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6年12月06日】
*正见网2006年11月15日审阅“顺天意”:
此诗中的一些提法还值得商榷。第二句“人祸连连袭四乡”,其中“四乡”一词并非特殊名词,因此其内涵就很难确定,而其构成方法则很容易被误解为有特殊内涵的特殊名词。進一步来说,这一句只是为了第一句“天灾频频降八方”而设的对偶句,本身并没有具体的内涵。第三句“三退大潮解共体”中“解共体”把“解体”一词分裂开来后,就没有“解体”的内涵了。第五句“神目如电布法网”,作者没有注意到形象思维层次上的矛盾。第七句“大象无形灭魍魉 ”有类似问题:“大象无形”是有层次区别的,在一个层次觉得无形的,在更高层次就是有形的,而且强调“无形”在这里没有任何积极意义:把本来有形象而具体的对象变成没有形象、带抽象意义的对象了。
*正见网2006年11月16日登载“众生觉醒”:
来稿本为元曲,因不全合曲牌,因此去掉曲牌作为诗登载。其中不合曲牌平仄要求的字比较多,还有不合句读的两句:“日暖风和白云生,山青水绿百花红”。这样写是4-3读法,也就是诗句的读法,而曲牌要求这里是3-4读法。如果作者不明白句读的基本概念,请参阅正见网上“诗词常识”里面的“句读”部份。修改了几个字,作者不妨稍作推敲,或许能在炼字方面有些收获。
*正见网2006年11月17日登载“重阳心事”:
原稿是“诗二首”,只登载了其中第一首。第二首本来没有什么问题,但最后一句“冯京原本非马凉”明显的为读者的理解造成了障碍。这个问题值得所有诗歌投稿者注意:我们发表诗歌的目地就是同读者交流,让读者分享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观点。因此时刻要考虑到,尽可能让更多的读者能理解自己。一切障碍读者理解的词句都应该尽可能避免。
*正见网2006年11月21日审阅“暖秋”:
原作:“杨柳无心发嫩枝, 错将秋日作春时。 一朝寒戾风霜至, 树败枝亡悔已迟”。作者小注说“今思世人皆惑于红朝末世之表,如杨柳而不知寒冬将至矣!借喻之”。原诗通顺流利,但比喻的运用上有失考虑:使得“树败枝亡”的“风霜”不好摆放,因为秋天一般都有风霜,但冬天的风霜肯定更凛冽,冬天又有何喻义,就很难说。再说,“树败枝亡”也不一定都是“秋寒”而致,节气到了,自然该“收藏”了。再進一步,代表邪恶的“秋日”“风霜”本身却不灭亡,也与现实脱节了。
*正见网2006年11月21日审阅“冬之序曲”:
原作为四个诗节、每节四句的六言诗。后面八句没有问题,前面八句值得商榷:“冽冽疾风劲扫/ 潇潇清雨荡涤/ 纷纷枯枝败叶/ 哀哀终化成泥// 暮秋扮春假媚/ 难挡时序更移/ 冬令挥旗漫卷/ 天地喜换新衣”。说“疾风劲扫”,秋冬皆宜;说“清雨荡涤”则秋冬皆不妥贴。秋雨缠绵,冬雨更少,实难“荡涤”。另外,“劲扫”“荡涤”是褒的口气,但下一节里“暮秋扮春假媚”则明显的是贬的口气,褒贬不一。而且作者進一步称赞起“冬”来,说“天地喜换新衣”,这与冬天万物收藏的自然现象显然不相吻合,也与一般人对冬的感觉不相契合。
*正见网2006年11月24日登载“天外天─定中所见抒怀(十六):神女”:
原稿为作者学习元曲的习作。作者并将所有字句推敲的过程都随稿寄来了,这就为审稿同修审阅和修改来稿带来很大的方便,因为这等于告诉了审稿人自己整个的构思过程。原稿第一句“紫雕窗外彩云间”,作者说“第一句的‘彩’字是用它的仄声,不能用‘白’,最初的草稿中用的是白,被我改掉了”。这是因为作者把“白”字按普通话当作平声字了。其实“白”字从来就是仄声字,我们不是说以“词韵简编”为标准吗?因此第一句还给作者改回去“紫雕窗外白云间”。第二句原为“绮袖罗裙艳”,与第三句描写衣裳的句子重复了,而且指明“绮、罗”便是人间的东西了,也与第三句矛盾了。因此改作“笑语欢声甜”:未见人面,先闻笑声,真是先声夺人。视觉美之外增加了声音的美。第三句“七色霓霞巧裁剪”,改为“七色霓裳巧裁剪”,一字改动,满足了仙女总穿“霓裳”的常识,而且“霓裳”本为云霓做成,“霞”字就多余了。第四句用了“高盘云髻桃花面”,以“云髻”这个常用词代替了作者原来的冷僻字。第五句“玉手花蓝”比作者另一选择“手擎花蓝”更好,因为增加了对手的形象描述。第六句“飘飘长练”,比作者提供的“飘带如练”、“飘飞彩练”更恰当:本来是“练”不应说“如”,“练”通常为白色,不宜加彩。第七句“个个舞翩跹”,比“依次舞翩跹”更合理,也更美:“依次”要一个一个的表演,场面就小;“个个”就没有限制,单舞、齐舞都行,满天飞舞,让人目不暇接。最后的定稿比较令人满意,主要是作者积极探讨、虚心学习的态度和作法所带来的直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