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6年12月13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原文】
华歆(1)、王朗(2)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3),歆辄(4)难之(5)。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6)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7),正为此耳;既已纳(8)其自托(9),宁(10)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11)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出自《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注释】
(1) 华歆(音化新):字子鱼,三国魏平原高唐(今山东省禹城县西南)人。东汉末担任尚书令之官职,魏明帝时任太尉。
(2) 王朗:本名严,字景兴,三国魏郯(今山东省郯城县)人。东汉末被举为孝廉,曾任太守;魏明帝时任司徒官职。
(3) 依附:此处指搭乘华歆与王朗所共同乘坐的船。
(4) 辄:马上。
(5) 难之:感到很为难。
(6) 舍:舍弃。
(7) 疑:迟疑,无法决定。
(8)纳:接受。
(9) 自托:托身。
(10) 宁:怎么能。
(11) 拯:拯救。
【语译】
华歆与王朗一起坐船逃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一起逃,华歆感到很为难。王朗说:“幸好船上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贼兵追上来了,王朗想舍弃所带的那个人。华歆说:“当时我感到迟疑而未做决定,就是怕发生现在这个情况;既然已经接受他的托身请求,怎么可以在危急时抛弃他呢?”于是还是象当初那样带着他一起逃难。世人就以这件事情来判定华歆与王朗的好坏。
【研析】
在紧急危难中,是否愿意帮助别人,且帮忙到底,在本故事中,华歆与王朗两人采取了迥然不同的处理方式。在别人求助的第一个时间点上,王朗虽然马上展现了乐于助人的态度,但后来却在贼兵来到时,为顾及自己的性命,违背诺言,想要抛弃别人。而华歆,虽然在别人求助的当时,思虑较周密,已想到未来可能会面临的问题,故稍有迟疑不敢骤然答应,但,在答应别人一起乘船逃难后,他就遵守诺言,不离不弃。所谓患难见真情,唯有在苦难中,才能试验出人的真心。
在现在的社会中,有些人将仁义道德挂在嘴上,但往往在基于现实的考量后,因受不了利益的诱惑,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反观有些人,平日虽默默无闻,但能始终如一的坚持与实践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不受环境或利害关系人的利诱威胁,后者,才是我们效法与学习的对象。
【延伸思考】
1、在你所认识的人中,有没有象华歆或王朗这类型的人,请试举值得我们效法或引以为戒的具体案例。
2、有哪些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故事中的华歆及王朗这类型的行为。如:“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食言而肥”等。
【参考书目】
1、《新译世说新语》 (三民书局,1996年)
2、《【解读经典】世说新语》(中华书局,2004年)
3、《世说新语》(新潮社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