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22年01月25日】
——基于法轮大法的洪观与微观宇宙认知
法轮大法能够指导人遵循宇宙“真、善、忍”特性修炼,从而成为宇宙中的高级生命。法轮大法的著作,包含了对宇宙洪观和微观的认知。本文基于法轮大法的相关论述,尝试对太阳系与相对应的原子系统的结构、运动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从全新的角度来认知宇宙洪观与微观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1. 概述
法轮大法的主要著作《转法轮》一书中说,“我们测定了一下,发现宗教所说的三界,只不过是我们九大行星范围之内。有人讲十大行星,我说那根本不存在的”(1)。
目前科学界认识到太阳系有九大行星,这与法轮大法所讲是一致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虽然在2006年8月24日将冥王星降级为矮行星,排除了冥王星作为太阳系第九大行星的地位,但天文学界仍然认为,在海王星之外,存在一个质量约为10个地球大小、围绕太阳旋转的“第九行星”(2)。因此,目前的天文学界并没有彻底否定太阳系有九大行星的说法。而且即使对于降级冥王星、排除其作为第九大行星的做法,一些天文学家也持反对的态度,如领导NASA新视野任务探索柯伊柏带(Kuiper Belt)的行星科学家艾伦·斯特恩(Alan Stern)博士认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做了一个仓促和错误的决定。因此,本文仍然采用太阳系九大行星的说法,即目前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承认的太阳系八大行星与尚待发现的第九行星,来进一步阐述太阳系的洪观认识。
法轮大法的主要著作《转法轮》一书中说,“电子围绕原子核转动的形式和地球围绕太阳转动,有什么两样呢?”(3)
那么,什么样的已知化学元素的电子围绕原子核转动的形式,与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形式一致呢?与太阳系结构最有可能对应的化学元素就是氟元素。氟原子有9个电子,9个电子围绕氟原子核转动的形式,与太阳系9大行星围绕太阳转动的形式,很可能存在一致性。
早在20世纪初,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发现了原子的质量集中于空间范围非常小的原子核,而原子核之外的大幅原子空间范围,则分布着电子,提出了原子中电子运行类似于行星的原子模型(4)。但目前普遍接受的原子模型是量子化的原子理论模型,该模型虽然已经得到现代科学研究的证实,但未必是人类关于原子粒子的终极认识。
为此,本文首先从氟原子系统与太阳系的内部结构和主要特点进行比较,以确定二者的相似性;随后深入讨论目前洪观和微观两大系统作用力的相似性;然后再从两大系统的既有认知,来推论两大系统未来有待发现的特性,并从法轮大法的论述进一步对两大系统进行思考,最后得出研究结论。
2. 太阳系与氟原子的结构与特点比较
太阳系主要是由恒星太阳和九大行星组成,其它的太阳系内星体包括矮行星、小行星、小行星带的星体、彗星等其它天体占据极少的质量。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5)。
NASA认为(6),太阳作为太阳系的核心,其巨大质量产生的重力维系了九大行星围绕其旋转的状态。也就是太阳与九大行星之间的万有引力维系了太阳系的稳定。此外,太阳系的行星还在自转,大部分行星都有卫星围绕其旋转。
太阳系的空间尺度一般使用天文单位AU来计量。1个AU就是太阳至地球的距离,约150万公里。太阳的半径为0.00465AU(7),太阳系已发现的行星和其它主要星体的位置,都位于柯伊柏带以内的范围,可将其作为太阳控制影响的有效边界范围。柯伊柏带外缘距离太阳的距离为55AU(8)。因此,太阳半径与太阳系有效边界半径之间的比值为0.00008。
18世纪70年代,清末化学家徐寿将氟元素(英文Fluorine)译为弗气,日文音译德文Fluor的第一个发音而将其称之为“弗素”。1933年,民国化学家郑贞文在其主持编写出版的《化学命名原则》一书中改为氟,一直沿用至今(9)。
氟原子是由氟原子核和9个电子组成的一个系统。氟只有一种稳定的天然同位素,原子核由9个质子和10个中子组成,原子量为18.998。
应用传统方法测量的氟原子半径为50皮米(10-12m),通过计算方法得到的氟原子半径则为42皮米(10)。这里采用测量方法得到的氟原子半径作为计算依据。原子核的直径为10-15米数量级,氢原子核直径为1.70×10−15米,铀原子核直径为11.7×10−15米(11)。因此不妨合理的假定氟原子核直径为4×10−15米,来进行空间尺度的估算。氟原子核半径与氟原子半径的比值为0.00004,约为太阳半径与太阳系有效边界半径比值的一半,与其处于同一个数量级。
一般认为,原子核占原子的质量比例为99.95%(12)。非常接近太阳占太阳系质量的比例99.86%。
表1详细比较了氟原子和太阳系之间的空间总体结构、核心质量占比、空间结构分层、旋转特性、核心尺度/外围空间尺度比率等。根据各项比较指标的比较结果,可以得出二者具有高度相似性。
3. 太阳系与氟原子世界的根本认知差异
上面的分析初步揭示,就各自系统的内部结构而言,太阳系和氟原子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然而目前科学界对二者的认知却有着根本性的不同。根本的认知差异就在于维持两种系统的运作机制不同。为此,本文试图将微观氟原子系统放大到太阳系的大小尺度,并将太阳系缩小到氟原子大小的尺度,来进一步比较分析两大系统作用力的相似性。
3.1 引力与库伦力
维系太阳系运转的的基本作用力,是万有引力。太阳与太阳系行星之间的引力维系了太阳系天体轨道运行的稳定。万有引力公式:
其中,F是作用力(N), m1和m2是两个物体的质量(kg),r是两个物体彼此之间的距离(m),G是万有引力常数,G值为6.67×10-11N·m2·kg-2。
氟原子系统是基于电荷作用力,氟原子核中带正电的质子通过电荷作用力束缚了带负电的电子围绕原子核运转,维系了氟元素原子的稳定。电荷作用力遵循库仑定律,公式为:
F是作用力,q与q'是两个带有正负号的电荷,r是两个电荷之间的距离,ke是库仑常数,ke值为8.99×109N·m2·C-2。
微观原子世界的电荷之间库伦作用力,与宏观太阳系的星球之间万有引力,公式极为相似,但万有引力常数与库仑常数二者相差十分悬殊,两个常数相差1020。这充分显示了对两大系统内部作用机制的认知差异。很大程度上,这是人类目前科技观测手段所能认知的洪观与微观世界的尺度差距所致。
3.2 微观氟原子世界与洪观太阳系的时空转换系数
法轮大法的著作《转法轮》中说,“过去有句话说“天上方一日,地上已千年”,是指那个没有空间、没有时间概念的单元世界,就是大觉者所呆的世界,比如极乐世界、琉璃世界、法轮世界、莲花世界等等,是那些地方。”
因此,可以这样理解,地上已千年,相当于3.65×105天的时间,也就是“没有时间概念的单元世界”与我们所生活的地球人类世界的时间差异,这就是地球世界与“没有时间概念的单元世界”之间的时间转换系数。同样,不同时空之间的其它物质因素,也应当有不同的转换系数。
微观氟原子体系和宏观太阳系之间的空间距离尺度差异,可以使用太阳半径与原子核半径的比值,或者太阳系有效边界范围的半径与氟原子半径的比值来表征。其计算的比值范围为1.6×10-23~3.5×10-23之间。使用该范围中值2.5×10-23来表征两大体系的空间距离转换系数。
此外,两大体系之间除了空间距离的差异,其物质的质量也应当存在根本的差异,为此,可以将太阳的质量与氟原子核质量的比值,作为两大体系的物质质量转换值。氟原子由9个质子和10个中子组成,每个质子的质量为1.67×10−27kg(13),质子与中子质量相仿,从而得到氟原子核质量为3.18×10−26kg。太阳的质量为1.989×1030kg(7),二者质量比值为6.26×1055,因此该比值可以作为两大体系转换时的质量转换系数。
表征微观氟原子世界与洪观太阳系系统之间的巨大时空差异的这些转换系数,也可以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解释。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公司E=mc2中,物质的能量E是由其电荷能级、运动速度等特性来体现;而物质的质量m也可以由于物质的能量变化而改变,如果物质的能量得到显著改变,其质量也会相应改变;而其中的光速c则恒定不变。
因此,质量转换系数,其实蕴含着原子世界的高能粒子转换为我们肉眼世界清晰可见的太阳系的星球系统时,所需克服的质量障碍。根据质能转换公式,质量障碍的克服,实质上是能量障碍的克服。从中也可以理解到为何传统的修炼方法,能够使得地球上人的物质身体升华到可进入高层空间。其实质是帮助人克服了不同时空转换的物质质量障碍和能量障碍。
由于本文重点是阐述作用力的相似性,就忽略两大系统的时间特性及其转换系数。
3.3 微观氟原子世界与洪观太阳系的库伦力
基于以上分析,下面探讨两大体系中地球-太阳之间的库仑力,是否与电子-原子核之间的库仑力相似,从而进一步阐释两大体系的相似性与关联性。
表2计算太阳系的库伦力时,假定太阳缩小至氟原子核大小时,其带有氟原子核同样的9个质子正电荷量,地球缩小至氟原子的电子大小时,其带有氟电子的1个电子的负电荷量。
表2计算氟原子体系的原子核和1个电子的库伦作用力时,其中的这一个电子与其原子核的距离关系,类似于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为了计算这个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的距离,就参照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以及该距离与太阳系有效边界之间的比例关系来确定。由于太阳系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与太阳系有效边界范围半径的比值为1AU/55AU(1/55),因此可以假定该电子与氟原子核的距离为氟原子半径的1/55。
表2显示将太阳-地球系统缩小转换为氟原子大小的系统之后,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库伦力F1约为6.094×10-3N,与氟原子系统中电子与原子核之间库仑力F2的值2.512×10-3同处于一个数量级,二者相差了2倍多。对于这样大规模的洪观系统转换为微观系统,其转换后的库伦力,与已经观察到的微观系统之间的库伦力,可以认为非常接近,误差也是可以接受的。
3.4 微观氟原子世界与洪观太阳系的引力
表3显示了将氟原子中原子核与电子(该电子距离原子核约1/55原子半径)系统,从微观放大至太阳系大小时,计算的原子核与该电子之间的万有引力,并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万有引力进行比较。
表3计算引力时,假定氟原子核放大到太阳大小、电子放大到地球大小时,氟原子核与电子的质量乘以质量转换系数,获得相应各自转换后的质量,用于计算引力。同时,两者之间的距离也需要乘以空间尺度转换系数,获得转换后的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的距离。
表3显示,将氟原子的原子核-电子系统放大转换为太阳系尺度大小的系统后,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的引力F4约为13.935×1022N,与太阳系中太阳与地球之间引力F3的值3.540×1022仍然近似处于同一个数量级,二者相差近4倍。对于微观系统转换为这样巨大尺度的洪观系统,其转换后的引力值,与已经观察到的洪观系统中的引力值,可以认为比较接近,误差也是可以接受的。
因此,通过这些洪、微观系统之间的互相转换,计算适用于这些系统之间的引力和库伦力,转换后的作用力与真实系统的作用力之间几乎同处于一个数量级,从作用力的角度也证实了太阳系与氟原子系统之间的相似性。
4. 关于太阳系与氟原子特性的进一步讨论
以上研究证实了太阳系与氟原子之间的高度相似性。既然二者的确具有相当的相似性,那么就可以使用氟原子的既有微观认知,来探究太阳系的未知洪观特性;同时也可以基于太阳系的既有洪观认知,来探究氟原子的未知微观特性。
4.1 基于氟原子特性关于太阳系特性的推论
微观原子系统与洪观天体系统最大的差异,是维持系统稳定的作用力。组成氟原子的原子核、电子是通过电荷产生的库仑力,而维系原子的稳定存在。其中氟原子核由9个质子和10个中子组成,带有9个正电荷单位;9个氟电子带有9个负电荷单位。
目前NASA发射的Parker太阳探测器,是人类最先进的太阳探测设备,也未能探测到太阳内部的核聚变运行结构。
但是,基于目前对于氟原子的微观特征认知,可以推论:太阳内部很可能也存在着9个巨型区域,类似于质子的特性;也存在10个巨型区域,类似与中子的特性。
二者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于目前科学技术所能使用的最先进观测手段的局限性所致。就太阳系而言,人类目前的技术手段无法使用一种如同观测原子那样尺度的方法,即制造出极其巨大的设备,来象观测原子一样来观测目前的太阳系。设想一下,有一个无比巨大的巨人,其看待太阳系就如同看待一个原子那样的大小。那么这时,太阳系内部星体被观测的特性很可能也同样是电荷,而非质量了。
此外,氟是自然界电负性最强的元素(3.98鲍林标度),也是氧化性最强的非金属单质(14)。这说明氟原子很容易捕获更多的电子,而这点可能和太阳会捕获众多彗星的情形相近。而其它的恒星未必能够象太阳系的恒星这样捕获众多的彗星。
4.2 基于太阳系特性关于氟原子系统的推论
就粒子物理领域目前关于氟原子系统的认知,氟原子内部不同电子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电子能级的差异,其质量与能级之间也符合相对论的质能转换关系。
从太阳系系统的运行来看,不同行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包括各个行星的大小、体积、质量、自转和公转、卫星等特性都各不相同。根据这些行星的特性,可以推论出,氟原子系统中不同电子之间的差异也应当与此类此,而非仅仅是目前认知到的那些特点。但是由于人类的观测技术手段和观测能力的限制,这些特性目前尚难以观测确认。
太阳系存在小行星带和柯伊柏带,氟原子的电子轨道空域内很可能也存在类似的结构和物质特性呢。这些也值得探索。
同时氟原子核放大到太阳大小时,其原子核内部是否也在发生着核聚变反应呢?当然从原子核角度来看,如果有的话,其原子核内部的核聚变是相对于另一个微观层级的原子粒子的活动。
5. 基于法轮大法的思考
氟元素只有一种稳定的天然同位素。而我们所处的太阳系结构在我们这个宇宙层次中,很可能是唯一的。
李洪志大师讲,“所以当初是因为正法的需要而造就的三界,就在这个三界的范围中也造就了太阳系与地球”(15)。因此,法轮大法认为,三界范围、太阳系与地球是特意造就的用于正法为目的的结构体系。该体系应当是唯一的。
在人类科学认知范围内,氟元素是一种剧毒物质,很少的氢氟酸就能够导致人肉身生命的死亡。而佛教中把人世间称之谓“十恶毒世”,从高层生命的角度来看,人世间的确异常险恶。
此外,就汉字而言,“氟”与“佛”字音虽然不同,但音声还是比较接近的。就字形而言,二者又都包含了“弗”。说文解字认为“弗”本意是矫正,常用的含义为“不”,用于否定,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当年中国化学家造出这个氟字,也不是偶然的。很可能背后有神安排的某种因素。“氟”作为一种单质卤族元素,含义上是无有之气,即本质上什么也不是的一种气性物质,暗喻太阳系这样的三界环境,对于宇宙高级生命来说,相当于什么也不是的一个宇宙空间范围。
但是,这样一个什么也不是的宇宙空间范围却毒性严重,这就如同在人这个空间看氟元素氟原子表现出的物质特性是有剧毒的那样,宇宙中高级生命看待太阳系这样的三界环境也相当于氟原子那样,同样存在着剧毒。
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三界内的生命不能执着迷于三界这个境界中的一切,三界这个环境本身,就如同氟元素一样充满了高层境界视为的毒性、同时还是个“什么也不是的‘弗气’一样的环境”,通过修炼超脱这个境界,回归生命的本源境界,才是三界内一切众生和生命存在的意义。
6. 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法轮大法著作关于宇宙洪观和微观的相关阐述,提出了洪观太阳系与微观氟原子相似性的观点,并从氟原子和太阳系之间的空间总体结构、核心质量占比、空间结构分层、旋转特性、核心尺度/外围空间尺度比率等方面研究证实了两大系统的相似性。随后从两大系统的根本作用力机制的角度,基于目前科学对于洪观系统引力和微观系统库伦力的认知,进一步阐明了两大系统在尺度变换的前提下,得出了二者的引力与库伦力也具有相似性的结论。然后根据既有氟原子的特性,推论了太阳内部具有类似于9个质子和10个中子的内部巨型区域结构等方面的特性;并基于太阳系的既有认知,推论了氟原子的不同电子之间的其它差异等新特性。最后基于法轮大法的论述,進一步思考了氟元素与太阳系之间的本源性关系。
目前人类能够认知的太阳系洪观和氟原子微观的各种运动特性和规律,也是在现有人类科技观测洪微观世界的能力和技术手段条件下的认识,这是神允许人类在现有道德水平和科技路线发展水平下能够认识到的所谓规律。如果人类能够回归神安排和教诲人类遵循的信仰神、重视道德和传统的道路上去发展,尤其是如果能够大范围、大规模的遵循法轮大法的教诲去修炼和实践,人类完全有可能突破目前对宏观和微观世界的认知,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知提升到更高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法轮大法著作《转法轮》,第70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12月.
(2)维基百科中文网页,https://zh.wikipedia.org/wiki/第九行星
(3)法轮大法著作《转法轮》,第281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12月.
(4)维基百科英文网页,https://en.wikipedia.org/wiki/Rutherford_model
(5)Woolfson, M.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solar system,IOP Publishing Ltd, 2000,page 10.
(6)NASA 网页,https://solarsystem.nasa.gov/solar-system/sun/overview/
(7)维基百科中文网页,https://zh.wikipedia.org/wiki/太阳
(8)维基百科中文网页,https://zh.wikipedia.org/wiki/柯伊伯带
(9)刘怀乐,化学鉴源与略考,化学教育,1994 (04).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004213854/http:/www.hxzxs.cn/html/4295.html
(10)https://zh.wikipedia.org/wiki/原子半径
(11)维基百科英文网页,https://en.wikipedia.org/wiki/Atomic_nucleus
(12)维基百科中文网页,https://zh.wikipedia.org/wiki/原子核
(13)维基百科中文网页,https://zh.wikipedia.org/wiki/質子
(14)维基百科中文网页,https://zh.wikipedia.org/wiki/氟
(15)法轮大法著作《法轮大法·各地讲法三》,第65页,益群书店股份公司出版,2008年9月,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