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23年06月12日】
中国人很少有不知道袁崇焕的,他被奸臣诬陷凌迟处死,这是一个悲剧,然而背后却有着更加深奥的故事和原委。这首《遇诃林寺口占》共二十八个字:“四十年来过半身,望中祇树隔红尘。如今着足空王地,多悔从前学杀人。 ”
“四十年来过半身,望中祇树隔红尘。”诗人过了四十,已经到了中年。在诃林寺却有着一种说不出的感受,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很多人进入寺院的一种感受。这里与尘世间相隔。诗人曾经的打打杀杀的能力,在这里似乎都没有了用武之地,只有心中的善念。其实这种感受就是佛家所讲的“佛光普照,礼义圆明”吧。在神佛面前,人往往都是虔诚的,这或许就是自己内心的表现。
“如今着足空王地,多悔从前学杀人。”诗人在寺庙中,更多的是忏悔,后悔自己为什么要学杀人的技巧。练武达到一定的能力,学习兵法这都是杀人的技巧。保家卫国也是如此。其实看到这里,我们就不可以过分的较真了。每个人来在世上都有自己的使命,诗人一生如此,也算是天意吧。如果人人都不去保家卫国,那国家不就完了吗?怎么看这里诗人的心态的变化才是重要的。此时的诗人其实是善念出来了,也就是心中的一种慈悲之念。同样是打仗,每个人的心态还是不一样的。心中有善念,就会处处给别人留余地,不至于过分的杀戮,又能解决问题,才是上上策。
我们看到的诗人被奸臣所害,却不想此时的诗人已经彻悟了。或许生死已经不重要了。修炼界有“朝闻道,夕可死”的说法,或许诗人放下了一切,也就无所谓生死了。毕竟也要为自己的前半生的所为负责的。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鞠躬尽瘁,也是早逝的。诸葛亮在不得已的情形下,曾经三次用火攻,他自己也明白这样的后果就是折寿,不得已罢了。
有的人放下生死,或许就反而死不了了,而有人放下生死还是会死,看上去结局一样,其实是不一样的。心中彻悟就会得道圆满。这才是做人的真实目的。
从这首诗中,我们看到诗人开始心中生出了慈悲心。在《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前半生也是杀戮很多,最后却是彻悟圆寂了。诗人的情形与之是非常相似的。
其实人生在世做什么都行,打仗也是一份工作和社会的需要。能做到在任何时候,心中有善念,就会有好的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