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鉴今:以国事为重(三文)

郑介文


【正见网2015年08月24日】

一、在南山生长的竹子

当初,子路第一次见到孔子时,孔子问:“你喜欢什么?”

子路说:“我喜欢玩剑。”

孔子说:“我不是问你这个,我是说以你的本质,如果能再好好努力学习,那就没什么人可以比得上你了。”

子路说:“学习能有什么用呢?”

孔子说:“当君王的如果没有劝谏的臣子,就很容易在施政上犯错;士人如果没有劝诫的朋友,则很容易在德性上有亏失。所以就像木材要直,就得经过墨线的校正;人要成为仁德的君子,也一定要接受劝谏。而且,肯接受别人劝告教导的人,又有什么不能成就的?不听劝告、排斥学习的人,往往离刑罚不远了。”

子路说:“在南山生长的竹子,不必处理自然根根挺直,砍下来当箭射,可以贯穿犀牛皮,像这样的天生美质,又何必要学呢?”

孔子说:“如果在后面装上羽毛,前头装上箭头,不是能射得更直、更深吗?”

于是,子路心悦诚服,投入到孔子的门下。

二、以国事为重

孔子担任了鲁国的大司寇,便几次主动地去见季桓子。

宰我说:“老师以前教导告诉我们:‘如果不是王公大臣延请,不要主动去求见。’现在老师才当了几天大司寇,却三番两次地去见季桓子,这不太好吗?”

孔子说:“你说得没错!但鲁国现在是个比较特殊的状况:鲁国公家的力量薄弱,大夫私家的势力强大,动不动就要以武力相攻,倒楣的永远是老百姓,这个现象不赶快矫正,将是鲁国进一步衰弱纷乱的病根。而季桓公是三家大夫中最强大的一个,如能得到他的合作,问题就解决一大半了。我担任大司寇,最急迫的责任,便是先为鲁国解决这个问题,以国家大事为重,至于其他的一些小节,也就暂时不计较了。”

三、三坏与三好

孔子兄长的儿子,名叫孔篾,和宓子贱一起出任官职,孔子去见孔篾,问他说:“你从任官以来,得失如何?”

孔篾说:“没得到什么。却失去三样:一因上头的政令源源不绝,忙得都没时间进修学习,所以学问都荒废了;二因俸禄很少,无法资助亲族,所以亲族都疏远了;三因公事繁多,和朋友的交往也稀少了。”

孔子听了很不高兴。又去看了宓子贱,也问了同样的问题。但是,宓子贱说:“从任官以来,什么都没失去,却还多得到三样:一是以前老师所教导的,现在有机会实践和验证,觉得收获很大;二是得到了俸禄,便和亲族分享,因此亲族间的情感愈发亲密;三是虽有公事在身,但不影响和朋友的交往,还因公事,增加了见面谈论的机会,所以朋友间的情感,也就愈发深厚了。”

孔子叹息道:“真是个君子!谁说鲁国没有君子呢?若鲁国没有君子,宓子贱从哪里学到这许多!”

(均据《孔子家语》)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