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望秋月

贯明


【正见网2011年10月20日】

时入深秋,月高气爽。夜深人静之际,我经常举目眺望,长时间盯着那远在天际的秋月出神。年过不惑之后,思乡念友之情在我的心目中慢慢的淡薄了,但是长望秋月的爱好却一直没有放弃。纽约观月,没有在亚洲时那样心潮沸腾的感觉,只觉得人世间的一切都有特定的规律,昼夜循环,奔流不止。

初夏刚来纽约之际,天阴云厚,很少有机会看到夏月。夏天闷热潮湿,我喜欢在树荫处纳凉而没有赏月的兴致。 于春月、冬月,总觉得寒气未尽而不经常外出,那个时节我比较喜欢室内的灯火。现在的电灯,让人感觉刺眼,有时我就点上一根蜡烛闭目独思。一年之中,想来还是秋月最富有诗情画意。重阳节到了,我独自一人登高远望,不禁感慨万千。映入眼帘的是异国的秋月,我那美丽、可爱的故国,如今仍在西来幽灵的暴力血腥蹂躏之下,中华传统文化受到了毁灭性的摧残之后几乎荡然无存,现在的年轻人还有几人知道插茱萸、饮菊花酒的来历?我中华的大好河山,何时才能摆脱马列魔教的束缚,重振昔日的辉煌?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仰望秋月,我的思绪就禁不住又回到了故里,伤感之余,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故乡的秋色与幼时回家的小道。家乡的小河原来清澈见底,不用渔网徒手就能抓到许多活蹦乱跳的鱼虾。但是后来舅舅写信告诉我,由于滥用农药以及环境的污染,河中的鱼虾已经全部死光了,各种垃圾与化工产品的污水排放严重污染了水质,河水早已臭不可闻,昔日的那些美景只存在于老人们的记忆之中。然而中共的暴虐并不能征服人心,还有许多目光远大的中国人不接受中共的歪理邪说,内心恪守着对中华文化的尊重。敬畏天地,孝敬父母,尊重师长的礼俗等传统文化已经深深地刻画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细胞与血液中,相信在没有中共的将来,人们都能返本归真,重显昔日神州的光彩。

古代的文人都钟爱明月,诗仙李白有《静夜思》那样的传世名吟:“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诗圣杜甫也有《月夜忆舍弟》那样的千古绝唱:“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仙的《静夜思》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他的另一首《玉阶怨》则充满了朦胧之美:“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诗中的女主人翁站在玉阶之上,不知不觉中夜深霜寒,露水浸湿了她的罗袜。所以她回到了屋中,失望之下放下了用水晶做成的帘子,但仍然不肯入睡,而在执着地望着帘外那一轮明亮皎洁的秋月,继续出神。诗歌描写的场景不太广阔,只是从庭院中的台阶上移到了水晶帘内的闺房中,天象也只是白露和秋月,用来说明诗歌中所发生的事件的 时间是秋夜,从头到尾,没有明确写出相思埋怨之语。但是主人翁的动作先是站在台阶上等待,然后回到屋中长望秋月。她的心中所感,一切尽在不言之中。读者可以尽情去猜测她的内心思维活动,心念亲人,辗转不眠。

重阳节之夜,信手打开一本古诗集,赫然看到了一首南朝沉约的长篇美诗《登台望秋月》: “望秋月,秋月光如练。照耀三爵台,徘徊九华殿。九华碡瑁梁,华榱与壁?。以兹雕丽色,持照明月光。凝华入黼帐,清辉悬洞房,先过飞燕户,却照班姬床。 桂宫袅袅落桂枝,露寒凄凄凝白露,上林晚叶飒飒鸣,雁门早鸿离离度。湛秀质兮似规,委清光兮如素。照愁轩之蓬影,映金阶之轻步。居人临此笑以歌,别客对之 伤且慕。 经衰圃,映寒丛,凝清夜,带秋风。随庭雪以偕素,与池荷而共红。临玉墀之皎皎,含霜霭之??。躏天衢而徒步,轹长汉而飞空。隐岩崖而半出,隔帷幌而才通。 散朱庭之奕奕,入青琐而玲珑。 闲阶悲寡鹄,沙洲怨别鸿,文姬泣胡殿,昭君思汉宫。――余亦何为者,淹留此山东? ”最后这一部分是作者自己的抒情。这时作者远离家乡,在外地做官,面对秋月,思乡之情自会油然而生。因明月而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是古诗中常见的主题之 一,这里作者也是因“望秋月”而联想到自己形单影只,于是便产生了“悲寡鹤”、“怨别鸿”这种孤独心情。“文姬泣胡殿,昭君思汉宫”两句同样如此。在作者想像中,蔡文姬和王昭君的思念故乡也是因“望秋月”而引起的。由此观之,古往今来望秋月而思故乡这种情结就超越了时空,站在秋月之下,我们的心与古人是相通的。

异国的重阳节,碧空如洗,圆月如盘。我在尽情赏月之际,内心非常想念那远在故国的亲人与昔日的朋友,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我想通过秋月传达我的心愿,诚心祝愿他们早日明辨正邪,退出中共邪党的一切附属组织,为自己的生命选择一个美好的未来。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