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1年04月16日】
七门堰位于安徽舒城县西南七门岭下。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距今已2000余年。
汉高祖七年(前200),羹颉侯刘信视“舒城水源出于西山之峻岭,势若建瓴”,乃于“七门岭下,阻河筑堰,曰:七门。开渠建闸,引河流东北,载之平陆,条分支贯,灌田八万余亩”。后又于七门岭之东修筑乌羊堰和曹责堰。谓之“七门三堰”。后东汉未及明代宣德年间又对七门堰进行“细增疏导”,扩大灌溉面积。
明《重修七门堰记》中称道:“七门、乌羊、曹责三堰,分治为陂、为荡、为沟凡二百余所,浇灌沐邑之田至二千顷之上,譬之人身脉络,自泥丸至九窍百骸下抵涌泉,无远不届者。”七门堰能利用波、荡、塘、沟,形成一个自流灌溉网。
清人描绘了七门堰灌区的旖旎的风光:“山庄日丽,田分上下,亩尽东南。啼郭公之宛转,闻燕子之呢哺。一犁碧浪,叱乌键处处,畦分卦布;千顷青畴,飞白鸟村村,水护烟含。伫看秧马行来,行行队队;却听田歌唱去,两两三三。盖由源泉不竭,涵懦有余。”后人誉为“三堰余泽”。
(周同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