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评颂诸葛亮(历史故事)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8年04月25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 ◇◇◇ ◇◇◇

【原文】

丞相长史张裔常称亮曰:“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所以佥(1)忘其身者也!” 
 
陈寿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2),约官职,从权制(3),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4)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5);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6)之亚匹矣。

(出自《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二・魏纪四》)

【注释】

(1)佥(音千):都、皆。
(2)仪轨:法度。
(3)权制:以权力制治。
(4)输情:献纳忠心。
(5)虚伪不齿:虚伪不实者,不加录用。
(6)管、萧:管仲、萧何。

【语译参考】

丞相长史张裔常称赞诸葛亮说:“诸葛公行赏不遗漏疏远的人,处罚不偏私亲近的人,封爵不允许无功的人获取,刑责不因为是权贵而免除。这就是贤能者和愚笨的都能够忘身报国的原因。”

陈寿评论说:诸葛亮为丞相,安抚百姓,显示法度准则,简约官职,以权力制治,开诚布公,坦白无私。对尽忠而有益于国家的人,即使是仇人也必定奖赏,对违法而懈怠轻慢的人,即使是亲近的人也必定处罚;对真心诚意认罪悔改的人,即使罪行较重也必定释放,对花言巧语而伪饰真情的人,即使罪行较轻也必定诛杀;再小的善行也予以赞扬,再小的恶行也予以贬责。精熟各种事物,事事物物从根本上治理,要求名义与实际相符,厌恶虚伪不实。死在邦域之内,人民都对他敬畏爱戴,刑罚虽然严苛,但没有抱怨的人,这是因为他用心公正,而且劝诫分明。可称得上是懂得治国之道的良才,仅次于管仲、萧何。

【研析】

后人对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大为赞扬,历代都对他评价很高,连诗人也都不忘为其歌颂,其事迹可谓深为后人折服。如:张裔称颂他公正无私、赏罚分明、不分亲疏、一视同仁,所以人人皆愿忘身报国。陈寿认为他具有政治家的风范,以法治国且能兼顾情理,对各种事物精熟,要求名实相符。我们从张裔、陈寿的评价中看出诸葛亮的一切做法是从“为公”的角度出发,执法公正无私,同时也兼顾“情理”与“真”,痛恨虚伪不实,所以能受到人民的爱戴,死后追封为忠武侯,在今四川成都仍有武侯祠,可见他为人处事的风范,是足以流传千秋万世的。同时也演绎着“忠义”内涵,及许许多多为人、为政的准则,其事迹值得我们当为典范。

【延伸思考】

1.政治家与政客有何不同,试分析之。
2.史学家对历代人物之评述,往往因论点不同,而有不同评价。如果要你评论诸葛亮,你最想从他的哪一方面去论述?
3.请你找一首评论诸葛亮的诗与大家分享。

【参考数据】

1.《资治通鉴(17)》 李国祥 顾志华 陈蔚松主编 台湾古籍 2001年二月出版
2.《资治通鉴轻松读2》 欧惠章编写 希代书版
3.《资治通鉴今译(四)》 李宗侗 夏德仪校注 台湾商务印书馆
4. http://www.twseasea.idv.tw/viewthread.php?tid=273&extra=page%3D11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