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4年08月22日】
一、专注正心修身的好丞相
《宋史•杨谏传》记载:杨谏,字元极,青城人。在朝廷担任丞相。有一天,他进宫奏事,皇上问他:“朕听别人讲:卿(皇上对官员的敬称)只是专心一意地修习、遵循正心修身的学问,对其他的各种门派学说,都不理会。是这样的吗?”
杨谏回答道:“臣三十年来,只研习、修养正心修身这一学说,用它来:事亲、交友,治理州郡,勘察冤狱…等等,均至为简便易行、确切有效。”
二、司马光修身治国的“六要”
《宋史•司马光传》记载:司马光,字君实,夏县人。宋神宗时,被提拔为翰林学士,他上书论修身、治国的要点为“仁、明、武,审官、信赏、必罚”,共计六条。并且说:“臣能够连任三朝,全在此六条,平生治学的体会,也全在于此。”
三、宰相问牛不问人
《汉书•丙吉传》记载:丙吉(人名),字少卿,鲁国人。他在担任宰相期间,有一次外出,赶上了吏员正在清理道路,他见到道路上的斗殴者,死伤横道,却过而不问。他的随从人员,心中感到奇怪。再往前走,路上逢到有人赶牛,那个牛,正在喘气、吐舌头。丙吉便让立即停车,派骑马的吏员,去询问赶牛人已走了几里?随从人员感到丙吉丞相,做事前后矛盾,不可理解。于是问丙吉为什么不问询前者,而问询后者?丙吉答道:“民众斗殴,互相杀伤,长安县令、京兆尹(首都长官)他们正在问询、追捕、查办。宰相不必亲自处理这些小事。所以,我对上述事情,不当道过问。而当前正值春初,天气不可能太热。牛走近路而喘,是由于暑热,这反映出节令不正,节气不和,我心中恐怕要出现灾异。宰相是主管调节阴阳的,应随时注意天人感应,应当关心节气,所以要去追问那位赶牛人的一些情况,做为资政的参考。”
朝中的大臣们得知此事,对丙吉的这种态度和行为,很是敬服,认为丙吉宰相,能识大体。
四、唐介不肯同流合污
《问奇类林》记载:唐介担任潭州通判(州副长官)时,有一巨商,私藏珍珠蚌胎,被关税部门抓获。太守用低价全部买下,然后,在府中分卖给下属官员。
此案被揭发后,奏本刚刚传入朝廷,宋仁宗对近臣说:“我知唐介一贯廉正,他一定不肯买珠!”后经查实,太守及以下官员,都买了。只有唐介,果然没有买。
从此唐介,政声大震!
五、“吏取粮,令为偿”
《后贤志》记载:安汉县令何随离任,当时巴蜀正闹饥荒。送行的差役,又累又饿,就拔道旁民田的芋头吃,何随把丝绵,系在那里,以偿其值。田主赶来还给何随,何随最后也没有接受。
所以,当时有这样的说法:“吏取粮,令为偿。(下官拔了芋头吃,何随县令替他们付钱)”
六、县令给长官儿子送驴,惹出麻烦
《后贤志》记载:张贤,字思齐,后来被提升为山西右布政使。其长子张纪,徒步前往太原去见他,道经曲沃,曲沃县令见他十分辛苦,就送给他一条驴。张纪到太原见到父亲张贤时,张贤奇怪:儿子从哪儿弄来的驴?一问,张纪不敢隐瞒,便实话实说了。
张贤痛打了儿子一顿,把驴子还给曲沃县令,并对县令作了严厉的批评。
七、元德秀的家当:只剩一匹缣
《唐书•元德秀传》记载:元德秀(人名)担任鲁山县令期间,全部奉禄,都用来收养被遗弃的孤儿。
元德秀县令,任满离去时,箱中只剩一匹缣帛,自己驾着牛车,轻松悠乐地离去。
八、有权不使的中书舍人
《梁书•傅昭传》记载:傅昭担任中书通事舍人。当时,这一职务,权势大得可以倾动天下。而傅昭却廉洁静默,不参与杂事。衣着器用都非常简陋,安于粗茶淡饭。常插烛于板床,照明读书。
九、“一琴一鹤,足矣!”
《宋史•赵抃传》记载:赵抃 先任成都太守,后被调任谏院(朝廷谏官)。当他入朝谢恩时,皇上问:“听说卿(您)到成都上任时,只身一人入蜀,随身所带的东西,只有一琴一鹤。处理政务也极简易,这是真的吗?”
赵抃说:“臣有一琴一鹤,足矣!”
十、前朝珍宝,全部入公
《宋史•贾黄中传》记载:贾黄中刚担任升州太守时,照章检查府库,见一房门锁甚严,打开一看,有珍宝数千盒,都是后唐李氏宫中之物,也没有登记在册。黄中将这些财宝,全部汇报、奉给朝廷。
宋太宗赐钱二百万,以表彰其廉洁奉公。
(以上均据清代程维周《人镜类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