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漫笔:“有磨皆好事,无曲不文星”

陆文


【正见网2009年10月16日】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人物,似乎都有一个不幸的悲惨童年,有的人就连小名也不大好听。周朝的史祖名“弃”,之所以有这个名儿,原本是他生下来时,父母便把他扔掉了。只不过因为大自然和芸芸众生的拯救和抚养,才生存下来。

春秋时代郑国的太子,后来的庄公,小名叫“寤生”,寤读悟,寤生就是逆生。那是因为他出生时,是倒着身子生出来,发生难产。使母亲痛苦和惊恐万分,所以就取了这个小名儿。

晋宋时代,有个叱咤风云的将军名叫王镇恶.这“镇恶”原来出生在五月初五。家里人因为传统禁忌中有这一日“生男害父、生女害母”的说法,认为是恶,便取名叫“恶”,想把他过继给远方族人。大将军王猛见到这孩子后,觉得他与一般孩子很不一样,说道:“这是个并非寻常的孩子,过去孟尝君也生于恶日,而后来成为齐国的相,这个孩儿将来会光宗耀祖,振兴我们的门庭,故改名为镇恶。”

现在再讲范晔。范晔出生时,也不顺利,首先,出生的地方不好;在厕所里;其次,出生的遭遇不好,刚一来到这个世界,就被砖头碰伤,所以也就以“砖”为小名。这似乎也预示着,范晔的一生不会平坦,遇到的灾祸和苦难一定很多。

这些小故事对今天的我们,依然不无启发。童年的多舛,并不意味着他就平庸或夭折,相反,父母将孩子奉为宝贝和太阳,也不一定就能让他成为英才和伟人。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正是在悲惨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艰难地挣扎过来,终于练就了钢铁一般的意志和过人的本领;而那些生于深闺、长在暖房的年轻一代,恰恰是柔弱、蜕化和邪恶的苗子,甚至连起码的生活能力与正义感都没有,更谈不上忠诚、正派了。例如当今中共贪腐官员的子女中,有能力、有正义感的就很少,他们只知道假恶丑,只知道嫖赌镱车,只知道损公肥私。他们除了有钱之外,什么人味都没有了。

孟子曾经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从这番语重心长的话中,可以看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使筋骨受疲劳,心志受煎熬,忍饥挨饿,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素质和坚强的本领。所以孟子深有感触地说:人,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啊!

事实确实如此,人类所取得的成就,似乎总是与艰辛和痛苦为伴。尤其是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往往总是在惆怅和苦难之中写成的.可以说艰难和痛苦是不少千古绝唱的催生物。范晔(就是前面讲过的小名叫砖儿的人)正是在郁郁不得志之中,写成了历史名著《后汉书》。这部著作贯彻了他提出的“正一代得失”的宗旨,在书中有不少篇章,范晔多能从实际出发,议论东汉政治得失.颇具史家识见。该书是在东汉以来十家史书的基础上著成的,取材广博。这些史书经范晔删削,做到了“简而且周,疏而不漏”(刘知几《史通•补注》),受到了历代史家的赞许,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成为史学领域里的一代辉煌巨著。

的确,唯有痛苦和艰难,最能考验人,有的人在这里停止前進,甚至悲观绝望。唯有强者,绝不沉沦寂寞,而是在不断的奋進中求得自我慰藉,奉献给世人伟大而不朽的东西。一代史家司马迁,在惨遭宫刑之后,仍未辍笔,反而更加坚定,终于写下了不朽之作《史记》。正是由于在这一方面的感触太深,所以,在《报任少卿书》和《史记•自序》里,他历数古来的大著作,指出它们的形成:有的是坐牢而写,有的是贬官而写,有的是贫困、疾病而写,有的是惨遭大刑而写。他用《周易》打头,《诗三百篇》收尾,总结说:这些作品“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还补充了一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南朝的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里说:冯衍的作品慷慨悲歌,流传千古,这恰恰是冯衍本人坎坷身世的折射,就像河中的蚌蛤那样,在万般痛苦之中,才生出璀璨的珍珠来。

北朝的刘昼,用了四个比喻来证明:唯有困苦能够激发才华,这四种比喻就是:“楩树痛苦煎熬,终于形成了缛锦那样美丽的结子;蚌蛤死去活来,才生下明月之珠;飞鸟愤激不已,才飞上万里蓝天;利箭受到激发,才越过巍峨高山。”

唐代的韩愈也在《荆潭唱和诗序》里写道:“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音要妙,欢娱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

宋代的张耒也曾说过:“世之文章多出于穷人。”清代刘鹗在《老残游记•自序》中讲:“古往今来的文学佳作,都是作者哭出来的”:他说:《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大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 《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

对于上述观点,就连西方人也有同感。福楼拜以为:“珠子是蚌蛎生病所结成,作者的文笔是更深沉更病苦的流露。”这正好与中国南朝的刘勰所用的比喻相合。中国人言“《诗》可以怨”,西方人言:“最美丽的诗歌就是最绝望的,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真正的诗歌是出于深切苦恼所炽燃着的人心。”这些,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

没有人愿意饱尝愁苦的滋味,假如他能够避免;没有人不愿意作出美好的文章,即使他缺乏才情。可是,唯有愁苦之人,在愁苦之世,写出的愁苦文章,才堪称美好的文章。所以,要写出流传千古之佳作,得经历卑屈、乱离、灾难等愁事恨事,“家国不幸诗人幸,话到沧桑句便工。”“失意一阵子”,才能换来“得意诗一联”。这代价可不算低,不是每个人都乐意或能够付出的。唯有意志坚强者,才能够如此。

古人讲:“有磨皆好事,无曲不文星!”因为是曲折的经历,成就了优秀的作家!

我们对古往今来,无数不得志、却不失志(!)的杰出人士,对于他们用痛苦和血泪凝结而成的千古佳作,也就更多了一分崇敬和喜爱,我们应为他们的成就,深深地鞠躬!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今日神州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