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道德

石剑


【正见网2001年05月26日】

文学作品是对现实生活和社会心理的反映与表达,它必然涉及人类的思想状况和行为标准,涉及人类的基本问题---道德。过去讲“文以载道”,好的文学可以维护人类道德并在其中得以发展;相反,如果人的道德败坏了,文学也不会有好的状态。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已经走向衰微,随着文学艺术的发展,人们的道德也在堕落。在中国,晚明的纵欲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直接冲击着儒家传统道德,《金瓶梅》就是这种道德状况的反映。到了清代,人的道德不行了,就出现了描写狐黄白柳的《聊斋志异》。五四运动时期,发生了所谓的文学革命,文言文被废止,儒家文化终结,文学在社会败坏的过程中推波助澜。

在大讲“阶级斗争”的年代,大陆文学作品否认存在超越阶级的普遍道德,用政治和阶级的概念衡量一切,把残酷血腥的“阶级斗争”美化为“正义的事业”。文学成为打人的棍子,文学创作受到严重窒息。

按照中共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精神,大陆历来主张文学必须为政治服务。写作的禁区很多,只许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不许揭露时弊和社会黑暗面。于是,产生了远离生活、以吹牛说谎为特点的“假大空”文学,“文革”语言和语言暴力时有耳闻。

随着大陆的改革开放,创作者的贪欲、媚俗和大众的不良心理引导文学走向市场化和庸俗化,痞子文学招摇过市。描述战争、武打的文学作品宣扬暴力和仇恨,把打打杀杀当成一种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描写枪战、黑社会的中外文学作品大量虚构暴力情节,极力夸大社会黑暗面和人的凶狠歹毒,以迎合读者的猎奇和寻求刺激的心理;言情作品杜撰了永无休止的感情纠葛,极尽滥情和煽情之能事,毒害着青少年的心灵。

很多现代文学作品注重表现个人的细微心理体验,缺乏对人生意义、社会弊端以及民众疾苦的关注和思考,毫无道义担当的意识。由于心灵品位的低下,创作者丧失了表达上的真诚以及感知上的敏感,却热衷于社会中怪诞和霉暗的事物,使作品散发着变异观念和魔性思想,却没有善良的流露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一些现代文学作品强调手法和表现形式的翻新。然而,越是追求新奇和放任,文学作品越是缺乏责任精神和内在的力量,作品的结构、意义乃至于艺术价值越是趋于平淡无味甚至华而不实。

不仅如此,很多文学作品大肆宣扬放纵、不择手段、下流和黄色等等魔性的东西,把无恶不作当成本事来推崇和夸耀,以反叛和否定道德为能事,造成对公众心灵的严重污染。

今天,很多文学作品不但与道无补,反而破坏着人的心法约束,已经成为人类变异文化的一部份。人心不行了,能有什么好的文学作品呢?随着法轮大法的广泛传播和人类道德水平的回升,败坏了的文学将走向终结。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