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初级):《千家诗》七绝(五)春夜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8年01月23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 ◇◇◇ ◇◇◇

chūn yè
春夜

wáng ān shí
王安石

jīn lú xiāng jìn lòu shēng cán,
金炉香尽漏声残,
iǎn jiǎn qīng fēng zhèn zhèn hán。
剪剪轻风阵阵寒。
chūn sè nǎo rén mián bù dé,
春色恼人眠不得,
yuè yí huā yǐng shàng lán gān。
月移花影上栏杆。

ㄔㄨㄣ ㄧㄝˋ
春夜

ㄨㄤˊㄢ ㄕˊ
王安石

ㄐㄧㄣ ㄌㄨˊㄒㄧㄤ ㄐㄧㄣˋㄌㄡˋㄕㄥ ㄘㄢˊ,
金炉香尽漏声残,
ㄐㄧㄢˇㄐㄧㄢˇㄑㄧㄥ ㄈㄥ ㄓㄣˋㄓㄣˋㄏㄢˊ。
剪剪轻风阵阵寒。
ㄔㄨㄣ ㄙㄜˋㄋㄠˇㄖㄣˊㄇㄧㄢˊㄅㄨˋㄉㄜˊ,
春色恼人眠不得,
ㄩㄝˋㄧˊㄏㄨㄚ ㄧㄥˇㄕㄤˋㄌㄢˊㄍㄢ。
月移花影上栏杆。 

 
【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在今江西)人。生于北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卒于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享年六十六。宋神宗熙宁三年任宰相,大力推行新法。因政策本身有缺失,加上王安石刚愎自用,急于求成,又任用小人,反而增加人民负担,被旧党所反对,新法终告失败。后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其诗刚劲险峭,为著名文学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注释】

(1)金炉:金属铸造的香炉,此为香炉的美称。
(2)漏:漏壶,也称“漏刻”,古代定时器。水从铜壶底的孔滴漏出来,有一百个刻度计算时间。
(3)残:残留;将尽。
(4)剪剪:形容轻风微寒。
(5)恼人:令人烦恼。

【语译】

香炉里的香已经烧完,漏壶的滴水声也将尽了,凉风轻吹,送来阵阵寒意。春天景色使人烦得睡不着,月光又把春花的影子移上了栏杆。

【诗中有话】

这首诗是王安石在宫中值夜时所作。描写春夜的宫中香已烧尽,漏壶的水也将滴完,这时晚风吹来寒意,使人越加清醒。夜已深沉,难以入眠的诗人望见无边春色,就更懊恼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月亮西下,花影被抬高而移上了栏杆。

从诗中可看出,恼人的是自己不清净的心,而非春色。王安石急于早点休息,以便早朝处理国事,可惜心急也没用,他推动新法正因为急于求成,反而欲速则不达,变法失败,还引发了新旧党争,历史评价王安石变法使北宋提早灭亡。宋神宗熙宁七年,地方小官郑侠画《流民图》呈给神宗,图中流民四处逃难,口食草根,老人死在路旁,小孩饿死怀中,拴着铁链的灾民砍树赚钱,以还公债。神宗看了长叹不已,对新法感到怀疑,于是罢免王安石的宰相职位,转任江宁知府。

据《史记》记载,周公之子伯禽(鲁公)封于鲁,三年后才回来向周公报告鲁地的情况,周公问:“为何这么慢?”伯禽说:“我改变其风俗,改革其礼制,三年才改变过来,所以回来晚了。”姜太公(齐太公)封于齐,五个月就向周公报告齐地的施政情况,周公问:“为何这么快?”姜太公说:“我简化了君臣礼节,顺应当地的民俗来做。”之后姜太公听说伯禽回报施政状况的时间迟了,就叹息说:“唉,鲁国后代将往北侍奉齐君了!施政不能简单易行,人民不愿亲近;为政平易近民,百姓必来归附。”果然姜太公到齐国后,人民多往齐地去,齐于是成为大国。后来姜太公的第十二世孙齐桓公“九合(多次会盟)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

王安石变法繁琐急迫,扰乱民心,宋朝也从此衰弱。王安石认为:“变风俗,立法度,正是当今所急需的。”(《宋史》)事实上,国家富强的关键在于人心,不在于新法啊!诚如姜太公在《六韬》中所言:“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国君切不可为己而害民,若能行仁修德,以德治国,使人心向善,自然上下一心,只需简单的王法就可以治理好国家了。若是不合时宜、不能便民的政令,却要勉强人民遵守,算不上仁政,自然是民怨沸腾,收不到好效果了。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