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9年01月03日】
一、叔向贺贫
《国语•晋语八》记载:
晋国大夫叔向,去见晋国正卿韩宣子。韩宣子正在为自己的贫困而发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韩宣子说:“我空有正卿的名分,却没有实际的收入,正在为不能和那些同僚们应酬交往而发愁,你却来祝贺我。这是为什么?”
叔向回答道:“过去,栾武子身为晋国的正卿,却没有百顷的田地,他的家里祭祀的器皿,都不全。但他却能宣扬德行,遵守规矩法度,在各国诸侯中都很有名气,诸侯们都很喜欢他,戎狄也归附他。由于他正派、勤政,从而使晋国走上正确的轨道。他顺应民心,杀掉无道的晋厉公,另立晋悼公,并没有感到丝毫的内疚和不安,也没有招致祸患与责难。到了他的独生子栾桓子,骄横奢侈,贪得无厌,违法犯规,放债收利,敛取财物,一意孤行。本来是应该降祸于他的,但靠着他父亲栾武子的德泽,才没有祸及其身。到了栾怀子,一改他父亲栾桓子的行径,承继了其祖父栾武子的道德操守,本来是不会有什么祸患的,但由于受到栾桓子罪行的连累,不得不逃亡楚国。
再说那个卻子,他的财富相当于晋国 公室财产的一半,他的家臣有三军的一半,他依仗其财富和权势,在晋国横行无忌,结果却弄得他自己被处死,尸体在朝堂上示众,其宗族也在绛城被诛灭。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郤家在朝八人,五人为大夫,三人为卿,他们所受的恩宠,也算是够高的了;一旦被诛杀,真是莫大的悲哀。这都是因为没有德行的缘故啊。现在,你有栾武子一样贫困的境遇,我认为你也一定能有他那样的德行,因此才向你祝贺。如果你不为德行的建立担忧,而只为家财的不足发愁,恐怕我为你吊丧,都来不及,哪还有什么祝贺呢?”
韩宣子听了叔向这番话,连忙拜谢,叩头说道:“我韩起(韩宣子名起,字宣子)差点也将遭致灭亡。幸亏有了你,我才得以继续生存。你的这番赐教,不仅使我韩起个人受益,就是我先祖韩桓叔,听了以后,也要感谢你的恩德!”
二、财利为贵,但莫如安身使道义隆盛
北周建国初年,宇文宪开设幕府,自辟僚属(自己找寻、安排下属),任命裴文举为司录。北周明帝初年(559年),裴文举先后担任帅都督、宁远将军、大都督。宇文宪出镇剑南,又是用裴文举为益州总管府中郎。北周明帝武成二年(560年),再加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益州地区的土地肥沃,商贩可获利百倍,容易赚钱发大财。有人建议裴文举,也去牟利!裴文举回答说:“商贩谋利,固然可贵,但不能安身。我认真、正直的干工作,能够身安,能使生活和精神有所寄托,并且能使道义隆盛。这不是从商谋利所能比的,所以我不去做生意谋利。这并不是厌恶钱财。”
裴文举廉洁清贫。宇文宪怜惜他贫穷,常常要资助他,裴文举总是推让,往往是推辞掉的多,实际接受的很少。
北周武帝保定三年(563年)裴文举改任绛州刺史。他的父亲裴邃,任正平(今山西新绛)太守时,就以廉洁要求自己,每逢春天出巡考察民情,只是单车出行。裴文举来到绛州后,完全遵守父亲的做法,百姓大为称赞。
总管韦孝宽,对他也非常钦佩。每次和他交谈,不觉的双膝跪着在席前向他靠近。总管对裴方举就是这样尊敬。在北周武帝天和初年(566年),裴文举被晋升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裴文举干工作,能够身安,并能使生活和精神有所寄托,而且能使道义隆盛。他的这些愿望,都实现了。
三、守住本分,朴素过活
晋国的卞兰,他在自己的《座右铭》中,写道:
装饰豪华的房屋,必然污染你的正气;金银财宝塞满厅堂,必将搅乱你的心智。贪图美食,招致祸殃;追求艳色,危及自身;想到高处,反而坠到底层;追求财富,反而变得贫穷。清心寡欲,是老子所珍爱的名言,周庙里的铭言,是孔子所遵守的准则。开口说话一定要审慎,万勿失言于人。从容应付,适应形势,与光、尘合而为一。不要说幽寂孤独,没有人知道你;不要说幽深冷清,独处犹如群居。不首先去追逐幸福,就不会与灾祸为邻。守住本分,朴素过活,不乱伦理纲常。经常如临深渊一般小心谨慎,善始善终,抱定纯洁的宗旨。
四、唐太宗强调:贤人与愚人,多财均有害!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论贪鄙》记载:
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对公卿大臣说:“我整天努力工作,不敢懈怠,不仅是忧虑、同情百姓,也是希望使你们长久保持富贵。天不是不高,地不是不厚,我常常小心谨慎,畏惧天地。你们如果能够小心谨慎,奉公守法,经常像我畏惧天地一样,不但百姓安宁,你们自身也会经常得到欢乐。古人说:‘贤人多财,会损害他的意志;愚人多财,会造成他的过错。’这话可以作为高度的警戒!如果徇私舞弊,贪污钱财,不仅败坏国法,损害百姓.即使在事情尚未暴露的时候,内心也岂能不常常感到恐惧?恐惧既然很多,也有因而导致丢命的。大丈夫怎能贪图钱财,害了身家性命,让子孙都感到羞愧呢?你们要认真地想一想我这番话。”
五、不受馈赠,免除不义
明代冯梦龙:《智囊•明智部•知微》记载:
战国时的列御寇,家里很穷,经常面带饥色。有人就对郑国宰相 子阳说:“列御寇是一位有道之士。他生活在您的国家里,却十分贫穷,您莫非是不喜欢读书人吧?”子阳马上派下属官员给列御寇送去几十车粮食。列御寇出来见了使者,再三辞谢,婉言拒绝。使者离开后,列御寇进屋,他的妻子按着胸口说:“听说作为有道之人,他的妻儿都能够得到安逸和欢乐。如今妻儿都面带饥色,人家上门送来粮食,你却不肯接受,我的命好苦呀!”
列御寇笑着对他的妻子说:“子阳并不真正了解我,他是因为听了别人的话,而给我送粮食来的。他可以听别人的话,而给我送粮食;也会听别人的话,而定我的罪。这就是我不肯接受粮食的原因。”
后来,郑国的老百姓,果然起来造反,杀了子阳。接受了别人的供养而不去为别人的困难拼死出力,就是不义;为了他的困难而去死,又死得没有道义;没有道义而去死,就是悖逆天理。
列御寇避免了不义和悖逆的行为,他的思虑,岂不是很深远吗?
六、官吏清贫是好事
《旧唐书•崔玄暐传》记载:
我听到姨兄 屯田郎(官职名)辛玄驭(人名),曾说:“儿子在做官,有人来告知,说他家贫穷得几乎不能生活,这是好消息;若听说他家中钱财物品充实,衣服时髦,马匹肥壮,这是坏消息。”
辛玄驭说:“每见亲戚中做官的,大多将钱物奉送给他的父母,父母亦只知道高兴,竟然不问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果真是薪俸中省下来的钱,固然也是好事;如果是他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这与盗贼有什么区别?即使不受大的处罚,难道心里不感到惭愧吗?三国时,孟仁的母亲,不接受她儿子送他的腌鱼,就是这个道理。”
辛玄驭对儿子说:“你现在坐食国家的薪俸,已十分荣幸,如果不能清正廉洁,为国尽忠,还凭什么顶天立地地,在人世间活着?孔子说:‘即使每天杀牛、羊、猪来奉养父母,还是不孝顺。’官吏要修养自己的身心,保持廉洁,不要辜负了父母的心意。”
七、良心死而贪心生
清代金庸斋:《居官必览•操持》记载:
罗一峰先生说:“士人在诵读学习的时候,见到贪官污吏的所作所为,就会切齿痛恨;就会高谈阔论,感叹击节,似乎可以盘旋翱翔于古人之上,而视那些贪官污吏为猪狗。然而,一旦他们绾绶佩印,就会受到势利的薰烤,自己妻子渗入的淫威,以及同流合污者的怂恿附和,于是乎良心死、而贪心生。犹如倚门拉客的娼妓,负隅出击的猛虎,巧取豪夺,不再知道名义是什么,职业道德又是什么。根本不去想想七尺之躯,一日之享,米不过一升,肉不过一碗,冬不过一件裘,夏不过一块布,说是为了自身吧,则身外都是多余之物,为了子孙吧,子孙不能保证能占有。然而终使正派士人羞与同朝,正人君子羞与同乡,甚至有知识的后裔,也羞愧有如此的祖辈。唉,这实在是可哀!”
(均据清代《渊鉴类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