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调虽自爱 今人多不弹──古琴

季黛


【正见网2011年07月04日】

古琴简史

《周礼.春官》中把乐器分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称“八音”,而丝音包括古琴、古瑟;所谓“琴瑟之属、丝竹之音”即是指此。丝指的是用蚕丝制成弦,再制作成乐器。在商周以前,丝弦乐器只有琴和瑟两种,秦汉以后才有筝、箜篌、阮咸、秦琴、三弦、琵琶、胡琴等。

太古、伏羲释其姝女娲为男女之嫁娶,断木为琴,桑为瑟,乃有三十六弦。而琴原为五弦,至周加两弦为七弦,故又称为七弦琴。今之七弦琴,长三尺六寸。琴以三分损益法,将弦长计算出简单的整数比,以徽志之,共十三徽,可奏出纯律。琴面光滑,可随意取音。音域广,变化多,音色深厚庄重,音量虽不大,但有金石声。指法有散、泛、按三类。

远古时代的“琴”,它在中国的乐器里最富代表性,身价颇高,象征着君王和隐士。如今所谓的古琴,古代原名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后来“琴”逐渐成为弹拨乐器的代名词,如胡琴、月琴、提琴、扬琴等等。本世纪初为了区别于外来的弹拨乐器,才被称作“古琴”。

古琴堪称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先秦以至两汉典籍中如《礼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诗经》“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古代文人视琴乐为精神载体,在“琴棋书画”中排第一,如朱熹、欧阳修、苏轼、王安石、姜夔、黄庭坚等都有相当的琴乐修养。古琴艺术反映文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北宋的人文精神更多地渗透于对琴乐的审美之中,对琴乐实践和理论的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

胡乐的影响

唐代是古琴承先启后时期。唐以前没有确切的实物佐证,唐则有盛、中、晚期制作传世,部分还具年款,可配合文献记载加以研究。唐琴造形浑圆,如盛唐琴之面板漫圆而肥;中唐以至晚唐之面浑圆渐逊,圆则依然。

唐代由于大量吸收外族文化,胡乐风行,诗人刘长卿的《弹琴》:“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以及白居易的《废琴》:“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

这两首诗有力的证明了胡乐的影响,使文人视为精神堡垒的古琴技艺式微了。古琴在唐代宫廷中渐遭冷落。从诗人的怨愤中,我们不难看出古琴的消沉,主因不在“器”而在“音”。远古代代相传惜守节奏舒缓的“楚、汉旧声”,与唐朝当时的生活步调很不协调,于是理所当然地古调、古琴逐渐被人搁置,甚至遗忘。
  
虽然如此,但唐朝这种敞开胸怀、吸纳外来文化的政策,融合了多样民族的音乐特色,而造就了“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天朝盛世。如此一来,古琴的样式随着时代的变更而有所演变。相反,宋代是中国古琴发展的高峰时期,从赵诘《听琴图》中可见。作为文人音乐的古琴艺术和古琴演奏技法,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重要发展。

明代的《琴声十六法》

到了明朝,《明史・乐志》记载,吴(江浙一带,古称“吴地”)元年(西元1364年),明太祖置“太常司”,其属下有协律郎等官。听说元朝末年,有个名叫冷谦的人,知晓音律,善长鼓瑟,以黄冠(道士叫“黄冠”)身分隐居于吴山(在今浙江杭州市)。于是召他出任协律郎,令他协助整理乐章、声谱,以备太学的乐生学习之。

……于是朝廷就考正四庙的现存雅乐,命冷谦校定音律及编钟、编罄等乐器,如此就定下了“乐舞之制”。他是明代郊庙乐章的奠基者。曾著《太古遗音》琴谱一卷,大文豪宋濂为之作序,可惜现今此书已佚。如此看来,他对明初的音乐影响不小。相传元末已满百岁,卒于明永乐年间。又著有《琴声十六法》,如今尚存。其法节录简介如下:

一曰轻 :不轻不重者,中和之音也;二曰松:松者吟猱妙处;三曰脆:脆者健也,于冲和大雅中;四曰滑:滑者溜也,又涩之反也; 五曰高 :高与古似,而实与高异;六曰洁 :欲修妙音者,必先修妙指;欲修妙指者,又必先自修洁始;七曰清 :清者,音之主宰,必使群清咸集;八曰虚 :抚琴着实处,亦有何难,独难于得虚; 九曰幽:音有幽度,始称琴品,品系乎人,幽繇于内;十曰奇:音有奇特处,乃在呤逗间;十一曰古:琴学祗有二途──非从古,则从时;十二曰澹:琴音本澹,而吾复调之以澹;十三曰中:乐有中声,惟琴固然;十四曰和:和为五音之本,无过不及之谓也;十五曰疾:指法有徐则有疾,然徐为疾之纲,疾为徐之应,尝相错间;十六曰徐:古人以琴涵养性情,故名其声曰希,尝于徐徐得之。

结语

乐器与神话的关系非常密切,在传说中乐器往往被固定与某些事物相连:例如古琴象征道德,而编钟象征权威,木鱼和钟鼓代表佛教等等。

事实上,古琴从来不在乐器的层次,而是直接成为礼器甚至神器。琴不是表演型的乐器,而是供懂得音乐的君子修身养性、表达志向、观察世道的变迁、测度天时与灾祥。

古琴技艺的兴衰,实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从最早的“黄帝鼓清角之琴,以合大地鬼神”、箕子“隐而鼓琴自悲”,当时称为鼓琴;然后随着岁月的流逝、朝朝代代的轮番上场、人类接触面的拓宽、外族乐器与演奏技法的吸收融入……等等因素,而日渐失去中华传统独特的原貌和原汁。

至今为止,古琴这门艺术,历经千百年的升华提炼,在华夏众多乐器中,最大限度地承载了神传的中华文化精华,但它也在慢慢的失传,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索与重视。如果您也发“思古之幽情”,也许您能在神韵艺术团里的中国古典曲目表演中,寻回一丝慰藉。赶紧买票观赏去!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艺术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