。真正要达到弹琴的妙指之美,除了一些技巧上的苦练之外,还须精神上的领悟与心灵层面的涵养。嵇康诗句“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即是这种琴至自由境界的生动写照。在这方面古人的论述可谓洋洋大观,取用不竭:

宋朱长文:夫心者道也,琴者器也。本乎道则可以用于器,通乎心故可以应于琴。……故君子之学于琴者,宜工心以审法,审法以察音。及其妙也,则音法可忘,而道器具感,其殆庶几矣。”

宋成玉涧:攻琴如参禅,岁月磨练,瞥然醒悟,则无所不通,纵横妙用而尝若有余。

明杨表正:德不在手而在心,乐不在声而在道,兴不在音而自然可以感天地之和,可以合神明之德。

宋白玉蟾:弦指相忘,声徽相化,其若无弦者。

清祝凤喈:偶寄所感,觉五年一变,今凡三变矣。初变知其妙趣,次变得其妙趣,三变忘其为琴之声。每一鼓至兴致神会,左右两手不自期其轻重徐疾之所以然而然。妙非意逆,元生意外,浑然相忘其为琴声耶!

这些论述都是从心灵的层面对琴艺的观照,用语虽简,唯用心入微方能悟之。统言之弹琴之妙在于三合:心与曲合、指与弦合、人与琴合。达于此三合者则可通琴道也。

琴韵

与西方艺术注重质感、气势与场面相比,中国的艺术更注重内涵与神韵的把握,古琴艺术更是如此。在中国的各种乐器之中,古琴音乐是最能反应传统文化人对神韵一词的理解与领悟。这首先是基于古琴乐器本身所具备的独一无二的音色特点。很多喜爱古琴的人不一定对古琴有多么深刻的研究与理解,往往是被其与众不同的音色所吸引。那种一下就打到人心深处的声音,仿佛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召唤,让人闭目凝想、味之不尽。或悠远、或沉静、或苍古、或玲珑,似深山道人的吟啸,又象世外仙客的歌咏!传统文人称这种声音为雅声、德音,用今天的话来说叫作天外之音、拒绝世俗。这种音色是绝对远离世俗的,寥寥数音即能一洗尘心,让人万虑皆失。

古人在这方面也有许多的论述,明代古谱《太古遗音》云:琴有九德,

  一曰奇,谓其琴轻松脆滑兼备。
  二曰古,谓其琴音淳和淡雅中有金石韵。
  三曰透,谓其琴发音清亮绵远而不咽塞。
  四曰静,谓其琴音纯净而无杂音。
  五曰润,谓其琴发声不燥,韵长不绝,清远可爱。
  六曰圆,谓其琴声浑然不散。
  七曰清,谓其琴声如金石,如风中铃铎。
  八曰匀,谓其琴七弦俱清圆,匀均平衡,无三实四虚之病。
  九曰芳,谓其琴弹愈久而声愈出。

  古人常喜佩玉,谓君子比德于玉;文人们喜爱古琴大概也是养德于琴吧。

  走手音的运用也是古琴韵味形成的重要一环。走手音是现代古琴理论家们起出的一个名词,是对古琴左手滑音的一个统称。其方法是左手按弦,右手拨弦后,左手在琴上滑动所产生的逐渐虚化的音响效果。这种千变万化的线条式的乐句使古琴能轻松刻化细致入微的心灵感受,让人听来余韵袅袅、神味隽永。古代的琴家将这种走手音分的很细,不下几十种。如:吟、猱、绰、注、忤、引、淌、撞、逗、上等等,这些音也是五线谱所无法记录的,只能用古琴的减字谱或文字来表达。

  一般的弦乐器都有泛音,但在古琴中泛音运用之广与泛音之多堪称大观。一首没有泛音的琴曲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有的整支曲子泛音占了一大半。这除了乐器本身的特点之外,还源于古人对音乐的理解。一支曲子就象一幅画、一个世界,而泛音就中曲中的天空,散音则是大地,按音即是芸芸的万物与悠悠的心韵了。泛音的运用为古琴注入了无比空灵的音乐元素,其对比性的穿插往往把人带入一个无一丝尘滓的心灵境地。

  以上几点只是古琴韵味形成的物质基础,琴韵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历代文人们的参与,他们给古琴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格调。所以古琴也称文人音乐,与中国的文人画一样,他们是建立在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与西方音乐注重表演与张扬相比,古琴更趋于内涵的体悟与心灵境界的提升,充满悟道的喜悦与智者的宁静。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家交相辉映,给古琴音乐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与审美观照。

  从大的方面来说琴韵由三个层面构成,第一是声韵,其妙在于运指。轻重徐疾、回环往复之间,跌宕生势、顾盼多姿。其二是曲韵,其韵在心。琴人徘徊于天地草木之间,来往于山水市尘之途;四季云烟变幻,世事沧桑无常;感而赋诗以叹,叹之不足吟以成乐,发为琴声其韵良多。或和而静、或清以远、或沉而逸、或古以奇,曲尽而音犹在,人去而韵独留!其三则为神韵,其韵在天,妙在言外。一曲鼓罢,人琴俱忘,此中幽微非知音者不能察也。古之琴人能得其一者是为能琴,能得其二者是为善琴,得其三者,斯为琴仙矣。听琴之人亦然,能赏一者,知琴也;能赏二者,知心也;能赏三者,真知音也。

  下面我们以几支琴曲的题解来管窥一下前贤之妙心、雅琴之妙韵。

  《渔樵问答》:渔樵互答,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sG乃,隐隐现于指下,迨之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斯奏者,必修其指,而静其神,始得。

  《山居吟》:其趣也,巢云松于丘壑之士,澹然与世两忘,不牵尘网。乃以大山为屏,清流为带,天地为之庐,草木为之衣。枕流漱石,徜徉其间。至若山月江风之趣,鸟啼花落之音,此皆取之无尽,用之无竭者也。

  《天风环?》:若夜寒月白,云淡星稀,琅风玲玲,玉露湛湛,凛若神游于太罗,仙游于仙馆,锵然鸣珂,铿然戛玉,不见斯人,但间琼居珊珊而已。使人闻之,有换骨超凡之想。苟非神仙中人,岂能识之。

  《羽化登仙》:虚空缥缈,如列子之御风,古静幽奇,似庄周之梦蝶。焚香静听,真可谓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者欤!迥非尘凡所能想象。

  《苍梧怨》:苍梧怨者,娥皇、女英思帝舜而作也。帝南狩,崩于苍梧之野,二妃追思盛德,泪染湘竹,竹为之斑,因为是曲。韵高调高,真堪四美虞韶,所谓南风之薰,可以解愠;苍梧之怨,可以写忧者也。

  《梅花三弄》:从容和顺,为天地之正音;而仙风和畅,万卉敷荣,隐隐现于指下。但新声奇变,稍近时俗,然恬静幽清亦古曲也。宋姜夔作疏影暗香二曲,亦祖此意,较之愈觉奇,有古淡之音。

  《碧天秋思》:此曲凌云霄汉,高远之意,游心于四海之外,寄傲于岩穴之间。胸襟宽阔,有飞鹏万里之思。抑扬顿挫,奇特不一。西风凛冽,景物萧条,我独悠然遁世无闷也。

  《广寒秋》:若当清秋之际,夜凉人静,天宇昭旷,蟾魄腾辉,素娥研色,散清香于六合,飘丹桂于九天,中有徜徉之乐,而自得其趣矣。岂庸人可得而测识哉?故写兴于琴。惟吸风饮露者得之。

琴道 

古琴是深具道家色彩的一种乐器,和道家的宝剑、拂尘等法器一样,其功能除了能修心养性、镇邪涤虑等以外,还是道家勾通宇宙的一个媒介。她本身的构造即体现了道家的宇宙观与生命观,其音色也含蓄内敛、古朴幽深,流传下来的曲目也大多是远离尘境、寄意微茫。所以几千年来人们一直说琴道琴道,大陆的很多弹琴人总是以为古人在故弄玄虚,弹琴不就是一种娱乐吗,这就是无神的环境下培养出来的现代变异观念。古琴可以用来娱乐,但却包容着更为广大的内涵空间,其道幽深、纷然万绪,上接茫茫太虚,下启红尘众生。一个弹琴而不知琴道者就象作人而不明因果一样,终其一生碌碌无为、空耗光阴,徒为匠人而已。其对古琴终究是雾里看花,貌合神离。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琴道呢?就笔者的理解,琴道就是修道之人对宇宙、生命的正悟在古琴上的投射,并非是简单的弹琴之方法。中国传统的文化是修炼的文化,琴道则是这种修炼文化在音乐上的集中体现。概括的说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弹琴动机的正悟

  古人云:欲成其事,先正其心;鼓琴亦然,心不正,艺难精。先人学琴多为涵养道德,平和心境。孔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启悟我们的灵性,礼仪端正我们的行为,而乐则最终完善我们的品格,也是成就君子之德的最佳途径。可以说修习礼仪是一种自外的约束,研习音乐则是源自内心的主动同化大道,溶入与天地同一的和谐中去。

  孔子所论述的乐当然是指上古时代的雅乐,非为今人所理解的笼统的音乐,现代社会所流行的大部分音乐多为俗乐,充斥的都是俗情与迷狂,类似于孔子所深恶痛绝的郑卫之音,有的甚至是魔鬼的音乐。何为雅乐?雅者,正也,雅乐即天地之和在音乐上的呈现。其一表现为庙堂之乐,那是礼赞神明,歌颂先圣的黄钟大吕、鸿篇巨章,大雅之乐;另外还有宫廷雅乐,现在已不得而闻;另一种就是君子用以修身的古琴音乐了,幽然独处、心游天地,三千年不断,流传至今。

  古贤制乐以教化众生,君子抚雅琴以参神明。琴之为用,大者可以沟通宇宙、摇荡风云,细者亦可调和神气,导人以善。人生是一场苦难的历程,也是一场寂寞的旅行。文人佳士、渔樵钓客,浮沉于宦海之间、笑傲于山水之曲,何以安顿不平之心?何以寄托烟霞之想?而古琴就是最好的伴侣。所以古人之弹琴非为市井凡夫之娱,乃以禁尘心以合于天道;非为求名利于人间,乃以寄远情以达于天听;非为泻一时之孤愤,乃以寄雅意以垂百代。

二、对弹琴状态的省察

  现代的音乐演出多是一种表演艺术,渗入了许多商业的因素,失去了音乐本真的意味。而古人之弹琴则完全是对生命的体悟,或为参禅、或为净虑;或游心于太古、或传意于知音;或独乐于空山、或啸歌于仙馆。在这里,个体之心灵得以進入了更为广大的时空里,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古今一体、万物同流。

  弹琴实为心灵的修持,琴人须有一颗向道之心方能渐入堂奥,达于佳境。欲鼓琴则先须正襟危坐、收心澄虑,涵虚入静、尘机不起,然后方可扣琴入弦,宫商继响。心动而指应,指下而心往;心手合一、人琴相融,一弹再鼓、妙境横生;似白云游于太虚,幽兰生于空谷;人间之清景有穷,琴上之烟霞无限。

  琴为至清之物,不可以俗调入乐,不宜与败景为邻,所谓有所弹、有所不弹。古人之弹琴多选雅静之所,以期与自然相应。清风明月之下、花落鸟啼之时,深宅静室之中、三五知己之间皆能触景以会心、感时以为吟,下指则风云自生,曲尽则四下无声。此中之妙,难与外人道也。

三、对琴曲内涵的体认

乐者,德之华也(《礼记.乐记》)。美妙的音乐应是作者心境的呈现,也是美德的结晶,或曰生命精神开出的花朵;当我们在抚弄这些乐曲之时,就是走進了作者的时空场中,这里的一切都是活生生的生命展现,给我们带来精神的愉悦与生命的启迪。孔子云:尽善尽美,至言哉!美是作品的表现形式,而善才是音乐的本质内涵;若没有善的前提,美只会变异,把人导向歧途。所以对乐曲内涵的体认就是对先贤道德境界的追溯,進而通向更为广阔的生命源头。

  古琴之为雅乐,除了有她先天的基因以外,也是与历代文人(儒士)的参与分不开的,所以也称之为文人音乐。三千年来,在其能流传下来的曲目中,大多都是展现超越于世俗之上的境界与神思,集中体现了先贤们对宇宙、人生的各方面的洞察,有些都是上古的先圣所制。所以对音乐内涵的领悟就是琴人由术入道的必由之路。其日久操弄、反复体悟的过程即是心灵升华的过程,也是渐入曲作者更高层次的心灵境界中去,最后以至于完全同化,获得个人境界的飞跃。但对于一个不知修道为何物的人,或仅将琴作为娱乐工具的人永远也难登堂入室。所以大部分的古代琴谱都有对琴与弹琴心法的阐述,只是现代的琴人多视而不见,学而不知罢了。

这些琴曲仅仅从曲名上我们就能感到一股超然物外的精神特质了,并充满诗情画意,而且也是道家世界的生动写照。所谓:孤云归鹤、山高水长,江上烟霞、闲花自芳;兰生空谷、幽人独往,天风荡荡、云隐龙翔;美则美矣,令人心旷神怡。如果将其简单的作一个归类,大致可分为以下八类:

1、超然神境。《天风环佩》、《神游六合》、《列子御风》、《凌虚吟》、《八极游》、《神化引》、《广寒游》、《羽化登仙》、《神人畅》。

这类乐曲多是对神仙境界的描述与体验,或曰对心灵达于自由无碍境界的吟唱。如果说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堂音乐是对神的歌颂,充满敬畏与庄严;而古琴曲中的这类音乐就是神境的直接体现,或是对生命本真意味的捕捉。充满宁静与愉悦,无一丝尘滓。

2、渔樵隐逸。《遁世操》、《山居吟》、《泛沧浪》、《醉渔唱晚》、《渔樵问答》、《渔歌》、《樵歌》、《鸥鹭忘机》、《秋江晚钓》。

这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生命情结,即使身不能至亦心向往之。这些乐曲寄意山水、托情渔樵,有对自由境界的向往,也有泛舟湖海之上的逸兴、超然尘外的洒脱。曲风多为苍古沉静、神味悠然,有烟霞之况。

3、静坐参禅。《玄默》、《坐忘》、《庄周梦蝶》、《忘机》、《静极吟》、《释谈章》、《极乐吟》、《华胥引》、《普庵咒》、《静观吟》。

一柱清香、丝烟袅袅;数声叠起,尘虑顿消。此类琴曲多味淡声稀、朴实无华,静谧中有一丝淡淡的喜悦,又有一点朦胧的惆怅。时有悟道的喜悦,如太虚月明遍照心空。

4、花鸟精神。《平沙落雁》、《梅花三弄》、《鹤舞洞天》、《玉树临风》、《幽兰》、《风入松》、《鹤鸣九皋》、《龙翔操》、《秋鸿》。

借物以言志是中国艺术中的常见手法,此类琴曲有写松之凌云、兰之幽香,或写鹤之悠然、梅之傲霜,无不充满着对生命崇高品格的礼赞与嘉赏,也正是传统文士们心灵洒落的自我写照,而且这些琴曲常体物入神,深得个中三昧。

5、山水遗音。《流水》、《高山》、《水仙操》、《潇湘水云》、《阳春》、《白雪》、《石上流泉》、《沧海龙吟》、《松下观泉》、《sG乃》。

在这类琴曲之中,古贤眼中的山水非山水也,乃是对理想境界的一种表达。其间有心灵与宇宙的交融,有对天地造化的敬畏,有对人世生命历程的感慨。观水而知人生之无常与有常,观山则有对大道之无限景仰。

6、古风圣德。《文王操》、《获麟操》、《亚圣操》、《文王思舜》、《思贤操》、《履霜操》、《古风操》、《南风歌》、《屈原问渡》、《禹会涂山》。

对古代圣贤至德洁操的描述与上古纯朴民风的写真是这类风格琴曲的主题。其韵平和、其声雅正,是儒家道德理念的最佳体现。操弄既久,会油然而生一股雍容肃穆之气,也会感受人类的初始心境,纯朴而天真,听者亦然。

7、春秋感怀。《洞庭秋思》、《黄云秋塞》、《春晓吟》、《良宵引》、《清夜吟》、《秋江夜泊》、《梧叶舞秋风》、《箕山秋月》。

先人感节令时序之变迁,叹人生命运之多舛;喜春情之昂然,悲秋风之凋残;惜春宵之无眠,醉秋夜之婵娟。借之以琴,发为妙音,常启后人当惜时以精進,莫嬉游以负光阴。

8、生命悲情。《墨子悲丝》、《宋玉悲秋》、《搔首问天》、《大胡笳》、《离骚》、《楚歌》、《泽畔吟》、《雉朝飞》、《慨古吟》。

古贤对人生来源的追问,对世道沉沦的悲歌,对宇宙历史之慨叹,对生命历程的伤感都溶汇在这类琴曲之中。其间有觉者的慈悲、有儒者的行吟、有文人之不平,也有英雄的挽歌、寂寞者的低吟。曲风多样,各有佳致。

以上只是一个简单的罗列,其实很多琴曲虽切入点不同,但其境界都是互通的。另外还有一些描写春情闺怨之类,往往也是含蓄典雅,但并不占主流。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琴曲简直就是古贤先圣们的一本心境实录,纯净而雅正,对这些琴曲的研习与体悟过程何尝不是心灵的净化过程!

四、以琴入道,沟通宇宙

当琴人跳出了技巧的束缚,籍由心法的指引对琴曲的内涵逐渐明彻以后,其抚琴已由术的操练而進入道的体认了,宇宙的大门亦为其洞开。在这里琴已不仅仅是一件乐器了,而是个体生命同化宇宙大道的一件法器。正如三国时期的嵇康之言: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所谓琴道,应作如是观。

注:对于有些人只是把古琴当作一般娱乐式具而言,本人并不反对,这只是每个人选择的自由,本文这里只是在探讨琴道,不涉及其它方面。

结语

随着中共邪党的篡权成功,这个马列洋教(邪教)便开始了对中华文化的疯狂灭绝,古琴也惨遭厄运,几成灭顶之灾。无数的良琴宝器葬身于文革的邪火之中,很多的珍藏琴谱竟被不学无术的红卫兵当作反革命串联文件付之一炬。曾经在中华大地上君子必备之琴倏然消声,民间绝迹。

中共对传统文艺的手段就是消灭与篡改,而古琴之先天纯正让中共几乎无法篡改,起初其御用文人也作了一些无耻歌颂邪党的垃圾琴曲,但却无人买帐。所以就被邪党称之为剥削阶级的艺术而整体消灭。在大陆的音乐教科书里几乎没有关于古琴的介绍,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大部分地区的乐器店里也没有古琴出售(现在也不多),甚至一些专业音乐人士也不知古琴为何物?可见中共对文化灭绝之惨烈。

当现在学琴的人渐渐多起来的时候,很多人也为古琴的重生而高兴之时,其实更大的灾难已然降临。如果说艺术是文化之花朵,那么文化就是其生存的土壤,当灿烂悠久的中华神传文化已在神州绝迹之时,古琴何以支撑?就象大陆到处也兴建了许多庙宇一样,徒有其表,成了一种文化噱头。古琴也成了一种文明的碎片,散落在文化的沙漠里独自叹息。琴人多以一种党文化中的变异观念来看待她,无神论的灌输使人已无法理解其博大精深的丰厚内涵。许多专业古琴表演者对古琴的理解几与达到无知的境地,他们的表演实与体操无异,其间乱象令人无语……!

三千年的时光匆匆而逝,古琴就象一条脉脉的流水流过岁月,也象一道美丽的风景却历经了风霜。曾经滋润了多少志士仁人的心底灵泉,也记录了他们生命过程中的一段心音。中华之文化实是一种以礼乐为支撑的修炼文化,上古那辉煌的大雅乐舞已经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而古琴却如此完整的流传下来,实是上苍对神州子民的一个恩赐。我们可以籍此找回失落的民族音乐之魂,从新回归纯真的心灵。

每当人们一谈论音乐家之时,我们听到的都是巴赫、贝多芬、莫扎特等这些西方人的名字;谈到古典音乐时,人们也会津津乐道于交响乐、奏鸣曲之类。国人们已很少知道中国曾经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国度,甚至很多音乐人认为中国人天生的音乐细胞不发达,这时常让我深觉悲哀!在西方音乐界,若提起十三世纪以前的音乐,人们多会茫然有失,而在此之前的中国,音乐已辉煌的走过了两千年,这是一个何等的落差。而先贤们对音乐的理解(宇宙音乐观)、对音乐理论的建树、在音乐创作中各种复杂技巧的运用更是令现代的人难以企及,当我们在古琴上还能演奏三千年前的乐曲之时,谁又能不惊诧这是一个文化的奇迹呢?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今日神州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