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抚羌定边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9年10月12日】

【原文】

久之,元昊(1)归陷将高延德,因与仲淹(2)约和,仲淹为书戒喻之。会任福败于好水川,元昊答书语不逊,仲淹对来使焚之。大臣以为不当辄通书,又不当辄(3)焚之,宋庠请斩仲淹,帝不听。降本曹员外郎、知耀州(4),徙庆州(5),迁左司郎中,为环庆路(6)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而环庆酋长六百余人,约为乡道,事寻露。仲淹以其反覆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立条约:“若雠已和断,辄私报之及伤人者,罚羊百、马二,已杀者斩。负债争讼,听告官为理,辄质缚平人者,罚羊五十、马一。贼马入界,追集不赴随本族,每户罚羊二,质(7)其首领。贼大入,老幼入保本砦(8),官为给食;即不入砦,本家罚羊二;全族不至,质其首领。”诸羌皆受命,自是始为汉用矣。
(出自《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列传第七十三》)

【注释】

(1)元昊:李(赵)元昊,西夏国王,1038年建都兴州(今陕西略阳),国号大夏,多次犯边攻宋。
(2)仲淹: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谥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他的祖先是?州人,后徙家江南,遂为苏州吴县人。
(3)辄:总是,就。
(4)耀州:今陕西耀县。
(5)庆州:今甘肃庆阳。
(6)环庆路:今甘肃庆阳。
(7)质:扣押。
(8)砦(音债):同寨。

【语译参考】

过了一段时间后,元昊送回被俘虏的宋将高延德,藉此和范仲淹订立和约,范仲淹写信告诫他要信守和约。正好宋朝大将任福在好水川被西夏军打败身亡,于是元昊回答范仲淹书信时,就出言不逊,范仲淹遂当着来使的面将信烧了。大臣们认为范仲淹不应当随便和西夏通书信,也不应当随便就烧了来使的信,宋庠请皇上杀了范仲淹,皇上没听从。范仲淹被降职为本曹员外郎、任耀州郡守,接着迁任庆州,升为左司郎中,任环庆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

当初,元昊反叛时,暗中诱使羌族部落援助他,而环庆路中羌族的酋长六百多人,约定作为向导,事情没多久就败露了。范仲淹因为羌族反复无常,到任地就奏请朝廷让他巡视边境,用皇帝的诏书慰劳奖赏各羌族部落,检阅他们的人马,给他们订立法规:“如果怨仇已经和解,还私自报仇并伤害别人的,罚羊一百头、马两匹,已经杀了别人的要斩首。因欠债引起争端诉讼,可告到官府申诉理由,随意扣押公证人的,罚羊五十头、马一匹。敌人侵入国界,不跟随族人追击敌人,每户罚羊二头,扣押家族首领。敌兵大举入侵,老幼都要進入寨子保卫村寨,官府供给食物;如果不退入寨子中,本家人罚羊二头;全族人都不到寨中,扣押家族首领。”各羌族部落都接受这些法规,从此以后这些人就为宋朝所用了。

【研析】

一提到范仲淹,大家一定想到〈岳阳楼记〉那篇文章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句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因他为人正直,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责任感。担任谏官时,勇于揭发弊端,触犯吕夷简被贬到南方,直到西夏战争发生后,才把他调到陕西去。在宋夏战争中立下了大功,宋仁宗觉得他是个人才,才调回京城,担任副宰相,要他提出治国方案。推行新政时,影响到皇亲国戚、权贵大臣及贪官污吏的权益,因而改革失败,范仲淹主动要求回陕西防守边境。

在宋、夏交界有一少数民族-羌族。由于力量单薄,他们在宋、夏间常持观望态度,有的曾投靠西夏,做过元昊向导。于是范仲淹到任后,就筑堡立寨,切断他们与西夏的联系,并保护他们的安全。另一方面竭力招抚他们,羌族酋长来见,亲自接见,推心置腹相谈。对受战争残害的羌族人民则拨给空地,并发放粮食、农具等帮助他们重拾生计。于是羌族部落纷纷归附宋朝,担任宋军的向导,并出兵助战,支援宋军。范仲淹此一抚羌之举,不但让边境安定,无形中也为宋朝增加一批军力。

范仲淹一生都为国、为民着想,所以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人民都感念其德泽,尤其是?州和庆州的百姓,与归附宋朝的外族人民都为他画像膜拜。及至病重死亡,恶耗传到各地,人们深为叹息,羌族人数百人来到祠堂,哭泣祭拜如同丧父一般,斋戒三日才离去。皇帝也哀悼很久,亲自撰写墓碑,内容为“褒贤之碑”。他就伴随着千古名句,风范永驻人间。

【延伸思考】

1.范仲淹为何能感化羌族?请简述你的看法。
2.范仲淹无私的奉献,赢得人民的敬佩。请你再读其它故事,与大家分享他的人生观。
3. 范仲淹帮羌族订立的法规异于汉族社会,你觉得其优点在哪里?

【参考资料】

1.《二十六史精粹金译下》门归 主编 建宏出版社 1994年8月出版
2.《白话续资治通鉴》(第三册)沈志华 主编 建宏出版社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