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屈原与《离骚》(3):香草美人的比德之美

童欣


【正见网2024年06月15日】

第十二集、香草美人的比德之美

其实屈原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大,一个是他精神的感召力量;第二个就是艺术上,也就是在美上,他给中国人留下了很大的财富。

其中在艺术上留下了一个就叫“香草美人”,比德的传统。那么他在说美人的时候基本在说国君。所以他说什么,“我害怕美人啊,您头上也添上丝丝霜鬓!”,大家看屈原,他在看到时间飞速旋转的时候,太阳、月亮互相交迭,新春金秋互相交替,当他看到这些的时候,他所想的是说国君楚王啊,时间有限。大家看楚怀王吃喝玩乐,多么短暂,最后客死他乡。所以聖贤担心的是“您的头上添上丝丝霜鬓”,追悔莫及,悔之晚矣。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为什么!为什么你不任用风华正茂的贤者,废弃污七八糟的小人?”大家想想,国君在吃喝玩乐,跟贤臣一块,贤臣要求他正,他不舒服。感觉不舒服,但是那是他能够长久的东西。跟那些小人吃喝玩乐,那是舒服,那是享受,但是那些靠不住。所以屈原担心的是这个,这叫忧君,替国君担忧。

其实他替国君担忧,他更是替老百姓担忧,一个目光短浅、吃喝玩乐的国君,老百姓能好得了吗?一个重用贤臣的国君国家就治理了,老百姓就能安居乐业、幸福安康了。其实您看屈原想的,并没有想自己,说时间流逝了,我老了,他并不是这样,他在替国君着想,替老百姓担忧。

我们为什么说《离骚》不是牢骚,下面那句话很能说清,“为什么,为什么你不改变已经过时的法度?驾着龙马,飞快地向前猛奔!”其实楚怀王开始有大志的,因为他可以统一天下,王天下,被推为合纵长,你想想,被推为合纵长那需要得到各国的拥戴,不是这个道理吗?

唐太宗被各少数民族公推为天可汗,大家都承认他。楚怀王这个合纵长,六国都承认,愿意接受你的领导,多好的时机?如果他任用屈原,那真的是王天下,楚国就会强大起来,那个世界也就太平了。所以“为什么你不改变已经过时的法度,驾着龙马”,你看他用的词“龙马”,这都是天上飞的神奇、美好的东西。“飞快地向前猛奔”,时间不等人啊!

大家想想屈原的这些诗多美啊,多么富有阳刚之气,那么富有神采。有人以为古人搞文的人很柔,只是“温良恭俭让”什么的,其实不是那样的。孔子很高大,挎着宝剑,很美好的。现代人这个感觉是不对的,古代有知识的男人很有正气,诗圣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忧国忧民,正大光明。屈原也是这样的,他忧国忧民那种状态,那种阳刚之气,那种坚守,那种勇猛,都从《离骚》的豪放诗句中自然流露出来,无比美好。

第十三集、我给你充当向导 沿着康庄大道走向幸福与光明

“为什么?为什么你不改变已经过时的法度,驾着龙马,飞快地向前猛奔!”

楚怀王的这种状态,那看看我们今天有没有呢?我们在给大家讲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讲聖贤的时候,是不是有时候听的人并不多,还有的人听着听着就走了,有的你跟他说道理,他说对,他还摇头摆脑的,还是多来钱好,这不是跟昏君楚怀王一样吗?历史就摆在那儿。屈原希望国君改变,我们也在秉承这些聖贤的精神,希望那些国君还有您都能明白,珍惜时间,勇猛向前。

说屈原不是牢骚,大家看他后面这一句:“来!我给你充当向导。沿着康庄大道走向幸福与光明。”您看屈原他这是发牢骚吗?他非常的肯定,“来!我给你充当向导。沿着康庄大道走向幸福与光明。”楚怀王最终没有听屈原的,就被人家囚禁起来,做了亡国奴了,一个国君到另一个国被人家囚禁起来,什么滋味?那不是自己找的吗?那不就是黑暗吗?

我们讲中秋节的时候,强调是光明和黑暗,什么叫黑暗?有的黑暗是自然状态,像楚怀王这种黑暗那不是自己找的吗?不是自己选择的吗?原来没看过《离骚》的时候,也就是人家怎么说就怎么认为,以为是屈原个人失意的时候发牢骚,其实是不理解聖贤的小人说法、现代说法,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为什么!为什么你不改变已经过时的法度,驾着龙马,飞快地向前猛奔!来!我给你充当向导,沿着康庄大道走向幸福与光明。”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芷;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后面接着写到:“忆往昔,我三代先王的德行是那么完美精纯,一丛丛芳草鲜花簇拥着他们。”这都是一种比喻,大家看芳草、鲜花,他用芳草、鲜花比喻的是什么呢?就是那些贤臣,周文王、周武王、商汤周围的人都是贤臣,“三代先王的德行是那么完美精纯”,三王,就是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夏商周三代贤明的君王,“德行是那么完全精美精纯”,“一丛丛芳草鲜花簇拥着他们”,多美好啊!

“那时节啊,花椒与桂树层层相间,哪里只是蕙草与白芷散发芳芬?哦!唐尧和虞舜是多么正大光明,他们遵循着正道,向着光明迈進。”五帝的最后两位,是唐尧和虞舜,“多么正大光明”。屈原的每一个词汇都是正大光明的。“唐尧和虞舜是多么正大光明,他们遵循着正道,向着光明迈進。”

这是他在给大家讲历史,历史摆在那儿呢。由三王讲到尧舜二帝,他在往回推,向着光明迈進。

第十四集、走捷径抄小路 使自己走向困境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对比一下,屈原又说反面的,“夏桀和商纣是多么狂乱啊,只想走捷径,抄小路,结果使自己走向困境。”当他说到三王,说到尧舜的时候又说到夏桀和商纣,他要用历史来唤醒楚王和当政者。“夏桀和商纣是多么狂乱啊,只想走捷径,抄小路。”有人就是经常想抄小道、走近道,楚怀王,一下白给六百里,多好啊!只有楚国跟齐国断交,就可以得到六百里的土地了。秦国是强国,凭什么给你六百里地,哪有这种好事,这不就是那种利欲熏心吗?

有个隐身草的故事,拿一片普通的树叶当仙草,傻子骗自己啊,看得见吗?看不见。凭什么一个强国给你六百里的地,你打败了人家给你地,一个强国凭什么给你地,怎么愚蠢到那种程度,想着那地的时候完全忘了别的,没有理智了,轻易跟齐国断交了,跟秦国联盟了。失信,就失去信誉了,人家还能再相信你吗?再联合的时候人家怎么相信你。这不是走捷径、抄小路吗?

楚怀王用屈原这种光明正大的聖贤,人家都已经推举他为合纵长,如果他德行更高大,不是就像三王和尧舜一样,会得到天下共主的地位吗?做天下之主,还是亡国之囚,一念之间啊!做为聖贤,屈原他不仅在跟楚怀王说,他也在跟后世的那些君王说,他也在和今天的我们,这些能听到他说话的人在说,就是希望人明明白白、别糊里糊涂,楚怀王短视、贪小利、图享受的结果是自己的恶果,不是屈原的恶果。所以我们说屈原不存在悲剧,跟大家想的不一样,屈原没有悲剧,那只是国君的悲剧,国家的悲剧,楚国的悲剧,楚国老百姓的悲剧。

屈原写《离骚》的时候,楚怀王还有权利、有机会的,其实他可能看了《离骚》以后,又启用了他。这时候楚怀王还有机会、有希望,但到后来就越来越没有机会了,刚才说时间飞逝,机会稍纵即逝。“那些党人”,这里他用的党人,就是一小撮的人,过去古代叫朋比为奸、结党营私。“那些党人是这样苟且偷安”,不知道那强秦,已经在摩拳擦掌,磨刀霍霍,那些楚国贵族就知道在那儿享受。

张仪为什么能在楚国说了算,就是带着贿赂收买了那些奸臣了。因此张仪骗完楚国,他还敢又去了一趟,你说他胆子有多大,还全身而退,为什么?那不就是他知道楚王糊涂,知道那些小人见利忘义。“那些党人是这样苟且偷安”。

大家想想,什么叫偷安?今天有的人也是一样,那点安、那点舒服不像偷来的一样吗?偷来的东西能长得了吗?所以“那些党人是这样苟且偷安”,也就是张仪是带着礼物去的,贿赂楚王身边的那些人,可这些礼物有什么用,不是在给秦国存着吗?

第十五集、唇亡齿寒 假途灭虢的故事

历史上有一个唇亡齿寒的故事,假途灭虢(guó),人家给你送礼,宝马、钱,最后怎么样?国家都灭亡了,那个东西还是你的吗?什么叫苟且偷安?什么叫见利忘义?什么叫鼠目寸光?聖贤看了叫忧心如焚,焚字是什么意思?屈原的每句话是不是都这样。看到楚王要被别的国抓起来,那样倒霉、陷入困境,是不是他着急,他替楚王着想,他像烧了自己心一样心疼着急,而那些人呢?偷安,看不到巨危来临,还在那儿享受呢。

为什么人没有思考力、判断力呢?不就是利益摆在那儿吗?《离骚》我们只读了前三段,就从这些内容完全可以看出屈原是聖贤,为什么李白、杜甫都特别尊崇他呢?他们的心真的是通在一起的,也希望我们大家的心也能和聖贤真的沟通起来。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那些党人是这样苟且偷安,他们一步步走向死胡同而不思反省。难道我担心自己会遭受灾祸?不,我担心的是楚国的车轮将要覆倾!”这不是非常明确吗?这是《离骚》的第三段,今天有多少中国人看过?我问过很多人,屈原为什么投江而死?都说不知道,人根本也不读原著,他这里面不是说的很清楚吗?“难道我担心自己会遭受灾祸?不,我担心的是楚国的车轮将要覆倾!”

这是《离骚》的第三段,大家想想这是牢骚吗?我也是前几年才读的,几十年了也没读过,就听人随便说呗,谁知道屈原为什么自杀?人也没想了解,今天人感觉得跟楚怀王一样,谁有工夫听这些。那人现在顾不得这个,我有功夫多挣点钱,我听这有什么用,看不到那种危险。所以你看这里面,屈原不是担心自己会遭受灾祸,而是担心楚国覆倾的时候,多少百姓陷于巨难之中。就说“介子推割肉”,他是主动的,他是大善,可那仗打起来是割肉吗?一剑下来胳膊就废了,一刀下来腿就断了,那会儿就是被动的了,真刀真枪拼起命来,还有什么可说的。

“急匆匆,我为王朝的复兴前后奔波,希望跟上前代明王的脚印。”这是第四段第一句,“想过去,你与我披肝沥胆,定下约言,可后来,你却另作打算,不记前情。我和你分别并不感到难堪,伤心的是你的为人太不守信!”楚王当时做合纵长的时候,重用屈原真的也想复兴楚国,真的想取得一些大的功绩。但是后来听信谗言了,没有用屈原。所以屈原并不在乎官位,是说你楚王失信天下以后,你再与那六国结盟,谁还会相信你哪!

大家都知道“狼来了”的故事,狼来了,狼来了,小孩骗人觉得很好玩,最后真有危险也没人管了。没有信誉的楚王不是也一样吗?自己最后陷于困境没人来帮了。

第十六集、屈原的忠诚显出了那些人的不忠诚

“我曾经栽培了大片的春兰,又种下了秋蕙百来亩地面。我还分块种植了芍药与揭车,将马蹄香与白芷套种其间。我真希望它们能够绿叶成荫、枝干参天,到时候就可以收获藏敛。即使花儿谢了,那又有什么悲伤,最痛心的是,众多的香草已经发生了质变。”

这说的什么意思,屈原在当政的时候也提拔了很多年轻人或者是有些德的人。但是他提拔的这些人随着他的不在,对真理的坚定性,对正义的坚持,都是不够的,就随着那些奸佞小人在堕落,所以他说香草在变质。在他当政的时候肯定提拔了很多贤德的人,但是那些人都随着环境的恶劣、别人的坏而在变坏,所以他说的是这个。他是希望绿荫参天的,那些人也发挥正面作用,他也在唤醒着这些人。

当然这后面也写到嫉妒与诬陷,因为他太忠诚了,就像一个妻子有的时候太忠诚了,人家别人都说她献媚、谄媚,“你是不是讨好人家?你干嘛穿那么漂亮,你干嘛弄那么漂亮,你干嘛把眉毛描的那么好?”那你说一个人追求美有什么错呢?

屈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穿的非常的美,都是鲜花,他把自己也打扮的非常漂亮,他这种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纯洁,对比别人的肮脏,他觉得人,一个生命就应该那样。但是正因为此,那些穿着破烂衣服的人,那些内心肮脏的人,因为他的忠诚显出了那些人的不忠诚,所以那些人就使谗言,就是他后面写的这个。“你看她一定有图谋,她怎么把那个眉毛画的那么好看,那不是勾引国君吗?”屈原是忠诚的、忠贞的,这就是他后来被逐、被流放的原因。

这是《离骚》的前面一部分,因为很长不多说了,咱们就讲《离骚》倒数第二段,“趁着这佩饰还闪耀着璀璨的光辉,我要去天地四方再一一观光。灵氛已告知我卜占吉祥,选定好日子我将再出走四方。我折下琼枝作为珍肴啊,又舂好玉屑作为干粮。”大家听听他吃的是什么?琼枝玉屑。古人说“凤凰非梧桐不栖,非清泉不饮”,不像猫头鹰似的,见一块烂肉就抢、就吃。

我们看庄子说的那些,也都和屈原是相通的。那儿有一块烂肉,那些人不但去抢,还怕凤凰去抢一块烂肉,对于什么封地,对于官位,其实像屈原、庄子这样的人,他们把这些当作一块烂肉,根本就不觉得好。可是那些猫头鹰呢,却觉得赶紧得吃了,这要是来一只大鸟,这块肉一口就吃了。

实际上人家凤凰是非梧桐不栖的。你看屈原要巡游四方的时候,他吃的是玉屑和琼枝,“我折下琼枝作为珍肴啊,又舂(chōng)好玉屑作为干粮。”你们以为那些封地,你们以为当个什么高官,是他的追求吗?差之千里,猫头鹰怎么能理解凤凰呢?

(待续)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历史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