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宝的古人

笔耕


【正见网2022年05月31日】

古语云:钱乃身外之物。这个过去六尺儿童都明白的道理,似乎今天大部分中国人都忘了,赚钱成了活着的唯一目标。自然而然的,人们对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也只剩下了钱。在这样的氛围下,每个人都成了受害者。在工作中人们为了利益争争斗斗尔虞我诈,在家庭中亦是如此,甚至连夫妻之间也互相算计。许多家长对小孩的教育更充满了功利主义:你要好好学习,以后才能赚大钱,不然只能去要饭!诸如此类的现象,不可胜数。

在那被世间琐事填满的思想间隙中,或许有这样一念闪过:“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人生是否本该如此?”也许下面两则历史故事会给我们带来一些不一样的启发。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得到了一块玉石,玉工告诉他是块宝玉。起初他非常激动,等冷静下来后,他又担心了起来。思前想后,他还是决定把玉献给宋国的贤臣子罕。于是他找到子罕并说明了来意。子罕听说后坚决不肯接受宝玉。献玉的人说:“我已经拿给玉工看过了,玉工认为它是宝物,所以我才敢进献给您呀!”子罕说:“我把不贪婪当作宝物,而你是把美玉当作宝物。如果把玉给了我,那么我们两个人都丧失了宝物,不如我们保有各自的宝物吧。”

献玉的人向子罕叩头:“小人怀中藏着宝玉,到哪里都不安全,还是把它送给您吧。这样就可以免于被人谋财害命了。” 子罕明白了他的担忧,就把美玉收了下来并让玉工进行雕琢,然后又让人到市场上去卖。后来,子罕把卖玉所得的钱全部给了那个献玉的人。

像这样事情,在中国古代绝非个例。清代乾隆年间,叶存仁在河南担任巡抚,他为官清廉,治政有方,深受百姓爱戴。在他离任升迁之时,僚属们派船为他送行,可等了很久船只却迟迟不启程。直到夜半时分,才见一叶小舟从远处驶来。

原来这艘小舟上载着僚属们给叶存仁准备的“大礼”,因为怕人知道,所以特地用这样的方式掩人耳目。叶存仁得知后坚持不受,于是就和同僚们这么僵持着。事已至此,叶存仁只得叫人取来笔墨,大笔一挥写下一首诗,向僚属们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和志向。

拒礼诗
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
感君相送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

不论是子罕以不贪为宝,还是叶存仁的“不畏人知畏己知”,他们为何能做出这样的举动?这难道不是在恪守道德准则中所体现出的真实的境界吗?

正如法轮功创始人李洪志先生在《富而有德》一文中说的:“富民乃君臣之道,尚钱而下下之举。富而无德危害众生,富而有德众望所盼,故而富不可不宣德。”(《精進要旨》〈富而有德〉)如果我们不再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而是将道德的追求提上日程,守护住心中最珍贵的“宝”——德,或许思想的格局就会因此打开,世界也会将其淡泊美好、广阔宁静的另一面展现出来。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