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7年03月03日】
【金元时期】
金元这个时代,出了许多有名的大医学家。
张元素、刘完素、张从正、窦汉卿、成无己、李杲、罗知悌、朱震亨、王好古、朱肯堂、罗天益,都是业医者所耳熟能详的医学家。
其中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更被称之为“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被称为寒凉派,治病以降心火益肾水为主;张从正被称为攻下派,最拿手的是使用汗下吐治病;李杲被称作脾土派,喜用补中升气之方治病,创外伤内感之辨惑法;朱震亨被叫作滋阴派,认为人的气“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方常以凉润滋阴。
虽然,张从正师承刘完素,但他们的医学理论却不同,用药法则也不同。师承关系上,更妙的是,朱震亨向罗知悌习医,而罗知悌受业于刘完素,且旁通李杲、张从正等之所长,但使用的方剂与医学理论又不相同;每个人自成一家,都有一套医学的理论,那么哪种医学理论才是对的?又究竟为什么这样不同呢?还蛮有探究的必要。
古时候的超常医生,他们的医学本事究竟是努力学习而得?是修心性而得神助?最令人感到神奇的是,金元许多名医都有些神奇故事。难道他们的医术、知识、智慧,真的是由神人所给?
张元素和刘完素学到超常的医学能力,几乎完全相似。
张元素,字洁古,当官却犯了庙讳;丢了官,只好回家,学医。有一天夜里梦到有人用大斧长凿对着他“凿心开窍,纳书数卷于其中”,从此洞彻医术。刘完素有神人来开启智慧,曾经有个陈先生,让他喝酒,大醉后,醒来就发现洞达医术,像是有人传授了的。
另外,《嘉莲燕语》中还有个李杲祖父的故事:李杲的祖父年轻时,家穷,夜坐读书,有一女子从室西的地中出来,与杲的祖父坐谈甚美。一会儿,渐渐以身亲近杲的祖父,杲祖却屹然不动。女子要离去时,杲祖问:你是什么神?还是什么鬼?女子取笔在几上写道:“许身愧比双南”,就又回到地下去了。后来阅读子美的诗,才悟到那是有金子的意思。在女子遁去之处挖掘,得金一笥,笥上压着一块石头,石面上刻的字写着说:“金一笥畀李氏,孙以医名后世”。预言家中的孙辈将会有个好医生出世。可为什么神人会来传授知识与开启智慧,或作预言呢?
金元的名医和金元四大家
选读一些金元之时的大医学家的故事,以及金元医学四大家的事迹。
张元素
《金史・本传》:“张元素,字洁古,易州人。八岁试童子举,二十七试经义進士,犯庙讳下第,乃去学医,无所知名。夜梦有人用大斧长凿,凿心开窍,纳书数卷于其中,自是洞彻其术。”又,“河间刘完素病伤寒八日,头痛脉紧,呕逆不食,不知所为。元素往候,完素面壁不顾。元素曰:何见待之卑如此哉!既为诊脉,谓之曰:脉病云云。曰:然。初服某药用某味乎?曰:然。元素曰:子误矣!某味性寒下降,走太阴,阳亡汗不能出。今脉如此,当服某药则效矣。完素大服,如其言遂愈。元素自此显名。”
张元素治病,不用古方,自说这个原因是:五运六气不一样了,古今也不一样了,用古方治新病,也已经不相同了。于是自成一家之法。
张元素很明白“药性气味阴阳厚薄升沉”的最精微之理,著《珍珠囊》引经佐使,指导弟子学习用药的方法。李时珍称他是“《灵》、《素》而后一人”,李杲从元素而师事之,尽得他的学识。元素的儿子张璧亦得父之医业,当时也很有名,号云歧子,著作有《脉诀》行世。
刘完素
金元四大家之一,和张元素同时,曾经有病却不能治好,经元素开药发汗而治愈,从此张元素也有名了。这个故事对吾人的启发是,就算是很有能力的人,也有不能办到的事情。
《金史・本传》:“刘完素,字守真,河间人。尝遇异人陈先生,以酒饮守真,大醉,及寤,洞达医术,若有授之者。”和张元素在梦里获得医术的真传,颇为类似。撰著《运气要旨论》、《精要宣明论》,但怕庸医可能会有妄说,于是又著作《素问元机原病式》,特举二百八十八字,注解就达二万余言。刘完素喜好使用凉剂,都以“降心火、益肾水”为主,自号通元处士。
张从正
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使用“汗、吐、下”三法之高手。《金史・本传》:“张从正,字子和,睢州考城人。精于医,贯穿《素》、《难》之学,其法宗刘守真,用药多寒凉,然起疾救死多取效。古医书有汗下吐法,亦有不当汗者汗之则死,不当下者下之则死,不当吐者吐之则死,各有经络脉理,世传黄帝歧伯所为书也。从正用之最精,号张子和汗下吐。”许多的“妄庸浅术”医生,学习他的处方,却不知察脉探究病之原,往往用之就害人。著撰有六门二法之目,医家可以参考。平日闻见及尝试有效的处方和理论,辑成一书,名曰《儒门事亲》。
窦汉卿
现今习医者所读的《标幽赋》,是颇脍炙人口的一个针灸歌赋。古时的医家,喜用诗词歌赋写医药与针灸,这样自己可以随时记忆,而且也教弟子学习有所本。《标幽赋》就是很有帮助的一个赋,从辽金时代流传至今。
窦汉卿的针灸,可以起死回生,同扁鹊治虢国太子有点相像了。《古今医统》云:“窦汉卿为金太师,善医,妙于针。有死去经日者,若胸前稍温,针之立起。著有《针经指南》、《标幽赋》,诚为古今之轨范。”
成无己
成无己,是一位儒医,算是第一个有见地的注述《伤寒论》者,可谓了解仲景《伤寒》理论的人。《古今医统》云:“成无己,世习儒医,无己尤该博留书,有敏质,?述仲景伤寒,辨析表里虚实,极其旨趣,著有《伤寒论明理论》凡数十卷行世。”
李杲
李杲从小就喜好医药之学,拜当时燕赵地区有名的医生张元素为师,几年间尽得他的真传。张元素的《珍珠囊》对于药性、气味、阴阳、厚薄、升沉的最精微之理都包括了,引经佐使都很详细的述说,现在看不到这部书籍,可在李杲的书籍中可以见到一些遗迹。李杲有《脾胃论》、《兰室秘藏》等书的著作,发明的药方有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等,尽以升气补中为基础。另外又有《内伤外感辨惑》,说尽了辨别证状的方法。《元史・本传》云:其学于伤寒、痈疽、眼目病为尤长。
《嘉莲燕语》中记载李杲祖父读书时,一女子来亲近自己,却能见色不起意。当她要离去时,杲?问:你是神?是鬼?女子取笔在几上写:“许身愧比双南”,就走了。后读杜甫的诗中有“许身愧比双南金”句,才悟到是讲的“隐语”,是有金子的意思。在女子遁去处挖掘,得金一笥,笥上压着一块石头,石面上刻的字写着说:“金一笥畀李氏,孙以医名后世”。预言孙辈将会有个好医生出世。
葛应雷
葛应雷的祖父和父亲都攻医术,本来学习举子业,可宋亡了后,就将自家所藏的医书精细的探研,用方都和当时的其他医生不同。当时的浙西提刑李判官也是中州名医,父病自己诊治,又向应雷询问,没想到应雷的言论震撼了李判官父子,将藏书拿出讨论,才知原来刘完素和张洁古的书在这里可有用了,自此,张刘之学才在江南立了足。
应雷的书斋所挂的匾额,上面写的是“恒”,他的意思是,“医不可无恒”。又,应雷很了解古时的《内经》学术,著《医学会同》二十卷,用以推五运六气之标本,察阴阳升降左右等,以定五脏六腑之虚实,合经络气血之注,而知疾病之候,死生之期。
应雷的弟弟葛应泽,也是一位名医,医室的匾额写的是“复生堂”,他的座右铭:“济世之道莫大乎医,去疼之功莫先乎药。”
罗知悌
金元四大家中的一位朱震亨,人称丹溪先生,曾经拜于罗知悌门下。
震亨欲拜师于罗知悌,可知悌是个名医,不欲与人接触,三年不见震亨。没想到,后来见了丹溪先生,却又非常高兴,将自己所知全数授与,丹溪有“阳常有于,阴常不足”之说,擅长于用滋阴凉润之剂。
《古今医统》记载:“罗知悌,字敬夫,世称太无先生,精于医术,得金刘完素之传,旁通张从正、李杲二家之书”;缺点是有异见,就喜好静僻,厌与人接触。“惟丹溪为得意弟子,遂尽教以所学云。”
朱震亨
金元四大家中的一位朱震亨,丹溪先生,字彦修,义乌人。震亨曾经拜于罗知悌门下。朱震亨,已经是一位医生,但是,对医药的志向极高,欲拜师于罗知悌门下,却大费周章,三年未得罗一见。但当罗召见之后,却一心欢喜,尽得知悌所传,乃成名于东南,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为滋阴派的创始人。
《杭州府志》:“丹溪朱彦修志医,遍历江湖,不遇明者,还至武陵,遇知悌,俟门下三载,始得见。”可是,朱震亨三年的等待,令“知悌爱其诚,尽以其术授之。彦修遂以医名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