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韩琦画策御敌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9年10月13日】

【原文】

琦(1)画攻守二策驰入奏,仁宗欲用攻策,执政者难之。琦言:“元昊虽倾国入寇,众不过四五万人,吾逐路重兵自为守,势分力弱,遇敌辄(2)不支。若并出一道,鼓行而前,乘贼骄惰,破之必矣。”乃诏帼延(3)、泾原(4)同出征。既还营,元昊来求盟。琦曰:“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命诸将戒严,贼果犯山外。琦悉(5)兵付大将任福,令自怀远城(6)趋(7)德胜砦(8)出贼后,如未可战,即据险置伏,要其归。及行,戒之至再。又移檄(9)申约,苟违节度,虽有功,亦斩。福竟为贼诱,没于好水川(10)。(出自《宋史 卷三百一十二.列传第七十一》)

【注释】

(1)琦:韩琦(1008年-1075年),字稚圭,相州(今河南安阳)人。一生历经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在仕途上曾为相十载、辅佐三朝的辉煌时期,也有被贬在外前后长达十几年的地方任职生涯。
(2)辄(音折):就。
(3)帼延:故治今陕西延安市。
(4)泾原:故治今甘肃平凉。
(5)悉:全部。
(6)怀远城:今广西宜山西。
(7)趋:前往。
(8)砦(音寨):同寨。
(9)檄(音习):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
(10)好水川:今宁夏隆德东。

【语译参考】

韩琦谋划攻、守二种策略驰马入朝向皇上禀奏,宋仁宗要用攻敌的计策,当权者驳难韩琦。韩琦说:“元昊虽然率全部兵力入侵,总共也不过四、五万人,我军各路重兵各自防守,力量分散因而相对薄弱,碰到强敌就难以支撑。如果各路军队联合起来,击鼓而前進,趁着敌兵骄横懈怠时向他们進攻,一定可以打败他们。”于是皇帝下诏命令帼延路、泾原路同时出兵征讨。韩琦回到军营后,元昊前来请求和解。韩琦说:“没有相约而来要求和解,这是阴谋。”命令各将严加戒备,敌人果然来進攻山外。韩琦将全部军队交付给大将任福,命他从怀远城前往德胜寨敌兵背后出击,如果不宜跟敌军交战,就占据险要地形设置埋伏,等贼军回师时再進行截击。等任福要出发时,还再三告诫他一定要按规定行事。任福走后,又给他去信重申命令,如果违反命令,即使有功劳,也斩首抵罪。任福没有听从,最后竟然被敌军诱骗,战死在好水川。

【研析】

韩琦一生,历任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在他的仕途生涯中,无论在朝中为相,或被贬到地方任职,始终替朝廷着想,忠心报国,是当时社会难得的官僚楷模。其为相的十年中,在政治上、经济、军事、吏治等方面都颇有贡献,政绩显著,可说上定国策,下抚百姓,勤勤恳恳,尽职尽责,使北宋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其中他参与不少重大历史事件,如文中抵御西夏。他提出攻、守两种策略,最后由仁宗皇帝裁决,决定進攻。他将攻打策略告知任福,还再三告诫他要按规定行事,不料任福有轻敌之心,被贼军诱骗深入敌境,导致好水川一役,损兵折将,严重伤亡。另一方面则是任福率领的士卒,都不是他平素安抚训练的,而且又分兵求利,故导致大败。奏疏到达朝廷,宋仁宗深为哀悼任福等战亡将士,都追赠官职,以表彰他们英勇奋力作战的精神。故此役虽败,非韩琦运筹帷幄错误,也非将领无能,而是在于整体没有协调好,徒留下扼腕、叹息。

【延伸思考】

1.军中特别注重纪律,要求绝对服从,而任福却擅自作主导自失败身亡,依你之见,该怎样進退较合理?
2.重大决策,影响层面甚广,若一差错,还可能导致国家灭亡。请你试着分析宋朝对西夏采取攻与采取守,各有何利弊?
3.如果你是领导者,会以何种思维模式做决策?

【参考资料】

1.《二十六史精粹金译下》门归 主编 建宏出版社 1994年8月出版
2.《白话续资治通鉴》(第三册)沈志华 主编 建宏出版社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