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举棋不定(成语故事)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8年08月31日】

【原文】

今宁子(1)视君不如弈棋(2),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3),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九世之卿族,一举而灭之,可哀也哉!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批注】

(1)宁子:即宁喜,春秋时代卫国人。
(2)弈棋:下棋。
(3)耦:音“偶”,此指下棋的对手。

【故事阐述】

春秋时代,卫国的孙林父、宁殖是卫献公的两个主要辅政大臣。卫献公为人倨傲无礼、暴虐无道,他不仅得罪自己的嫡母定姜,还虐待近臣,更恣意羞辱孙林父、宁殖两位辅臣。后来,孙林父、宁殖发动政变将卫献公驱逐国外,另立卫殇公为君王。因此,卫献公只好出逃到齐国去避难。

十几年后,宁殖的儿子宁喜当了卫国的左相,而卫献公因为齐国的协助,就在夷仪定居并一直找机会想要复辟。卫献公派使者到卫国找宁喜商议,要求他拥戴卫献公回国复位,并提出事成后就让宁喜独揽大权做为条件,宁喜虽犹豫但最后还是同意了。

大叔文子听到后说:“唉!《诗经》上说:‘我自身尚且不被见容,哪里还能顾到我的后代?’”宁喜可说是不顾虑他后代的人。怎么能答应卫献公呢?君子行事要前后考虑周详,《书经》上说:“凡事自始至终都能不苟且怠惰,秉持小心谨慎的态度,就不会让自己陷于困境中。”《诗经》还说:“要日夜勤奋不懈,专心一意的侍奉君王。”现在,宁喜看待国君复辟这件事的态度还不如下围棋的谨慎,他如何能免除灾祸呢?下棋的人拿着棋子却不知道该下在哪里,就不能够胜过对手,更何况是立国君这样重大的事情都无法下定决心?他一定避免不了灾难了。九代相传的卿族,如果一次就被灭掉,真的太可悲了!”而卫献公回国的第二年,就自食其言,果真把迎立他的宁喜全族都灭了。

后来“举棋不定”这句成语,就被用来比喻行事犹豫不定或处事不够果断。

【讨论】

(1)卫献公为什么会被驱逐?宁喜为什么会答应帮卫献公恢复王位?以卫献公的为人,他做国君对百姓好吗?如果是你会愿意帮助他吗?请说说自己的想法跟大家讨论分享。
(2)大叔文子为什么认为宁喜日后一定无法免除灾祸?你同意他举下棋的例子吗?请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分享。

【造句练习】

例:他认为一个公司的领导者,下决定时要果断,绝不能举棋不定。
例:做任何事都犹豫不决、举棋不定的人,是无法让人信服的。

【相似成语】

优柔寡断;犹豫不决

【课后时间】

在下面四字成语中,请找出多余的字并重组。

( )妙夏春手脚回┱称赞医生的医术高明,能治好重病的人。
( )天缝衣地无有┱原指古代传说,认为神仙衣裳,不是用人间针线缝制,所以没有缝痕。后用来比喻做事精巧,无隙可寻。
( )水火渠功成到┱比喻事情条件完整就自然会成功,不用强求。
( )山水高低长短┱像山一样高大,像水一样长流。比喻人品高洁,流传久远。

参考答案┱
妙手回春、天衣无缝、水到渠成、山高水长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