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话孔子

林禾


【正见网2023年11月28日】

在写轮回文章时,涉及到儒家,过程中对孔子的一些状态有所感悟,只是自己的一点浅薄认识,姑且试述。

一、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第二》)

此乃孔子自传,自述其一生。我认为这也是他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十五岁到三十岁,是一个学习、知识储备阶段。他的方法很值得借鉴,即:“三人行 ,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述而》)我的总结是:以别人做镜子对照自己,来归正自己的思想与言行。

孔子三十岁时,思想体系初步确立,也是他办私学的开始,为将来传播他的思想奠定基础。

孔子四十岁时,能看透世间表象,跳出人理而不被表相所迷惑;这也是他向老子请教后,说出“朝闻道  夕可死矣”的原因,他已证道。

孔子五十岁时,了悟了什么是天命和他在这一世的使命:传出他的思想,给人留下修身做人的道理,规范社会的伦理和道德。因为这是神的安排,为未来的中国制度应该是什么样,做思想铺垫。因此他五十五岁时开始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了解世事、云游历练,推行儒家思想。

“麒麟吐玉书”也揭示了他的来历和使命:“水精子继衰周为素王”。

“水精子”一般解释为水神之子,我的理解为是“水之精”(如陆压道人在某层境界曾为“火之精”)这是能让人知道和理解的来源,他还有更高的来源。“素王”就是无冕之王,虽无封冠加冕,没有臣民,却是真正的王,其王位将与历史和文化同寿。

孔子六十岁时,能够听得进去并能正确对待不同的意见,就是已经能做到不执著于自我。六十八岁著书立说,修订了《诗》、《书》、《礼》、《乐》、《易》、《春秋》,阐述了自己的儒学思想体系。孔子实际上是把他以前的中华文化做了系统的整理,形成一个完整体系,传给后人,延续中华文脉,使之薪火相传。

孔子七十岁时,达到随心所欲而不超越法度的境界,这个“法度”不仅指人间的法度,是指已达到很高层次的宇宙的“法度”,即宇宙一定层次的理。

二、“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第七》)与“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第六》)

孔子是信神的,也是敬神的,他只是“不语”、“远之”。孔子知道一些出世的东西,但他的使命不是做这个,他做的是入世的事情,所以他是不能去讲“鬼神”之事的。出世的事情是老子要做的事,他们两个是不能互相干扰的。

孔子五十岁开始研究易经,且终其余生乐此不疲。易者,上日下月为易。顾名思义,易经所讲的就是天地之道。所以孔子五十岁以后所研究和追求的,就是天地之道。中华文化是天人合一的文化,文化的本源是那个天道。天道引领人道,人道则是天道的延续。

三、孔子的修炼状态

随着他层次的提高,很多事情,很多高层的安排,他是自然而然的就知道了,就明白了,但并不是天目看到的。例如,孔子曾跟乐官师襄子学琴,先是学会弹曲,接着掌握娴熟的技巧手法,随着琴艺的不断提升,进一步领会了这首曲子的内涵,他说:“我终于体会出作这首曲子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他面容黝黑而质朴,身材颀长而魁梧,高瞻远瞩,有着统治四方的王者之像,这不是周文王还能有谁呢?”

师襄子也证实了他的判断:“先生,您可真是圣人呀,我的老师曾经告诉我,此曲的名字是《文王操》!”  

孔子是感觉到,不是看到。

这种状态同修在正见网文章《三言两语:话深层制约》(【正见网2023年05月31日】)中有所阐述:“我是闭着修的,可能是人体的本能随着人不断的认识法,思想不断的脱离低层观念和业力的束缚,人体的本能有的就能显现出来了。有的本能不影响修炼就保留不锁。那些信息不是通过天目看到的,是自然就感觉到了,因为长期都习惯了这种状态,以为别人也是这样的,其实别人还真不是这样的。”

同修还说了一个关于假经文的事例:九九年七二零前后,有位女学员拿来一篇经文给他看,他读后说这篇经文是假的。看着同修不解的表情他就解释了几句:“这篇假经文是个女的写的,身材不高,四十多岁,胖乎乎的!不是师父写的!” ——这些信息不是通过天目看到的,是感觉到的。

四、孔子留下“大同世界”的概念,《推背图》则预言了世界大同。

“大同”这个概念最早是出自于《礼记》(《礼记·礼运·大同》)。孔子和弟子言偃聊天,说如果社会能实践“大道”,就能在贤能之士领导下,人人讲求信用、追求和睦,互助互爱,也不追求个人财富,社会因此不会出现阴谋诡计,偷窃还有战乱的现象。孔子说,这样的理想世界称为“大同”。

《推背图》第59象谶曰:“无城无府 无尔无我  天下一家 治臻大化”
颂曰:“一人为大世界福  手持签筒拔去竹  红黄黑白不分明  东南西北尽和睦”

“一人为大”是个“大”字,“手持签筒拔去竹”是个字谜,“筒”字去“竹”是“同”字。合在一起是“大同”。而且“红黄黑白”点出四个肤色,“东南西北尽和睦”那就是“天下一家”,世界大同。

个人所悟:《推背图》第59象预言的景象,就是师尊法正人间后的景象,世界上所有要进入新宇宙的民族(“红黄黑白”),都会在大法中同化,人类道德回升,传统文化复兴,大法在人间进入全盛时期。

此期过后,圆满的回归天界,归位;留下的做人种,人类的历史从新开始,人类历史进入新纪元。

大法师尊带领大法弟子正法及法正人间的过程,会成为未来人亘古流传的神话。

五、孔子经常会梦到周公

周朝是神安排那一体系的天人在人间留下“周礼”, 实际上定的是社会秩序,奠定做人的基本准则,展现的是生命之间的关系。

“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与义、德、忠恕、礼、乐等相联系而构成一个整体伦理结构,是指一切德行的总和。

“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另一重要范畴。孔子所谓的“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各种伦理关系。“礼”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仪典、朝聘、冠婚丧葬、会盟等等方面的礼节仪式,对这些礼节仪式,孔子不但认真学习、履行,而且要求弟子们严格遵守。他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行事,“立于礼”、“约之以礼”,说:“不学礼,无以立”。把“礼”的规范内化为思想和行为的自觉性,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认为和谐的伦理社会为敬天地,位君臣,合父子,明长幼等,强调注重调整天人关系、人际关系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建立起圆容的、安定的、和谐的社会秩序。

我个人理解,“周礼”的外在形式很类似佛家的戒律,直接告诉人应有的行为准则,讲做人的规矩。

孔子身处的时代正值周室道衰,礼崩乐坏,纲纪散乱的时期,夏商周以来的文化传统,面临危机。孔子经常会梦到周公,不是单纯的睡觉做梦,是周公在梦中给了孔子一些启示。孔子出生于鲁国,也是神的有意安排,因为鲁国是周公旦的儿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是对周朝的文物典籍保存最完好的国家,这是孔子能学习到最多“周礼”的地方,即使如此,也是不完整的,“礼”是神有意传授给人的,可不是人凭空想象出来的。孔子梦到周公,是周公通过这种方式在传授点悟孔子,完善孔子的思想,给后人留下应该留下的理论。

孔子一生弘道崇德,倡导以道德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鼓励人修身、知人、知天、成圣。

“道”是指天道,“德”是人德,即人的行为标准,人的德是建立在天道法则的基础之上的,人要遵循“道”。 孔子认为行“圣人之道”者,要“敬天知命”,才能达到与天地相通、天人合一的境界。

儒家文化其实也是一种修炼文化,到高层归属为道家,按照儒家思想去做人,就是虽没明确的去修道,但已在道中了。

本文只是当前修炼状态中的个人认识,层次有限。不当之处,敬请同修慈悲指正。合十!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