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7年08月22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原文】
久不屈兹膝,郭子仪尊居宰相;不为米折腰,陶渊明不拜吏胥。
【读音练习】
久(jiǔ) 不(bù) 屈(qū) 兹(zī) 膝(xī),郭(guō) 子(zǐ) 仪(yí) 尊(zūn) 居(jū) 宰(zǎi) 相(xiàng);不(bù) 为(wèi) 米(mǐ) 折(zhé) 腰(yāo),陶(táo) 渊(yuān) 明(míng) 不(bù) 拜(bài) 吏(lì) 胥(xū)。
【字词义解释】
久不屈兹膝(1),郭子仪(2)尊居宰相;不为米折腰(3),陶渊明(4)不拜吏胥(5)。
(1)兹膝:此膝。兹,此。膝,膝盖。
(2)郭子仪:唐代名将。
(3)折腰:低头下拜。
(4)陶渊明:东晋诗人,字符亮,(或云:名潜,字渊明),自号羲皇上人、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5)吏胥:地方上掌管文书的小官吏。
【译文参考】
唐朝节度使田承嗣占据河北,拥兵自重,郭子仪派使者劝他投降。田承嗣于是向西跪拜说:“我这个膝盖已经有十年不曾屈膝下拜了,如今却为了尊重郭子仪才这么做。”
晋朝的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隐居,不拜迎吏胥。
【说故事时间】
隐逸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曾孙,生性温良敦厚、淡泊名利。少年时怀有儒家济世之志,但因时局动乱,虽曾几度出仕,却只当过州祭酒、参军等幕僚性质的小官,看尽了官场的现实冷暖,争权夺利,正直的陶渊明因而三度辞官。
四十一岁时,再度为生活所逼,出任彭泽令。一日,郡中的都邮到彭泽视察,县里熟谙官场文化的小吏提醒他,要穿官服行拜见礼,陶渊明一向不惯逢迎巴结,不禁长叹说:“我怎么能为了这五斗米的微薄薪俸,卑躬屈膝地去事奉那些乡里小人!”说完便毅然决然辞官归隐,在职仅八十余日。陶渊明终于实现了归隐田园的心愿,此后二十余年,躬耕田园,不再出仕,并留下许多风格清新的诗作,成了“隐逸诗人之宗”。一生高风亮节,世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常常在五、六月的时候,独自倚卧在北面的窗口,或享受习习的清风,或开卷有得,自称是“羲皇上人”(年代早于伏羲氏的人),过着闲适无忧的生活。陶潜虽不懂音乐,但有一张没有弦的琴,每当与朋友一起饮酒作乐时,就抚着琴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只要能体会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要费神去拨弄琴弦!)
当时,庐山东林寺有位慧远法师,送客浸不过寺前的虎溪。有一次,陶潜和道士陆修静去拜访他,三人相谈甚欢;慧远法师送客时,不知不觉竟过了虎溪。此时正巧听到虎吼声,三人相视,大笑而别。后人于其地建“三笑亭”,而世传有“虎溪三笑图”。
【动动脑、想一想】
◎ 看完陶渊明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请和大家分享你的看法。
◎ 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选一首陶渊明的诗,画出诗中的意境。
附录:陶渊明诗作举例
1.〈饮酒・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归园田居・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读山海经・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