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元勰雅好恬素(历史故事)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8年08月19日】

【原文】

丁亥,魏以彭城王勰(1)为司徒,录尚书事,勰固辞(2),不免。勰雅好恬素,不乐势利。高祖重其事干(3),故委以权任,虽有遗诏(4),复为世宗所留(5)。勰每乖情愿,常凄然叹息。为人美风仪,端严若神,折旋合度(6),出入言笑,观者忘疲。敦尚文史,物务之暇,披览不辍。小心谨慎,初无过失;虽闲居独处,亦无惰容。爱敬儒雅,倾心礼待。清正俭素,门无私谒(7)。(出自《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三・齐纪九》)

【注释】

(1)勰(音协):元勰(?―508年)本名拓拔勰,别名彦和,北魏诗人。献文帝子,孝文帝元宏的弟弟,初封始平王,后改封彭城王,并得到孝文帝信任,官至尚书侍中。
(2)固辞:再三推辞。
(3)事干:临事有干略。
(4)虽有遗诏:魏孝文帝临殂,遗诏许勰解职。
(5)复为世宗所留:世宗复以勰出总南伐之师,入为司徒,录尚书事。世宗,魏宣武帝元恪,庙号世宗。
(6)折旋合度:礼记曰:“周旋中规,折旋中矩。”郑注云:“折旋,曲行也。”
(7)谒(音业):拜见或请求的意思。

【语译参考】

二十一日,北魏任命彭城王元勰为司徒,录尚书事,元勰再三推辞,但没有推辞掉。元勰向来喜欢恬淡素朴,不乐于追逐权势利益。北魏孝文帝看重他处理事情的能力,所以委以重任,虽然在遗诏中同意他引退,但又被宣武帝元恪所挽留。元勰不得已而为政务,有违于自己的意愿,常常内心感到凄然,叹息不已。他一表人才,风度优雅,端庄肃穆,宛如神人,待人接物无不合度。進進出出谈笑风生,使在场的人乐而忘疲。他爱好文史,公务之余,披阅浏览,手不释卷。他小心谨慎,从来不犯过失,即使闲居独处,也没有怠惰的姿态。他还喜爱、敬重儒雅之士,对他们倾心以礼相待。清廉公正,勤俭朴素,府上从没有因私事而拜访的人。

【研析】

元勰淡泊名利,向来不喜欢去追逐权势利益,只因为他有才能,为哥哥孝文帝所倚重,每次要对他封官,元勰都推辞,不得已情况下,才勉强为之。文帝病危时,他住在宫中侍奉医药,日夜不离,吃喝都先尝过再進奉。蓬头垢面,衣不解带,还察言观色,挽救不少次人命。文帝想托孤于他,但他认为他有震撼人主的名声,反而易取罪,文帝深思后认为他言之有理,亲自诏令给太子说:“你叔父元勰,清逸高雅,不接受美好的赏赐,其节操如白云一样高洁,他厌弃荣华,将视为身外之物,其本心如松柏翠竹清高。我自小与他相处,交情深厚,不忍与他分离。我离开人世之后,你要听由他辞去官职,脱身俗务,以顺从他谦虚自抑的性格。”但他还是责任使然,被世宗所挽留,做着自己不愿意做的事,难怪他常叹息不已。毕竟不能自由意志的做符合自己个性意愿的事,是件痛苦的事。因为他是一个洁身自爱、待人以礼、清正俭素、喜好文史,宛若神人的风雅之士,怎堪在官场上,浑浊于污泥呢?

他虽然得到好评,但也因此受到宣武帝及其舅舅高肇的怀疑,被迫在公元508年自杀。死后谥武宣王。后来他儿子元子攸当上皇帝,追尊他文穆帝,庙号肃祖。

【延伸思考】

1. 与志趣相投的人交往,才能感受人生的美好。如果迫不得已,必须去面对你不喜欢的事物,你会如何应对?
2. 有的人喜欢追逐名利或是创造一番大事业,有的则喜爱恬静素雅的过日子。你喜欢前者或后者呢?为什么?
3. 能做到抛弃名利,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得有上乘的修为,方可为之。尤其元勰他身处宫中复杂的环境,却能做到,请你分析他为何可以如此淡泊?

【参考资料】

1. 资治通鉴(34) 李国祥 顾志华 陈蔚松主编 台湾古籍 2001年二月出版
2. 白话资治通鉴(第十册)沈志华 张宏儒 主编 建宏出版社
3. 资治通鉴今注(八) 李宗侗 夏德仪校注 台湾商务印书馆
4. http://www.gushiba.com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