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3年05月30日】
一、食粥心安的范仲淹
范仲淹年轻时,在南都学舍读书。为了集中精力学习,他不肯把大好时光消耗在吃饭上面。每天,他淘两升小米,煮一锅粥。到第二天,粥凝固了,他便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再把几十茎韭菜,切短,炒熟――就算一顿美餐了。
范仲淹的同学中,有一个人是留守(官职名)的儿子,他很钦佩范仲淹,见范仲淹一直过着艰苦生活,很是同情,就把这事告诉他父亲。他父亲便吩咐官府厨房,做些好饭好菜,送给范仲淹。
过了几天,留守的儿子去看望范仲淹,发现送去的饭菜,原封未动地放在一旁,已经发馊生霉。范仲淹仍然吃着冷粥,嚼着只有咸味的菜茎。留守的儿子,心里很不乐意,又很觉奇怪,就问:“我爸爸听说您生活清苦,特意赠送食物,您却毫不动筷,莫非觉得拿事情去托人,是错的吗?”
范仲淹诚恳地说:“我并非不感激您和尊大人的一片心意,只是我吃粥已经很久,成了习惯,觉得很安心。如果突然改变这个习惯,享受起美味佳肴来,往后怎么能咽下粥呢?”
【附言】
这个故事,不仅赞扬了范仲淹勇于吃苦的精神,同时告诉我们一个生活哲理:先吃苦、后尝甜,是容易做到的,而吃过甜之后、再去尝苦,则就难以忍受了。一个人在青年时期,多吃些苦,把意志磨炼得坚强些,往后再遇上什么困难,就不会畏惧。
历史上的范仲淹,在青年时期,确实是很有吃苦精神。后来,果然成了有作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这样气势磅礴、为千古传颂的名句。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就不能使自己过早地陷入安乐窝里面。
元代白朴讲:“从来好事天生险,自古瓜儿苦后甜。”《菜根谭》中写道:“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出自明代郑瑄《昨非庵日纂》)
二、燕王的愤怒和诉苦
燕王经常愤怒,并经常向别人诉苦。
这回艾子奉命出使燕国。燕王接见他,也像过去一样,向他诉苦说:“我的国家小,强大的秦国经常侵犯我们,并无休无止地向我们征求贡物。我的国家贫穷,无法满足他们的贪欲。我们想整治军队,与之决一死战,但又怕势单力薄,不能取胜。这样下去,如何是好?请先生为我想个良策。”
艾子笑笑,说:“你们这样的处境,也是命里注定的呀!”
燕王一怔,不解地问:“难道这里有什么说法吗?”
艾子说:“从前,龙王与青蛙,在海滨相遇,他们寒暄一番之后,青蛙问龙王:‘大王,你的住处,是什么模样?’龙王说:‘珍珠砌筑的宫殿,贝壳筑成的阙楼;屋檐华丽而有气派,厅柱坚实而又漂亮。’龙王说完,问青蛙:‘你呢?你的住处如何?’青蛙说:‘我的住处绿藓似毡,娇草如茵,清泉沃沃,白石映天。’说完,青蛙又向龙王提了一个问题:‘大王,你高兴时如何?发怒时又怎样?’龙王说:‘我若高兴,就普降甘露,让大地滋润,使五谷丰登;如若发怒,则先吹暴风,再发霹雳,继之打闪放电,叫千里以内寸草不留。那么你呢,青蛙?’青蛙说:‘我高兴时,就面对清风明月呱呱叫上一通;发怒时,先瞪眼睛,再鼓肚皮。最后气消肚瘪,万事了结!’”
燕王听出艾子是借物寄讽,意在讥刺他软弱无能,只有怨愤,没有改变境遇的行动。细想自己,本来长年如此,不禁羞愧满面。
【附言】
这则寓言,是嘲笑没有志气,甘受别人屈辱的懦弱者。这种人当受到强权压迫时,也有不平,也有愤恨,经常向人告怜,诉说自己的不幸,或者发发牢骚,讲几句激昂慷慨的话。可是当他发过牢骚,泄过气,一切就都拉倒、照旧,最后总是:气消肚瘪,万事了结!根本没有改变自己处境的决心和勇气。这种人的能耐,只在口头上,永远不可能成为坚强的改革者。
这则寓言,对于只抱着改变周围环境的愿望,而不去把愿望付诸实施的人,无疑是有教育意义的。
古诗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果不上楼,只是一味叫苦,永远仍旧难展千里目!
(出自宋代苏轼《艾子杂说》)
三、周人好洁
周朝有个对服装穿戴特别讲究的人。他要求衣服必须整洁漂亮,假如不慎弄皱或者碰脏一点,就不肯再穿,一定得换上新衣服,心里才舒坦。
有一天,他和朋友出门去,不巧一个泥点溅到他袖子上。因他只顾走路,没瞧见泥点,以为自己的衣服很干净,因此情绪饱满,走路的姿势也特别优美。
走到中途时,他朋友偶尔发现他袖子上的泥点,便指给他看。他不瞅便罢,一看到泥点,又是叹息,又是愁,顿时兴致全无。尽管这泥点只有米粒大,他急忙摄起衣袖,用尖尖的指甲轻轻地搔着。泥点被去掉了,可是仍隐约留下痕迹。那痕迹就象印在他心上,使他难以忍受。
他走几步瞅一瞅,越走情绪越低。后来,他没到达目的地,就怏怏不快地缩头而返。
【附言】
周人不允许衣服上沾染一星污点,在现实生活中是做不到的。因为,世界上纯而又纯的东西,是没有的,纯是相对的,不纯才是绝对的。追求绝对的纯净,是思想绝对化的一种表现。由于这种人的想法很不切合实际,因而他们的情绪,常常处在大起大落的状态之中。当他们没有看到自己身上的缺点时,犹如一只高傲的仙鹤,“扬扬而趋,乐甚”。一旦有人指出他们一点缺点,他们的情绪就会顿时一落千丈,变成了一只垂头丧气的落汤鸡,“其心怏怏然,五步而六视。”这种人,怎么可能大步前进呢?
“振衣千仭岗,灌足万里流。”胸怀大目标,前进莫缩头!
(出自明代刘基《诚意伯文集》卷二《郁离子》)
四、骄傲的蜈蚣,可耻的下场
蜈蚣和蝮蛇,在一块被野兽蹂躏过的草地上相遇。蝮蛇见到蜈蚣,心惊胆战,扭头就跑。蜈蚣迈动它的四十多条小腿,迅速跑到蝮蛇的前面,挡住去路。蝮蛇往东逃,蜈蚣从东面堵;蝮蛇向西面溜,蜈蚣从西面拦。蝮蛇见无路可遁,就呀地一声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和火焰一般闪动着的丫形长舌,准备与蜈蚣作最后的决斗。
蜈蚣把头一缩,身子一弓,箭似的把自己弹进蝮蛇的嘴里。蜈蚣进入蝮蛇的喉咙,先吃心,再嚼肠,最后从肛门爬出来。蝮蛇在蜈蚣闪电似的进攻面前,麻木了,连自己是怎么死的,都不清楚。
过了几天,蜈蚣在农家的灶台上爬行,碰见了蛞蝓(一种软体动物)。它看到蛞蝓长着一身白嫩嫩的细肉,就想把它吃掉。
马陆(一种节肢动物)劝告蜈蚣说:“那家伙个头虽小,但是很毒,你可不要去触犯它。”
“你不要过分地欺骗我。”蜈蚣怒气冲冲地说,“谁都知道,世界上最毒的动物是蛇,而蛇中最毒的要数蝮蛇。蝮蛇咬树,树要枯萎;咬人和野兽,人和野兽都得丧命。蝮蛇的毒性虽然猛烈得象团火,可我蜈蚣,却能经过它的喉咙,吃掉它的心,嚼烂它的肚肠;喝它的血,使我温醉;吃它的脂膏,使我胀饱。庞然大物的蝮蛇,都不在我的话下,我哪有怕这一寸长的蛞蝓的道理呢!”蜈蚣说罢,迈动它的小腿,气势汹汹地向蛞蝓爬去。
蛞蝓见蜈蚣前来挑衅,毫不紧张。它伸伸懒腰,把头上的触角弯了弯,又直了直,用嘴里的暖气温润着吐沫,等待蜈蚣走近。
蜈蚣刚刚爬到蛞蝓附近,还没有来得及施展一下威风,就被蛞蝓迎头喷来的一股又稠又黏的液体黏住,踉踉跄跄地摔倒在灶台上。它想溜走,但脚和触须都乱纷纷地粘在一块,不能动弹,就象一只混身光秃秃的蚯蚓躺在那里。不大一会儿,蜈蚣就被一伙蚂蚁,分着吃掉了。
【附言】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骄傲者必败。骄傲者的思想方法是形而上学的。他们把暂时的胜利,当成永久的胜利;把局部的胜利,当成全局的胜利。对一得之功,盲目自满,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这种人没有不失败的。
寓言中的蜈蚣,称得上是一个骄傲的将军,它英勇地战胜了令人望而生畏的蝮蛇,便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它骄傲起来,到处挑衅,轻举妄动,结果被小小的蛞蝓缚住,成为蚂蚁们的一顿美餐。
恶毒而骄傲的蜈蚣,终于遭到可耻的下场。这使人想到:邪恶的中共,其命运也必然如此。
(出自明代刘基《诚意伯文集》卷二《郁离子》)
五、关于登龙门
相传黄河上有座高峻的龙门,门下巨涛滚滚,汹涌澎湃,无数游鱼,聚集其下,如果哪条鱼,能跃上去,就会变成龙。
有一条鱼,来到龙门下,它抖擞青鳞,鼓动鳍刺,勇敢地与恶浪搏斗。经过不懈的努力,这条鱼终于跃上龙门。这时候,只听半空中如电闪雷鸣,那条鱼变作活生生的一条龙,腾空而起,翱翔于云表。
有个术士,也巴望着化龙而去。可他只在龙门下的浅水里小心地行走,不敢与惊涛骇浪搏击。虽然他也辗转登上了龙门,整天手摇铃铎,边行边歌,在那里悠游,但他却始终没有变成龙。
【附言】
寓言中的那条鱼,有勇气,不畏艰险,终于“登乎龙门而为龙”。而那位术士,空怀成龙的壮志,却不敢走成龙的途径,虽然已经到了龙门,却整天手摇铃铎,边行边歌,在那里悠游,“终日栖迟而不化(为龙)”。
无论干什么事业,不仅需要有美好的理想,而且更需要有为实现这一理想而进行的艰苦的努力,也就是说:要脚踏实地去做,去拼搏。如果只是有理想,而不肯去作实际努力,害怕吃苦,即使具备了实现理想的机会和条件,理想最终也只是不可企及的幻想而己。
古谚云:“艰难困苦,玉汝以成。”岂不然哉!
(出自晋代苻朗《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