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故事:勿忽世上确有喜制冤案之吏!(共四文)

慧淳


【正见网2013年09月14日】

一、苏公堤的示范作用

北宋时,苏轼是四川眉山县人,字子瞻,苏洵的次子。嘉祐二年进士。宋英宗时为直史馆。神宗时,王安石行新法,苏轼上书论其不便,自请出外,通判杭州,徙湖州。有诬者摘其诗语,说他讪谤朝政,被贬谪黄州,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哲宗时召还,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曾知登州、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绍圣中,又贬谪惠州、琼州。赦还后,第二年卒于常州。孝宗隆兴六年予谥文忠。

苏轼做杭州知州时,正赶上遭旱灾,百姓饥饿,并受疫病侵袭,真是贫病交加,百姓难存。苏轼为民请命,请朝廷免收本地租粮三分之一,因此而使米价没有上涨,又得到朝廷赏给的一百名僧人度牒(和尚出家后,官府发给免徭役赋税的凭证。官府也可出卖度牒,来补充军政费用),并用度牒换米,救济吃不上饭的百姓。

第二年春天,就减价出售常平米(在米价低时买进,待米价涨时减价卖给百姓,用来平易粮价,而赈灾),于是,老百姓才得以免受因旱灾所带来的痛苦。

杭州原是江海的地方,连泉水冒出的也都是咸与苦味的水,因此这一带居住的人很少。唐代的刺史李泌,怜惜百姓的痛苦,开六井,凿阴窦,引西湖水以灌之。百姓用水充足了,所以城邑逐渐发展,百姓也越来越富裕起来。等到白居易做杭州太守时,又疏浚西湖,把两湖水引入运河,从运河取水灌溉田地,面积多达一千多顷。然而西湖水渐干涸,杂草丛生,自唐代到五代的钱镠,每年疏通治理一次,所以西湖水足以够用。

到了宋代,西湖开始荒废,且失于治理。到这时,湖中聚积杂草丛生之地,达十五万多丈,西湖水,几乎干涸了。这时,运河已失去运输能力,就只能靠取钱塘江潮水,由于钱塘江来的潮水,浑浊多淤泥,运河经过市区,每三年就得淘一次泥沙清淤,弄得市区,到处都是泥沙,以致成了大患,而六井,也几乎都废掉了。

苏轼刚到杭州后,便疏浚茅山、盐桥两条河,让茅山这条河,专门接受海潮涌进来的水;让盐桥这条河,专门接受江湖流进来的水。又建造了堤闸,以便掌握蓄水与泄水。从此以后,海潮进来的水,不流入市区,并用它剩余的水量,使地下水位升高,使六井也开始有水了。老百姓又从西湖里,稍微得到一些利益。

有一次,苏轼没事了,来到西湖上,向四周看了很久,说:“现在要除去那些荒芜的杂草,把那些泥土和杂草,放到哪里去呢?西湖南北两岸长三十里,绕着西湖走一周,一天也走不到头。如果把西湖中的杂草丛生的地方的泥土,挖出来,再把它们在湖当中堆积起来,修成一条直通南北的长堤,那么,西湖中的草,也去掉了,而南北往来的行人,也可以方便行走了。”他想出了这个好办法,因地致宜,就地取材,变害为利。

苏轼又想到:江浙百姓种麦子,春天到麦地里除杂草,除的很干净,连一颗很小很小的草,也不遗漏掉。如果把葑田中的杂草除掉,招募一部分百姓,在那里种麦子,用收来的租税,来修治西湖,那么,西湖就不会再被淤塞了。

于是,苏轼就选用一些贤才,清理救济灾民的剩余财务。清查的结果,发现还剩钱粮约合一万多石粮食。又再一次奏报朝廷,皇上又给了一百个僧人的度牒,就用这些钱,招募役夫,来修筑西湖的大堤。

西湖堤修成后,在堤上种植芙蓉、杨柳。看上去西湖上修筑的这条堤的景致,象一幅图画那样美丽。杭州人欢欣雀跃,交口称赞,就把这条堤,命名为“苏公堤”。

人尽其材,地尽其利(使其变害为利)、物尽其用:苏轼做到了这“三尽”,便造福百姓了!

这样看来,造福百姓并不难,只要做到这“三尽”,就能为百姓造福。

苏公堤,在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小张良”,有主张!

种世衡(人名)所守卫、保护的清涧城,由于靠近番虏(外敌)边境,守军虚弱,粮草都很缺乏。

种世衡把官钱,贷给商贾,让商贾去购置粮草,而对其财物的收支出入,不加限制。不久,仓廪便充实起来。

他又教练吏民,骑马射箭,即使僧人、道士和妇人,也鼓励他们,争相练习。以银钱作为箭靶,射中银钱者,即时赐与。不久,射中箭靶者,日益增多。但银的轻重,却无变化,箭靶只是加厚、变小而已。

有时也以射箭决定服役轻重,凡射中者,可挑选轻役。或犯有过失,也令射箭,射中者则免罚。因此,种世衡所管辖的地区,人人都能射箭,并且,该地区成了延州最富的地方。

其中有个人,名叫杨掞,本是一介书生,开始参军练习骑射之时,每晚都用青布围成障碍,蒙眼练射箭,乘烈马腾跃。最初只能超过三尺,后来逐渐增加到五尺,最后增至一丈。虽有多次人仰马翻,也在所不顾。这样,他练出了惊人的射技本领。被种世衡所重用。

种世衡所管辖之地,百姓生活好,射技也良好。外敌闻风丧胆。社会一片安康。人们称种世衡是“小张良”。

三、张楚金识破伪造信

唐朝湖州佐史(官职名)江琛,拿了刺史裴光写的书信,把上面的字剪下来,拼成了一封裴光与徐敬业共同谋反的信件,向朝廷告发了裴光。

武则天派御史,前去调查此案,回复说:“信是裴光的笔迹,语气却不是裴光的话。“前后三次派人审查此事,都不能决断。

武则天又命令张楚金,再去调查。还是查不出实情来。张楚金心里,十分忧郁烦闷。

有一日,张楚金仰卧在西窗下,阳光透过窗子射进来,他忽然产生一种联想,于是拿出那封“谋反信”对着阳光看,才看出信是修剪缀补而成的。他立即把湖州的官吏们,都召集来,要了一盆水,命令江琛,把信投入水中,信纸上的字,果然一个一个地散开。

江琛立即叩头认罪。

四、勿忽世上确有喜制冤案之吏!

开封有一屠户之子胡某之妇,平时的行为不检。胡氏的丈夫和公公、公婆,每天都对她鞭笞辱骂。

有一天,胡氏出门打水,再也没有回来。胡某便把其妻出走一事,告知官府,恰巧城内安业坊中的一个枯井里,发现一具女尸,官府即召来胡某认领。胡某说:“我妻有一只脚上,少一脚趾,此尸双脚的趾全,不是我妻之尸。”

但胡氏之父,却平时就很恨胡某,便抚尸痛哭说:“这就是我的女儿!因为很早就失爱于公公、公婆,这必定是他们把女儿打死以后抛尸井中,企图逃脱罪责的。”

当时正值酷暑天气,只过二三天,尸体就已溃烂。县衙只得把尸首暂且埋在城下,将胡某逮捕下狱。经过严刑逼供,胡某受刑不过,只得认罪。

按照宋代的规定:每年朝廷都要派遣使者,分赴各路,审查刑狱。这一年,刑部郎中边某人(即边郎中,郎中是官职名),奉命来开封审案。当他接过胡氏的案卷,看过以后,当即便知这是一桩冤案,并说:“胡某之妻,肯定未死。”

宣抚使(官职名)安文玉,坚持胡氏就是胡某所杀。他与边郎中,双方争执不下。

于是,边郎中便派人跑遍全城,查看各处新贴的寻人告示。其中有新告示写着:一名叫贾胡的人,丢了一名逃亡婢女,其家正好就在枯井附近居住。经过调查,贾胡已经离家出走。于是边郎中,便派人找到原先掩埋枯井之中女尸之人。此人走出曹门以后,涉水来到城河东岸,指一新冢说:“此坟便是。”但挖开墓穴以后,发现其中却是一具男尸。

边郎中说:“埋尸时正值盛夏,河水突涨,这些埋尸人,害怕涉水渡河,便将女尸抛入河中。 这一男子用青巾束发,必定是江淮新虏无疑。”

安文玉此时,虽知胡某冤枉,但仍以未获胡妇为由,不肯释放胡某。

这时,正好有一位开封故吏,赴任洛州,一个仆人,在迎接故吏的群妓中,发现了胡某之妻,经过审问,原来胡氏在那天打水时,和人私奔,后来落入烟花,成为妓女。

至此,这件案子,终于真相大白。身为宣抚使的安文玉,此时,这才无言而退。

善良的人们啊,请不要忽略:世上确有喜制冤案之吏!

(均据冯梦龙《智囊》)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