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论:“贤者兴邦,佞臣毁国”

华翰


【正见网2011年09月01日】

【原文】

禹以夏王,桀以夏亡。汤以殷王,纣以殷亡。阖庐以吴战胜无敌于天下,而夫差以见禽于越;文公以晋国霸,而厉公以见弑于匠丽之宫;威王以齐强于天下,而潘王以弑死于庙梁;穆公以秦显名尊号,而二世以劫于望夷。其所以君王者同,而功迹不等者,所任异也。是故成王处襁褓而朝诸侯,周公用事也;赵武灵王年五十而饿于沙丘,任李兑故也。桓公得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为天下笑。

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故魏有公子无忌,削地复得;赵任蔺相如,秦兵不敢出;鄢陵任唐雎,国独特立;楚有申包胥,而昭王反位;齐有田单,襄王得国。由此观之,国无贤佐俊士,而能以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尝有也。

故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俊。得民心者民往之,有贤佐者士归之。

文王请除炮烙之刑,而殷民从;汤去张网者三面,而夏民从:越王不隳旧冢,而吴人服;以其所为之顺于民心也。故声同,则处异而相应;德合,则未见而相亲;贤者立于本朝,则天下之豪,相率而趋之矣。何以知其然也?曰:管仲,桓公之贼也,鲍叔以为贤于己而進之为相,七十言而说乃听,遂使桓公除报仇之心,而委国政焉。桓公垂拱无事,而朝诸侯,鲍叔之力也。管仲之所以能北走桓公,无自危之心者,同声于鲍叔也。

纣杀王子比干,箕子被发而佯狂;陈灵公杀泄冶,而邓元去陈;自是之后,殷兼于周,陈亡于楚,以其杀比干、泄冶,而失箕子与邓元也。燕昭王得郭隗而邹衍、乐毅以齐、赵至,苏子、屈景以周、楚至,于是举兵而攻齐,栖闵王于莒。

燕校地计众,非与齐钧也,然所以能信意于此者,由得士也。故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

明镜所以照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太公知之,故举微子之后,而封比干之墓。夫圣人之于死,尚如是其厚也,况当世而生存者乎?则其弗失可识矣!

【译文】

大禹建立了夏朝,据以统一天下;桀继承了夏朝王位,却难逃灭亡。汤建立了商朝,据以统一天下;纣继承了商朝王位,却难逃灭亡。阖庐任吴国君主,战无不胜,无敌于天下;而其子夫差,却当了越国的俘虏。文公任晋国君主,称霸诸侯;而其后人晋厉公,却被臣下杀死在匠丽之宫。威王任齐国君主,称雄天下;而他的后人齐>魍酰?慈醚喙?睦忠愦虻么蟀埽?怀枷络怂涝谧婷淼牧荷稀D鹿?吻毓??髟?院找皇保??浜笕饲囟?篮?ィ?丛谕?墓?庹愿呱焙ΑU庑┤送?且还?木?鳎??视鋈从刑烊乐?穑??蚓?谟谒?侨斡昧瞬煌?娜恕?br>
周成王姬诵,接任王位时尚未成年,诸侯都来朝觐,是由于有他的叔父周公旦摄政;赵武灵王原是有作为的明君,到五十岁却饿死在沙丘,是任用了佞臣李兑的缘故。齐桓公起用管仲,多次会合诸侯,一举匡正天下;管仲死后,他任用竖刁、易牙之流,最后死无葬身之地,被天下人耻笑。同一个齐桓公,先荣、后辱,原因就在于:他前后所任用的人,有所不同。

所以,魏国有公子无忌这样的贤人,国土失而复得;赵国起用智勇双全的蔺相如,秦国不敢来侵犯;鄢陵君仅有方圆五十里的领土,由于任用有胆略的唐雎,慑服了虎视眈眈的强秦,国家得以保持独立;楚国由于有忠心耿耿的申包胥,当吴军攻陷郢都的危急时刻,他跑到秦国求救,哭了七天七夜,感动了秦哀公,派兵击退吴军,楚昭王方能返国复位;齐国由于有田单这样的猛将,方才转败为胜,夺回被燕国等国家占领的城邑,襄王得国复位。

由此看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道德高尚、才智出众的贤臣,却能实现富强,危难之中求得安定,亡国之后又获复兴,是从来没有的。所以国家不在乎大,重要的是符合人民的意愿;辅佐之臣不在乎人数多,关键是要任用道德高尚而又才智出众的贤臣。符合人民的心愿,老百姓就会爱戴拥护,国家有了贤臣,德才兼备的士人,都会来归附。周文王废除了纣王的炮烙刑,殷商的百姓都来归顺;商汤废弃夏桀三面张网的酷刑,给罪犯以出路,夏朝的百姓都来归顺;勾践打败夫差后,不毁坏吴王的祖坟,吴国的百姓由此敬服,因为这些君主的所作所为,都是符合人民意愿的缘故。

人与人之间,如有共同语言,即使不住在一处,也能意气相通;只要思想品德投合,虽然从未谋面,也如同亲人;贤臣在朝被信任重用,天下卓越的人才,都会相继前来归附。凭什么知道会这样?试看管仲本是桓公的敌人,鲍叔知道管仲的才能比自己高,向桓公推荐七十多次,请任其为相,终使桓公消除了报一箭之仇的决心,将国家大事,委托管仲料理,桓公自己垂手端拱逍遥自在,而诸侯都前来朝拜,这是仰仗了鲍叔的力量。管仲之所以敢于投靠桓公,不怕其报一箭之仇,是由于与鲍叔意气相通。商朝纣王杀了王子比干,富有才干的王子箕子,也怕受迫害,就披头散发,佯装得了疯病,虽免却一死,仍被罚做奴隶。陈灵公杀害了才能出众的泄冶,富有才干的邓元,也害怕有杀身之祸,就率领家族逃离陈国。此后不久,殷商被周朝兼并,陈国被楚国灭亡,这都是由于杀害了比干、泄冶而失去箕子、邓元等贤才的缘故。

燕昭王选拔重用有作为的郭隗,于是,精通天文地理的阴阳家邹衍和大军事家乐毅,都知道了燕昭王尊重贤才,所以,分别从齐国和赵国赶来,投奔燕国;苏子、屈景从东周和楚国赶来,投奔燕国,都被拜为客卿,帮助燕王举兵伐齐,齐闵王大败,只剩下莒邑这座孤城,赖以栖身。燕国的土地没有齐国大,人口没有齐国多,但却能实现自己意愿,打败齐国,是得到贤才辅佐的结果。

所以,世上没有永远保持安定的国家,也没有永远顺从统治的百姓,得贤者昌,失贤者亡,古往今来,概莫能外。

镜子是用来照看自己的容貌,研究古代历史是为了了解现在。知道并厌恶古代君主亡国的原因,但不致力于吸取治国昌盛的经验,无异于倒退着走、却想追上前面的行人。辅佐周朝的姜尚,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举荐商朝贵族微子的后人,还为比干的坟墓加土。古代圣人,对死去的贤才,尚如此尊重,更何况当今还活着的贤才呢?从这显可以看出:不要失去贤才,是多么的重要!


(据汉代刘向《说苑》)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