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七擒孟获平定南中(历史故事)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8年04月16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 ◇◇◇ ◇◇◇

【原文】

汉诸葛亮至南中,所在战捷。亮由越巂入,斩雍闿及高定。使庲降(1)督益州李恢由益州入,门下督巴西马忠由牂柯入,击破诸县,复与亮合。孟获收闿余众以拒亮。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2),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间曰:“此军何如?”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亮遂至滇池(3)。

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皆平,亮即其渠率(4)而用之。或以谏亮,亮曰:“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5),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亮于是悉收其俊杰孟获(6)等以为官属,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以给军国之用。自是终亮之世,夷不复反。

(出自《资治通鉴卷第七十 魏纪二》)

【注释】

(1)庲(音来)降(祥):地名。距离蜀国三千余里,当时称南中。
(2)亮募生致之:诸葛亮要活捉孟获。
(3)滇池:县名。属益州郡。在今云南晋宁东。
(4)渠率:大师。
(5)自嫌衅(音信)重:自知与我结下的嫌隙太大。
(6)孟获:三国蜀建宁人。南中豪强,为夷、汉所服。

【语译参考】

汉诸葛亮到达南中,征讨叛乱,所到之处,战无不胜。诸葛亮从越巂(音髓)進攻,杀了雍闿(音凯)和高定。派庲降督益州人李恢从益州進兵,门下督巴西人马忠从牂(音脏)柯進兵,击溃各县的叛军,再与诸葛亮会合。孟获收拾雍闿的残余部队以抗拒诸葛亮。孟获向来深得当地汉人和夷族的信赖,诸葛亮要生擒孟获,捉到后,让他参观蜀军的军营战阵,问他说:“这样的军队如何?”孟获回答说:“先前不知道你们的虚实,所以失败了。如今蒙您允许,参观了军营战阵,如果贵军只是这样,我一定能轻易取胜。”诸葛亮笑了,将孟获释放,让他再来交战。就这样七次放走孟获,又七次生擒,最后诸葛亮仍将孟获释放,孟获这次却留下不再走了,说:“您有天将的神威,我们南方人不会再反叛了!”于是诸葛亮到达滇池。

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全部平定,诸葛亮仍然任用当地原来的首领为地方长官。有人劝阻诸葛亮,诸葛亮说:“如果留外地人为官,那么就要留下驻守军队,留驻军队,就无法解决军粮问题,这是第一个难题;这些夷族刚受到战争之创伤,父兄多有死伤,如果任用外地人而不留驻军队,势必有祸患,这是第二个难题;另外,夷族叛乱分子曾三番两次杀死我地方官吏,自知与我结下的嫌隙太大,若留下外地人为官,终究难以被他们信任,这是第三个难题。现在我不留外地人是想不留驻军,不转送军粮,而让法纪在这里初步实现,让夷族和汉人基本安定的缘故。”诸葛亮于是网罗孟获等当地所有的豪杰,任命他们为地方官使,收取当地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以供给军队和朝廷使用。从此在诸葛亮的有生之年,夷族没有再反叛。

【研析】

讨伐南中前,马谡献策给诸葛亮,要攻心为上,仁厚爱民,让人民心悦诚服的归顺,自能减少纷争。以诸葛亮之智慧,早已想到孟获在当地深得夷、汉人信赖,如果能使他自动投降,任他为地方长官,管理南中是上上策,所以他为了说服孟获,七次擒了他,又七次放走他,终至感动孟获,让他主动留下。说明真诚、耐心,足以让人心领神受,愿意替他效劳。所以夷族人就在孟获领导下,在诸葛亮有生之年没有再反叛。而诸葛亮此一策略,不但替蜀国解决了南中反叛问题,而且又从中得到所需的物资,给军队、朝廷使用,可说是完美不过的办法了。而此上策之所以奏效,关键在于诸葛亮七擒七放。试想一般人,对一个人大概试过两三次,如果对方不为所动可能就宣布放弃了,可是诸葛亮却耐心的一而再,再而三的不放弃,终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了。

【延伸思考】

1、待人以诚,是为人处世的要件。在世风日下的今天,你如何能不随波逐流,保有一颗赤诚的心?
2、科技化的社会,一切讲究速成,往往使人缺乏耐性,但快慢须合宜,一切事物不能同一标准对待,哪些事该快?什么事宜缓?请你发表你的看法。
3、现代社会以能力为本位,思考、判断、分析事物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我们可藉由哪些磨练去培养呢?

【参考数据】

1.《资治通鉴(17)》 李国祥 顾志华 陈蔚松主编 台湾古籍 2001年二月出版
2.《资治通鉴轻松读2》 欧惠章编写 希代书版
3.《资治通鉴今译(四)》 李宗侗 夏德仪校注 台湾商务印书馆
4.http://www.twseasea.idv.tw/viewthread.php?tid=269&extra=page%3D12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