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文 拾珠玑】记先夫人不残鸟雀 (苏轼)

幸紫


【正见网2011年04月20日】

【白话试译】

我年少时所住的书房前面,有竹子、柏树和各类杂花,密密丛丛的长满庭院,许多鸟儿都在上面筑巢。

母亲武阳君不喜杀生,家里的儿童婢仆,都不准捕捉鸟雀。过了几年,鸟雀都筑巢在低枝上,只要低下头,就可以看得到巢里刚出生的小雏鸟。又有桐花凤四五只,每天飞翔聚集在竹丛花木间,这种鸟的羽毛,非常珍贵奇异,难得看见,而且性情很驯良,一点也不怕人。乡里的人看到这种情形,都以为是件稀奇的事。

这没啥其它原因,凡物,只要诚心相处,不加嫉害与歧视,即使不是同类,也能获得它们的信赖。有个乡下老人说:“鸟巢筑得离开人太远,它们的卵和雏儿,就有受蛇、鼠、狐狸、鸱、鸢等侵害的忧虑。人既然不残杀它们,那么自然和人亲近的缘故,为的是要免去这种祸患啊!”

照这样看来,后来鸟雀的巢,不敢筑在近人的地方,恐怕是以为人比蛇、鼠一类更残忍的缘故吧!“苛刻的施政比老虎更凶猛”,这句话的确是不错啊!

【原文】

吾昔(从前)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筑巢)其上。

武阳君(苏轼母亲的封号)恶(讨厌)杀生,儿童婢仆(女佣叫婢,男佣叫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刚出生的小鸟)可俯而窥也(低下头来就可以看得到)。又有桐花凤(鸟名,躯体像鹦鹉而略小,羽毛五色而绿色为多,性极驯)四、五,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珍贵奇异)难见,而能驯扰(驯服、顺从人意),殊不畏人(一点也不怕人)。闾里间(乡里中的人)见之,以为异事。

此无他,不忮(不歧视妒害)之诚,信于异类(被鸟兽所相信)也。有野老(乡村的老人)言:“鸟雀巢去(距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忧,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

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为于蛇、鼠之类也。“苛政猛于虎(人畏惧苛暴的施政比畏惧老虎还厉害)”,信哉(诚然是这样啊)!

【心得体会】

本篇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记述他母亲不杀生,禁捕鸟雀,所以众鸟不怕人,和人都很亲近。主旨在说明仁爱相感,不止于同类,只要诚心共处,必能信赖相依,否则物物相残,岂不是个恐怖世界?为政治民的人,如果不知爱护百姓,残民自逞,那么百姓畏之也就甚于猛虎了。

“苛政猛于虎”,语出《礼记・檀弓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通“轼”,靠在车前横木上致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实在)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吾舅(公公,丈夫之父)死于虎,吾夫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师对生的称呼,此指子路)识(记住)之,苛政猛于虎也。’”

苏轼引此段话证明:古人爱鸟惜物,可往后却大相径庭!是因为世风日下,大人宠爱子女,由着不懂事的稚童,调皮窃卵、虐雏、杀鸟、捕雀……等等行径,不加制止与教训,放任不管,久而久之,众鸟吃尽苦头,改变观念,都以为“人害”甚于它们的天敌──如蛇、鼠之类的缘故哪!

其实万物皆有灵,只是生命型态、沟通方式等等,差异很大,可天赋本性是能相互融通的,能知己知彼的,只是我们肉眼凡胎无法一窥奥妙!要不,现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许多前所未闻的奇情异事纷纷展现:如妙龄少女与猛兽自在生活、有人和北极熊亲密冬泳、非洲部落男子带猎豹散步、美国新墨西哥州法明顿市,一只混血德国牧羊犬,拖着伤腿一瘸一拐地跑進当地“圣胡安地区医疗中心”的急救室中,用眼神向医护人员求助……等。打开固有的传统观念、扩大你的心胸容量、放宽你的思维、视野,你会发现这个红尘大千,又是另一番景象!

【作者】苏轼(西元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是苏洵长子,苏辙之兄。仁宗朝進士,直史馆;神宗朝因反对王安石新政,外放,历任杭州、湖州……等知县;哲宗即位召还,累官端明殿侍读学士,卒谥文忠。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诗词书画无一不佳,著作甚多,诗文收《东坡全集》。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