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1年03月24日】
【白话试译】
从西山路口一直往北,越过黄茅岭下去,有两条道。一条往西去,沿路找不到有啥可观之处。一条稍微偏北往东去,也不过四十丈路而已,突然,土地就断了,水流也分开,有堆积的石头正横在那断裂的界限上。它的上面,呈现出的形状,就像是城楼的短墙和屋宇的栋梁似的。它的旁边,还出现了像泥土筑成的堡坞、城垣,就像门那样。向里窥视一下,黑漆漆的,试着以小石子投進去,空洞洞的发出了水声,那清脆幽远的音响,萦回许久才停。从周围环绕着走上去,视野开阔,可以望向远方。这儿没有土壤,却生长着风韵优雅的树木和小竹丛,非常奇特和坚实。那种疏密相间的排列,俯仰不一的姿态,就类似经过智者特别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的一般。
唉!我怀疑究竟有没有造物主这个问题,已经很久了,现在看见这,越发觉得确实真有。不过还是奇怪,祂怎么不把这些奇景妙物建造在中原,却把它放在这么蛮荒的地区,历经了千百年的时光,仍得不到祂显露造景技巧的机缘。这本是徒劳而无功的事儿,创造万物的神似乎不会这样处理才对,这么看来,造物主果真就没有吗?实在令人费解!
有人说:“这是用来安慰那些贤臣,遭贬在这里受屈辱而特意打造的。”也有人说:“因为这儿地脉的灵气,不足以化生伟人,只能单单育成这种特殊景物,所以楚地以南,人少而石头多。”这两种说法,我全不信。
【原文】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界限)。其上,为埤堄(城上的短墙)梁攦(栋)之形。其旁,出堡坞(泥土筑成的小城),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形容声音清远),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小竹),益奇而坚。其疏数(细密)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技。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
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心得体会】
本文乃《永州八记》之末篇,写小石城山形状之神奇。山在零陵县西,形似小石城,故名。柳宗元贬永州后,写了八篇游记,皆记永州山水之胜,后世总称为《永州八记》,是柳文中最富文学价值的作品。他在写景方面的成就,早已超过古人,在他之后的古文学家,也无人能逾越他的水准。八记都是短篇,着墨不多,把大自然的静穆神态,刻划得活灵活现。内文中有些片段,隐约透露自己遭贬的抑郁心情,因此后世推为游记之祖。八记全收在《柳河东集》卷二十九。
“万物皆有灵”!由山水景观的表面,我们可以观察到一组大生命里有许多附属生命。如本篇里所描述的小石城山,是由许多形状各异的积石堆叠而成,形成一个群体:有城楼上的短墙、也有屋宇的栋梁、像门样组成的土堡、泥坞,以及底下深不可测的隐泉,和无土自生的嘉树美箭等等,这些单个的小生命集体组成,俨然神似一个无人小城,其中的一项,缺一不可。可这个小城,你说它是石头城也行,你说它是个山城也可。看到这,相信你也会如我一般,不得不长吸一口气赞叹:真是“天造地设”、“鬼斧神工”啊!
以此类推,宇宙中,除了我们这种自以为高人一等的生命之外,肯定还有更多我们现在科技界无法探测,也无法理解的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生命在其中哪!所以柳宗元到最后,也跟许多人一样,开始思索与探求,是否有万能的造物主存在?否则人间不可能有如此美景,红尘浊世哪来这般胜地?要说有嘛,咋老是隐藏在蛮夷边陲,不在神州中土?要说没有嘛,可凭着凡人的智慧,是不可能建造、设计出这样巧夺天工的景致的。他的疑问,也是许多人的疑问,这个谜团,也是千百年来无解的迷团!
其实,认识事物,不能只凭着表面一学之渺而去断言、去下定论;不能根据肉眼所能观察到的东西去囊括一切,是吧?中原的人似乎庸俗的多,整日里泡在名利中无法自拔,这些风景生命群,不堪忍受、不想曝光,所以不愿与人接触,免遭破坏,而愿意隐身在偏远地带,过着自美自在的时光啊。
一连三篇的永州名胜选读,勾起我极大的好奇心,上网查了查资料,原来就在如今的湖南省永州市,可它的旅游景点,除了建有“柳子庙”纪念柳宗元之外,就啥也没了,什么“钴鉧潭”、“小石潭”、“小石城山”……等,一景也无!虽然说沧海桑田、物换星移,虽然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我私心里断定:自从《永州八记》流传之后,这几个景点肯定游人如织,渐渐受到污染与戕害,当然就灵性尽失,再经过天灾兵燹、地震山崩……最后自然就被淘汰啦!如今我们只能从这八篇精彩的游记里,去神游、去想像、去享受远古山水的“性灵”与“清音”啦!
【作者】柳宗元(西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解人。十七举進士,曾任监察御史里行,升礼部员外郎。因王叔文案贬永州司马,后徙柳州刺史。诗文皆极有名,文与韩愈齐名,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