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初级):《千家诗》七绝(十四)清明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8年02月06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 ◇◇◇ ◇◇◇

qīng míng
清明

dù mù
杜 牧

qīng míng shí jié yǔ fēn fēn ,
清明时节雨纷纷,
lù shàng xíng rén yù duàn hún 。
路上行人欲断魂。
jiè wèn jiǔ jiā hé chù yǒu ?
借问酒家何处有?
mù tóng yáo zhǐ xìng huā cūn 。
牧童遥指杏花村。

ㄑㄧㄥ ㄇㄧㄥˊ  ㄉㄨˋ ㄇㄨˋ 
清明 杜 牧

ㄑㄧㄥ ㄇㄧㄥˊㄕˊㄐㄧㄝˊㄩˇㄈㄣ ㄈㄣ ,
清明时节雨纷纷,

ㄌㄨˋㄕㄤˋㄒㄧㄥˊㄖㄣˊㄩˋㄉㄨㄢˋㄏㄨㄣˊ。
路上行人欲断魂。

ㄐㄧㄝˋㄨㄣˋㄐㄧㄡˇㄐㄧㄚ ㄏㄜˊㄔㄨˋㄧㄡˇ?
借问酒家何处有?

ㄇㄨˋㄊㄨㄥˊㄧㄠˊㄓˇㄒㄧㄥˋㄏㄨㄚ ㄘㄨㄣ。
牧童遥指杏花村。

【作者】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陜西省西安市﹚人,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卒于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享年五十。

杜牧才华横溢,文章写得很好,是大和二年的進士,官至中书舍人。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他作的诗情感豪迈,语率惊人,曾写过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所以有人把他比做杜甫,并以“小杜”称之来作区别。

【注释】

﹙1﹚清明:中国黄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冬至﹙节气名﹚后一百零六天,换算成西历,约在每年四月四或五、六日。唐代时,当日便有踏青、打秋千、亲友相聚等活动。宋代起则加入扫墓的民俗活动,于是清明兼具节气与节日的意义,一直延续到现代。
﹙2﹚纷纷:杂乱细密。
﹙3﹚断魂:形容极度哀伤的样子。
﹙4﹚借问:请问。
﹙5﹚酒家:卖酒的人家。
﹙6﹚杏花村:开满杏花的村子。在今安徽省贵池县,因杜牧诗而得名。

【语译】

清明的时候下着绵绵的细雨。路上的行人哀伤的好像要断魂似的。请问那里有卖酒的人家呀?“就是那儿!”牧童指了指远处开满杏花的村子。

【诗中有话】

这是一首传诵千百年而不辍的名诗,就算不知道何人所写,大概也会吟诵一番。之所以会受到古今不同世代的人如此喜爱,除了用字浅白易懂,活泼生动外,就是诗人所写的事与景,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也许我们还是诗人笔下的主角—“路上行人”呢!只是我们笔拙,无法传神的表达出来而已。

至于诗中“欲断魂”所指何事?因为没有明说,所以大家就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套進去,如此一来这首诗就更贴近我们了。最后诗人以“借问酒家何处有?”来暗示借酒可以消愁,这样的叙述更是赢得众人的心,因为不论你喝不喝酒,也不论是不是真的有效,“一醉能消万古愁”的说法,却被很多人认同,因为那是没办法中的办法,诗人说出自己的无奈也道出他人的心声,所以这首诗传诵千百年是有道理的。

不过“欲断魂”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大约可从这首诗的诗题是“清明”,而不是“清明节”看出一些端倪,因为“清明”是节气,是时序的标志,虽然也有活动,但无纪念意义。“清明节”是节日,是经过一番演变整合而成的,它包含了“清明”的踏青、“寒食”的禁火及“扫墓”的习俗等三大部分,具有风俗习惯和纪念意义,尤其“清明扫墓”的活动是宋朝才开始的。在这之前扫墓没有统一的时间,到了唐朝,将扫墓定为寒食节的活动之一,这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各有各的活动内容。因此认真说来“清明节”起始于宋朝。厘清了两者的区别之后,我们至少知道当时诗人所说的“断魂”不是为了思念先人,因为唐代的清明只是亲友相聚、踏青、活动筋骨的日子,至于是想念远方的亲人不能相见,还是因为下雨影响了亲友相聚的活动,或其它原因而愁眉苦脸,就不是我们所能臆测的了。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