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名著中的潜移默化 —— 拜伦与他的长诗《唐璜》

大陆大法弟子


【正见网2024年03月01日】

帮小孩清理书籍的时候看到一本《拜伦诗选》,是小孩自己买的,不是很了解这个人及他的作品,就上网查了一下。

拜伦全名乔治·戈登·拜伦,是英国19世纪初期的诗人。他的父亲杰克从美国的战争中回到伦敦,就勾引了一个有钱的宫廷大臣年轻并富有的妻子,两人私奔到法国,生下一个女儿,取名叫奥古斯都·拜伦,但在年轻妻子生下女儿后不久就去世了,孩子由外祖母抚养。

在妻子去世后没一年的时间,杰克又娶了苏格兰的一个富有人家的女儿凯瑟琳·戈登,这个女子就是拜伦的母亲。拜伦3岁的时候,杰克在败光了妻子凯瑟琳·戈登的财产后,因负债累累自杀身亡,拜伦被母亲独自艰难抚养。

10岁时拜伦继承了伯祖父的男爵之位及财产,经济条件得到改善。1809年3月,拜伦作为世袭贵族进入了贵族学院,在大学里,他不怎么读书,而是喜欢骑马、游泳和射箭,还有拳击,还在乡下找了个情人,让情人打扮成男装和他一起穿街过巷。他结交纨绔子弟,因挥霍无度,本来家境富裕的他竟然需要靠着借贷度日。

从剑桥毕业后的拜伦,想去东方旅游,但由于在剑桥的挥霍无度,此时的拜伦已经欠下一万多镑的巨额债务。剑桥的大学同学戴维斯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之后拜伦跟朋友霍布豪斯一起出游了一些国家,回国后出版了《恰尔德·哈罗德游记》而名扬伦敦。

拜伦短短36年的一生,放浪形骸,情人无数,可谓是万花丛中过,片片都沾身。先天跛脚但容颜美丽的他处处留情,成名后行为愈加放荡,胆大妄为到跟英国首相的妻子墨尔本夫人和儿媳卡罗琳同时有染,首相得知妻子和儿媳都和拜伦有不正当的关系后,气得发疯。

我们现在看的欧美剧中关于情人的讲述,可能会认为那是当时社会上的一种普遍现象,甚至是那时的时尚,但据我看过的一些文学作品表明,实际上,那并不被当时人们的道德允许,也不敢公然示人。比如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和《战争与和平》中,都有这样的表达。当然,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在中国大陆很多时候是被反义解读的,与作者本人想要表达的意图截然相反,这是一些人的刻意而为的对国人道德的败坏引领,对于没有看过作品本身的人们很容易被误导。

成名后的拜伦成功的勾引了最初对他态度冷谈的首相儿媳卡罗琳后,不但逼卡罗琳说她爱他比丈夫更多,还要她跟自己私奔。喜新厌旧的拜伦很快的厌烦了卡罗琳,去寻欢于其他的女人们,而卡罗琳却动了真情,对拜伦死缠烂打,无所不用其极。为了摆脱卡罗琳丧失理智的疯狂纠缠并挽回已经受损的名声,拜伦向卡罗琳有钱的表妹安娜贝拉展开强烈追求并最终结为夫妇,虽然他对此女毫无爱意。一年以后,安娜贝拉在获悉了拜伦与他同父异母的姐姐奥古斯都·拜伦的乱伦行径后,终于不再隐忍,冷静的与这个平日里对她极尽恶毒讥讽侮辱之词的伪君子分手。随后拜伦便身败名裂,因为之前他与其同父异母的姐姐乱伦的事情被揭了出来——他自己在给墨尔本夫人的信中也承认了这件事——被街头巷尾的传遍。尽管他的朋友霍布豪斯用尽全力妄图为他洗白也无济于事。

拜伦终因他没有底限的无德行径而彻底的声名狼藉,无论是在去上议院的路上,还是走在大街上,都会有一些孩童直接朝他吐口水,那个曾经为拜伦而疯狂的贵族社交圈,此时看到拜伦,都选择直接离开。他遭到整个社会的唾弃。为了躲避这一切,他开始频繁地跑往国外。

他最后去了希腊,参与支持抵抗奥斯曼人的战争,最终因淋雨生病而死在了希腊。有人说他参与支持抵抗奥斯曼人的战争是为了正义,但基于我所查询到的另一些资料表明,他是为了挽回一点名声的故作惊人之举。

拜伦一如莫扎特歌剧《唐璜》中的唐璜,有着俊美的容颜, 却厚颜无耻,冷酷狡诈,到处寻花问柳,窃玉偷香。他利用自己的魅力欺骗了众多的女性,众多的有夫之妇,然后无一不是始乱终弃,没有一丝的愧疚与悔意。拜伦客死他乡,而莫扎特歌剧《唐璜》中的唐璜最终被鬼魂拉进了地狱。

拜伦的确擅长文字,他的确写了一些优美的词句,但实际上,那些文字更多的是对天地人心的败坏,众所周知的长诗《唐璜》更是这样一部作品。此诗篇中的唐璜在少年时代便与有夫之妇勾搭成奸,最终被情妇的丈夫捉奸在床,不得已离开了家乡。在一个小岛上与海盗头子的女儿相爱,又因自己无礼放肆的行为被海盗头子卖身为奴。成为王后的奴隶后与王后及众多的宫中女仆苟合……一个厚颜无耻的家伙被拜伦用美好的诗句描述,合理化了唐璜所有的卑劣,同时又极力丑化那些受害者们:那位一心想将唐璜教育成为正人君子的母亲,那位被人勾引了妻子的丈夫,那个小岛上的海盗头子……而唐璜却被描述成一位善良正直的英雄。

拜伦作品《唐璜》中唐璜的一生,就如拜伦自己一生的写照。拜伦用了西班牙传说中那个恶徒唐璜的名字,写了长诗《唐璜》,实际上即是洗白唐璜,也是洗白自己,更是公然的合理化败坏的淫荡,从而引人向恶。莫扎特的歌剧《唐璜》是惩罚罪恶,而拜伦的《唐璜》为罪恶歌功颂德。他被同时代的人称之为“恶魔诗人”,算是“当之无愧”的名符其实。

有人说拜伦有反抗精神,的确在拜伦的诗作中有不少这样的反抗作品,但我们有一点需要明确,就是反抗本身并不能代表正义。如果反抗的是人类道德中的正义、和平、善良、忠贞,那这种反抗无疑是魔鬼的行径。为什么《简爱》中的简爱虽无美貌却依旧那么被人喜爱?爱,但不管怎样也不违背道德,爱,就算对方失去财富、健康、曾经的美好容颜,依旧不离不弃,这样美好道德的女子谁能不喜爱?拜伦想要的是对人始乱终弃沦丧道德的自由,很多时候,他唾骂的是那些不给他这种自由的人们,并对他们极尽诽谤、丑化之能。

李洪志师父在《大法洪传二十五周年纽约法会讲法》中讲到:“常人的社会道德就是这样被拉下去的,潜移默化。它不会说'我就是魔,我就非得让人类滑下来',它不会说的。它潜移默化的引导你,用各种不正的东西,你看不出来;表现在艺术上,表现在行为上,表现在各种产品上,表现在所有的一切吸引你的方方面面的东西上,把你拽下去,刺激你的瘾好中把你拽下去。一旦负面因素占领了人的意识与社会形态的时候,人类就很难再救了,因为人的理智被负面因素控制着,做事时他自己分不清那是不是自己的思维。”
 
李洪志师父在《二零一八年华盛顿DC讲法》:“人们被共产邪党意识灌输之后分不清好坏,一股脑的把西方社会里边那些魔鬼转生带领着干的那些事全拿去了,全社会的干,基本上就是这么一个情况。”“看上去社会很繁荣,五花八门,都是在勾引人心、败坏人类,你不被吸引都不行。”“其实在西方社会也不简单。那些个破坏人类的魔鬼手段是从文化中干的,是从另一个角度上在起作用的。放大的自由观念,放大的那种个人自我为中心的思想,那种所谓的……,不想多说了,现在鼓吹的东西太多了。就说它是从另一角度上破坏传统文化的,再加上现代意识的带动,所以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很乱的人类社会。”

拜伦被美化为英雄,而他的作品被奉为经典,无疑是对人类的深深毒害。这样的“经典”绝对的为数众多。如果有时间有机会,可能日后会整理一些这方面的东西出来,作为一点抛砖引玉的以正视听吧。

我读书不多,把看到的这一点写出来,希望世人能够免受其害,守住心中人性的善良,并凭此走过败世中的种种魔难。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大陆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