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9年10月18日】
*正见网2009年9月30日下载、审阅,10月1日登载的诗歌:
原稿:《解除魔咒!不做木头人!!》--仅以此诗,代国殇甲子六十年祭
大陆游戏童谣:我们都是木头人,一不许笑,二不许动,三不许交头接耳听,看谁的意志最坚定!
(原诗正文从略)
修改与评注:原标题中的“解除魔咒!”删去了,因为可能会被误解为“童谣”是“魔咒”。恶党的许多说法或口号都很坏(包括这类童谣),但具“魔咒”力量的似乎还没有。因此我们如用这个词,反倒给它增势了。作者所引童谣中的前半部分不入韵,而童谣通常都是入韵的,至少也是顺口的。因此将前半部分改用了我们知道的、入韵的版本。大陆流传过的“游戏”或“跳橡皮筋”的童谣,似乎都随地方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估计很可能是各地孩子们自己的即性创作。可惜很多这类童谣都充满了党文化,孩子们不知不觉中就受毒害了。
此诗较长,不可能全部做细致的修改,只在最明显的应该改动的地方做了少许修改,其中多数是压缩了部份字词和句子,原意一点也没有动。作者文思潮涌、下笔千言,固然是好事:至少比起写不出来的人好多了。但凡是文思敏捷的人,难免失之于粗,琢磨和推敲得少,在练字练句上缺乏耐心;可以删去的字、词、句没有删,就可能导致语淡无味、不经咀嚼,甚至烦冗、累赘,可读性大为降低。几句的小诗,练不练差别还不很明显,象这样的长诗练不练、练得好不好,差别就很大。希望作者今后在这方面多加注意。如能猛下决心,在以后的作品中字斟句酌,耐心思考和修改,料想作品的质量必有一个明显的上進,而且作者也能在练字练句、材料的组织安排方面逐渐积累起一些宝贵的经验。
*正见网2009年10月1日下载、审阅,10月2日登载的诗歌:
原稿:(作者来函) (案:为了方便和节省书写,我们以案语的形式,用方括号放到作者来函的有关句子后面。)
编辑同修:对《人心》这首小诗刊校,首先表示谢意。但对您的斧正,略有一点异意,愿与切磋。其实这首小诗是用五言绝句格式咏成的诗句。[案:作者来稿并未提及,我们不可能按格律诗来审阅和修改]首句为平起平收,即:“平平仄仄平”。尾句则是仄平脚,即:平平仄仄平。整首诗的标准格律形式应该是: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前两句是按格式要求所咏。后两句,则初句咏成:“仄仄平仄仄”。(如常见多咏成:“仄仄仄平仄”句式),则下句要求必须拗救,否则犯孤平[案:出句无孤平之说;而且救孤平是在本句,不能跑到另一句里去救],就不成为律绝了。所以下句必须咏成“仄平平仄平”[案:此句首字本为平声,怎么变成仄声了?],才附合拗救要求,而您校改后的诗句:“修去无执时”[案:此句不知作者从何处得来,我们修改的是“修到无执时”],根据校改后此句诗的平仄格式,应该是:“平仄平仄平”,就不再附合拗救的要求。那么这首诗按此一改,就不再是律绝[案:你没有申明是写的绝句],当然我并非一定要写成五言律绝不可。当然原则上如能写成律绝更好[案:我们讲过许多次了,合律并不一定比不合律更好]。但我觉得改成“修去无执时”是否语意有些不对劲[案:当然不对劲,但我们没有这样改],按字意讲“修去”就是“修掉”、“去掉”、“除掉”等意,断开来讲,或反过来讲,语意就不对意了。我不知道我这样讲和理解是否正确,请慈悲指正。所以,在您提示下我觉得改为:“实修无执时”更为合适些。“实”切韵为入声,入“仄”韵,即附合律绝的拗救的平仄格式要求,同时又附合涵意,您看如何?请与斧正。同时,我觉得格律诗中,从诗的炼字角度讲,尽量避免重字。[案:说的不错。但作者原稿就有两个重字:私、修。我们也没给作者增加重字,那是作者看错了而引起的。] 2009.10.1
评注:此诗登载于正见网9月26日的诗歌园地上。作者原稿“人心必有私,修去不宜迟。若要私没了,直修无执时”,我们将末句改为了“修到无执时”。不知甚么原因,作者说我们把他的这句诗改成了“修去无执时”,于是写了上面的一大篇来函。
我们以前不止一次的讲过,如果哪位作者要学写格律诗,可在来稿中申明,我们可以按格律诗要求来审阅和修改。但登载时,我们会去掉所有与格律诗有关的头衔,为的是不让读者们误解,认为格律诗就一定比古风更好。对于没有申明的来稿,我们当然不会无事找事的按格律诗的要求来审阅、修改的。
有了以上两段说明,本来就足以回复作者的问题了。但作者在来函中谈了许多关于“拗救”的问题,其中颇有些错误认识(参阅句后案语)。为了作者自己的学习起见,建议作者把自己看的书或文章,找来复核一遍,看自己是否记错了。如果记错了,就及时在头脑中纠正过来;否则,时间久了错误就固定下来了。如果自己没记错,自己看的书或文章就是这样写的,那就另找正确的书或文章来看吧。
*正见网2009年10月2日下载、审阅,10月3日登载的诗歌:
原稿:【词一首】水调歌头
(原词从略)
评注:此词没有登载,主要是内容与修炼没有甚么关系;在格律方面,开头两个五言句“望四海涛涌,叹壮志未酬”的句读,词谱要求用诗句的2-3读法,作者两句的读法都是1-4读;另外,在写作方法上,模仿前人是可以的,但要着眼于手法、取材、剪裁等方面,不要落到词语或句子上,那样容易给读者负面印象,而且自己的所得甚少。
*正见网2009年10月8日下载、审阅,10月9日登载的诗歌:
原稿:忆秦娥・中秋
苍穹阔,清辉四海中秋月,中秋月。催美人泪,燃英雄血。
十年魔炼心坚铁,今朝誓把红朝灭,红朝灭。金莲朵朵,香飘天阙。
评注:此词上片末两个四言句“催美人泪,燃英雄血”,当为2-2读,作者用的都是1-3读。其中“美”字处以平声为宜,末句“香”字处以仄声为宜。另外,上下片中七言句后的两个三言句,属意在后面的两个四言句,而不是其前面的七言句。即,其前面的两个七言句当用句号,这两个三言句宜用逗号(或句号)。
*正见网2009年10月9日下载、审阅,10月10日登载的诗歌:
原稿:送同修
风尘仆仆来,无暇问寒暖;
直面问资料,是否已备全;
他乡迷众多,真相难得见;
当天须早回,两地路途远;
千里奔波苦,救人心不倦;
难以分身送,正念伴君还;
修改与评注:此诗写得好。作者用直白简朴的语言,素描式的平铺直叙的手法,勾勒了两个真修弟子间共同救人的短暂的一幕。情节清晰可见,历历在目;两人的对话真切、自然,读后仍在耳边回响。我们相信,不修炼的常人对这样的诗也是很看得下去的。此诗没有轰轰烈烈的行动描述,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但却有感人的力量。象这样的文字水平,这样的描写能力,我们投稿的诗歌作者中,多数人都能达到。可是却没有多少人写出这样好的诗歌来。这是值得身为大法弟子的诗歌作者们仔细思考的问题。
从格律上讲,此诗是平、仄韵通押的,作者基本注意到了韵脚和起句尾字平仄相反的规律,如“料、全”(仄、平)、“多、见”(平、仄)、“回、远”(平、仄)、“送、还”(仄、平)等。唯有第九、十两句尾字“苦、倦”都是仄声,因此把“千里奔波苦”改为了“千里苦奔波”,这样“波、倦”就成为(平、仄)了。另外,原稿句末的分号,全部改为了句号,因为按内容看,是不应该用分号的。我们注意到,有些作者是喜欢用分号的,但用对的少,用错的多。该用分号的地方用了句号,不会算错;该用句号而用了分号,就必须改回来。其实最简单可靠的办法就是只用逗号和句号,古人也只有句、读两种停顿。用问号和感叹号也可以,但不要用两个或更多。那样会给人虚张声势的感觉。诗歌的效果来自内涵和文字本身,标点符号不能起实质性的作用。
*正见网2009年10月12日下载、审阅,10月13日登载的诗歌:
原稿:多学法
幼儿怀中眠,难得片刻闲;
得空多背法,时时添正念。
修改与评注:这首小诗的两个主韵脚“闲、念”一平一仄,四句的诗歌我们不赞成平仄通押。因此把末句改为“时时正念添”,使此句入平声韵。另外,对前面两句,我们把它们交换了次序。在多数情况下,交换诗中两句的前后位置不会对诗歌的内涵产生大的影响,我们也经常用这种办法来调整来稿的韵脚或平仄。但此诗前两句交换次序却于内涵上有较大的区别。原稿很可能解释为:“幼儿”喜欢在大人的“怀中眠”,因而造成大人更忙、更没有“片刻闲”的时候;交换两句次序后很可能解释为:大人整天忙得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以至忘了哄“幼儿”睡觉,抱在怀中自己就睡着了。这里的次序交换导致因果的解释不同。第二句末的分号改为了句号。
这首小诗也是上面那位作者的作品,也写得很好。寥寥二十字,画出了一幅真修弟子在百忙中“背法”、加持正念的感人图景。